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雨极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世界干极和雨极的知识,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雨极指的是什么
雨极指的是:乞拉朋齐是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的一个村庄,堪称地球上的雨极。
世界雨极位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阿萨密邦的乞拉朋齐,距离首府西隆南约51千米。人口约6000多。居民多为卡西族,属母系社会。
乞拉朋齐位于南亚孟加拉湾北岸的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和恒河下游,坐落在东西走向的卡西丘陵南坡的一袋形山坳中,即孟加拉国、印度东北部一带。
因为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带来大量的水汽,使这里的6~9月降雨显著增多。卡西丘陵,长约250千米,海拔约1500米,东端和缅甸西部南北向的阿拉干山、那加山相接,形成了一个宽广的漏斗状谷地,向南敞开。
暖湿的西南季风进入这个谷地时,被迫抬升,形成惊人的雨量,直到10月,西南季风消退以后,降雨量锐减。而位于卡西丘陵北坡的高哈蒂,由于处在背风坡,受不到西南季风的影响,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589毫米。
乞拉朋齐离孟加拉湾约300千米处,有一个地势较低的洼地,因为在雨季时,河水溃决,这里实际上已经变成一片湖泽。因为洪水较暖,在到达乞拉朋齐之前,西南气流先吹拂到积水低地之上,所以饱含了大量的水汽,更使乞拉朋齐降雨猛增。
海拔1313米,1960年8月—1961年7月一年里下了26461.2毫米的雨量,夺得了世界“雨”极的称号,5~9月雨季中月平均降雨日数为25~28天,均居世界首位。而位于喀西山地以北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底上的高哈蒂,由于处在背风侧,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589毫米。
什么是旱极和雨极
世界上有些地方,终年无雨,而有些地方却天天下雨。一个是“旱极”,一个却是“雨极”。
我国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部的若羌,年降水量只有5毫米。这个地方四周高山环绕,离海洋很远,湿空气很难到达,是我国雨量最少的地方。
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中部,一连几年都不下雨,阳光灼照,空气干燥,被称为沙漠中的“沙漠”。有时,天空在下雨,可是落到半空就被蒸发掉了,成为“干雨”。
非洲的哈尔夫旱谷,曾一连八九年没下过雨。
南美洲秘鲁和智利沿海一带,因为有寒流和从深海涌上来的冷水流的影响,又位于高山的背风带,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所以年平均降水量还不到3毫米,连年不见雨也是常事。
智利阿塔卡马沙漠附近的一个城市伊基克,濒临太平洋,也是10多年没下过雨。从安第斯山流出的水流,水量也很有限,一离开山,就消失在沙漠中,人们只能从高山上背冰运雪来供应生活用水。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方,被称为世界的“旱极”。到1971年为止,它已经有400多年没下过雨。
世界上还有“不雨城”和几乎不下雨的城市。秘鲁的利马,一年降雨37毫米,下的都是一种蒙蒙的细雨,叫“加鲁亚”。这种雨只能使大地稍稍湿润。1949年4月。利马下了一次真正的雨,足足有1小时,人们惊慌地度过了这一次“灾难”——因为所有房屋的屋顶只是用来遮蔽太阳光的,不能防雨。
世界降水量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雨特别多,甚至天天下雨。我国雅鲁藏布江河谷的巴劳卡,年平均降雨量4500毫米。台湾北部的火烧寮,是我国雨量最多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6500毫米。1912年曾出现8408毫米的记录,被称为我国的“雨极”。
为什么火烧寮雨量特别多呢?这里夏季受东南、西南季风和台风的影响,冬季受东北季风和信风的吹拂,加上山地影响,气流抬升,容易凝云播雨。
世界绝对雨量最多的地方是印度东北部梅加拉亚邦的乞拉朋齐,年平均降水量11430毫米。1960年8月到1961年7月,出现26461.2毫米的最高纪录,成为世界的“雨极”。倾盆大雨,势如小瀑布,雨滴有如棒球,所以当地人总爱穿一种簸箕形状的、用竹或草编成的雨具,才不致被雨滴击伤。
夏威夷群岛中考爱岛的威阿列勒山东北坡,被称为世界的“雨极”。1920~1972年平均年雨量11458毫米,每年下雨的日子约有325天。
为什么这两个地方多雨呢?原来,它们都有高山屏障,从海洋吹来的季风或东风被高山阻挡,使饱含水汽的气流被迫上升,凝结大量的地形雨。
有些地方年降水量不大,却常常下雨。智利南部的巴希亚·菲利克斯,平均每年有325天在下雨。1961年这一年,只有17天没下过雨。它处在西风带内,长年从太平洋带来的大量水汽,受到地形的抬升,形成阴雨天气。
巴西的巴拉城,每天都要下几次雨,而且每天下雨都有固定时间。巴拉城靠近赤道,滨海,阳光灼照。早晨,气温较低,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少,天气晴朗。此后,海面温度渐渐升高,湿热空气不断上升,在空中凝云播雨。雨过天晴,低层空气温度降低,阳光继续的照,就这样循环变化着,很有规律。因此,当地人谈论时间不用钟表,而是用雨。他们不说几点钟,而是说第几次雨后。
地理中雨极是什么意思
地理上的雨极是指一个具有极高年降水量的区域。这些区域的年平均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一年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多雨天气。雨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季风性雨极和赤道性雨极。季风性雨极分布在季风区域,如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地区;而赤道性雨极则分布在赤道附近的非洲和南美洲等地。
雨极是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于雨极地区的年降水量极高,因此这里的植被非常茂密,且动物也非常繁殖。例如亚马逊雨林就是赤道性雨极地区的代表,其拥有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其超过50%的降雨量被植物吸收转化为水蒸气释放到大气中,保持了地球大气的水分平衡。
但也正是由于雨极地区过于繁茂的植被和动物数量,导致了雨林碳循环的异常。研究表明,亚马逊雨林及其他雨林区域的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和呼吸作用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基本持平。这就意味着一旦大量树木被砍伐或焚烧,这些地区将从碳汇变成碳源,从而加剧全球变暖的危机。因此,保护雨林生态环境、防止森林砍伐和滥砍滥伐等行为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做到的事情。
雨极在哪儿
世界上有两个明显的干极和雨极,分别位于北半球的赤道附近和南半球的赤道附近。这种分布格局主要是由地球自转和地球大气环流运动所决定的。
地球自转导致了热带地区的高空急流和对流,这两种运动使得热带地区的高空气流升高,并形成了热带气旋,这也是热带降水的主要来源。
地球大气环流运动则导致了气候分布的不均匀性。在高纬度地区,大气中的水汽被冷却并降落,形成了高纬度地区的高降水量。而在低纬度地区,水汽被热带气旋吸走,并在高纬度地区降落,形成了低纬度地区的低降水量。
这些运动导致地球上的热带地区和高纬度地区之间形成了明显的降水差异,热带地区因此成为了雨极,而高纬度地区成为了干极。
需要注意的是,地球的降水分布不仅受到地球自转和大气环流运动的影响,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海洋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