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娶妻要花钱送聘礼,那纳妾需要花钱吗
纳妾一般是没有聘礼的,但这里的妾也分为好几种,如果是良家女子,那么称为贵妾,是要给聘礼和摆酒宴的,如果是普通妾室则没有这个待遇,至于由丫鬟中选出来的小妾则待遇更可怜,连卖身契都在主家手中。古代男子大多可以娶妻纳妾,其中妻子和妾室的划分非常明显,妻子不光要门当户对,还要知书达理,迎娶过程也十分繁琐,而且要花费很多聘礼,聘礼越多代表对妻子的重视程度,而妾室则不同。
一、出身良好的贵妾。这一类妾室大多出身比较好,有过很好的教养,后期或是家道中落或是遭遇变故,因此委身为妾室,当然仪式上不能和正妻相比,简化了许多,但进门之后正妻也不敢小瞧。迎娶贵妾的时候同样需要聘礼,只是数目较少,这完全看男子的心情,纳妾当日也要摆酒设宴,只是酒席简单,不会大张旗鼓。
这类妾室大多是风月场所的女子或是朋友所赠,在古代好朋友之间是可以相互赠送的,至于这样的妾室是完全没有聘礼的,她们入府时完全是悄无声息,这让她们也受不到重视,随时有被发卖的危险,所以大多时候都会老老实实的做人,小心翼翼的做事。
三、同房丫鬟出身的妾室。她们的地位最低,待遇也最差,一般都是男子身边服侍的丫鬟或是妻子嫁过来时带的陪嫁丫鬟,她们终其一生只有两个任务,照顾主人以及帮助女主人笼络男主的心,完全没有说不的自由。她们不但没有聘礼和酒席,还会被签上卖身契,一旦不忠心多半下场凄惨,而且虽然名为妾室,但每日仍旧要照顾女主人的饮食起居,随时准备挨打受骂。
“娶妻娶德、纳妾纳色”出自
能查到的出处是<<西厢记>>
娶妻娶德、纳妾纳色的说法在中国由来已久,但是似乎没回有典籍记载有明确答出处,尤其纳妾纳色的说法更是旧文人不屑写进文章里的。
娶妻娶德,纳妾纳色
古往今来,娶妻者,道德,修养,操守,乃上选。美貌乃其次,富庶乃次。与妻为伴,尚可坎坷,与妾为伴未曾可知。
我认为娶妻娶德不止是在过去,现在也仍如此。找爱人的目标也是善良,贤德的标准去衡量的。
“娶妻纳妾”妻为何叫娶,妾为何叫纳
妻为何是“娶”而妾“纳”呢?这主要是在过去,人们讨老婆时,需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进行,男方要向女方送彩礼,而女方出嫁时也要带一些嫁妆,这便是“娶妻”。而妾一般都是用钱买来的,或是家里的丫环、奴婢等,甚至是战败方的俘虏或是供品,便称为“纳”妾,亦含有笑纳之意。《唐律疏议》就说得很明确;“妾及贱流”,“妾通买卖”。
也就是说妾的地位是很低的,相当于物品。本来,在古代,女子的地位就很低了,妾又比妻的地位更低一些。因此,妻妾的权利也是不同的。妻子可以掌握家里的财权和一切事物,而妾虽然也要承担生儿育女的责任,但却没有妻这样的权利,甚至在妻面前仍然是奴才,在奴才面前才是主人。她们生的孩子虽然都是兄弟姐妹,但嫡出的权利地位总要高于庶出的兄弟。
另外,古代的婚姻极为看重门第与地位等级,讲究“色类相从”,不同等级阶层的嫁娶是不能互通的,必须按照“人各有偶,色类需同”。所以,地位低的女子若是想要攀附权贵,或是地位不同的双方遇见真爱,因为等级森严的婚姻制度,也只能是男方“纳妾”才能解决。
在这样等级森严的妻妾制度下,庶子的地位也同样卑微,不得称呼自己的生母为“母亲”,只能称呼为“姨”,而正室妻子才称呼为母亲,妾在古代的地位之低可见一斑。
娶妻纳妾和“娶妻娶德、纳妾纳色”出自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