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找晋朝民族分布图

以下仅供参考,只是毕竟是两个时期,加起来的资料还是稍显长些,但愿对你能有所帮助。东晋:(公元317年-420年),始于元帝司马睿,终于恭帝司马德文,共11帝。西晋灭亡后,与东晋同时存在的北方的北魏,东晋被刘裕创建的宋灭掉后,形成南北朝的局面。东晋王朝是由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来的小朝廷,事实上东晋的统治范围却仅限于江南的半壁河山,在此期间,中国北方一直由赵、前秦等外族统治者控制,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公元三一一年,大将祖逖出兵收复河北,但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斥忧郁而死。公元三八三年,谢安在淝水之战中击败苻坚后,立即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由于东晋安于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与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东晋的手工业水平比西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另外,自曹魏以来,中国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其中以东晋年间的文人最为著名。东晋出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陶渊明等人,为将来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前提条件。当东晋在江南建国的同时,中国的北方则为鲜卑、羌等少数民族控制着,在历史称之为“五胡十六国”。使中国正式成为具有相似生活习惯的多民族国家。东晋地图可参考:

或者: 西晋:公元265年,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这就是历史上的西晋。公园311年,刘聪领匈奴军队攻占了西晋的都城洛阳,俘获晋怀帝,西晋军队则在长安拥立愍帝,延续西晋政权。五年后,即316年,刘曜又率领匈奴军攻破长安,愍帝献城投降,西晋结束。第二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续建了晋朝,史称东晋。西晋的历史仅有五十二年,但它却结束了三国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280年司马炎灭吴),为当时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短期的良机。西晋继续沿用曹魏时建立的“九品中正制”选官法,但却弊端百出,成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工具,形成了等级性的士族门阀制度。西晋还以法令确定官僚贵族的经济特权,即官品的占田权和隐客制。西晋虽然只有五十二年,但中间却有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反映出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矛盾。西晋的文化程度也很高,名医王叔和著有《脉经》,地理学家裴秀编有《禹贡地域图》,史学名著《三国志》即由西晋时的陈寿所著。西晋的政治门阀政治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它萌生于后汉,形成于魏晋。曹丕为代汉作准备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后来逐渐成为世家官僚垄断选举的工具。为了取得世家官僚的支持,司马氏对他们采取笼络和放纵的政策。司马炎建国后,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因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门阀士族拥有特权并与庶族保持着严格界限。政治上,他们累世做职闲望重的高官;经济上,按官品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人口,并且不向国家纳租服役;社会地位高人一等,不与无特权的庶族(又称寒门)联婚和同乘共坐。为了保护自己的特权,他们特别注意门第。他们垄断政治,排斥庶族寒门。庶族即使做官以后,依然受到士族的歧视。至于那些不愿巴结士族的庶族地主,便一生沉滞,永无晋升的希望。西晋的经济制度占田制内容曹魏推行的大规模屯田制度,到魏末已逐渐遭到破坏。到264年,魏元帝下诏罢屯田官,将典农官分别改为太守、令长。次年,晋武帝又重申前令,民屯制度正式废除。民屯废止以后,贵族、官僚争相侵占田地,隐匿户口。原来的屯田客或投依豪门,或游食商贩,加上服役为兵者,有一半人不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农业荒废,国库空虚,百姓穷困。针对这种情况,灭吴以后,西晋采取两项重大措施:罢州郡兵以归农;颁布占田制。西晋地图可参考:

二、晋朝的地图

晋朝的地图

东晋地图,晋朝的地图

三国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孙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三国鼎立的雏型。

1、曹魏疆域: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至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

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扬州。

2、蜀汉疆域

东晋地图,晋朝的地图

蜀汉为刘备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在诸葛亮协助下,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益州及汉中。立国前后与孙吴发生多次战争并损失荆州,于诸葛亮南定南中后获得云南一带疆域,至此渐渐稳定。

疆域范围: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蜀汉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于益州下设_降都督,治味县,专辖益州南部。

3、东吴疆域

东吴的疆域拥有大部分的扬州。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

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南达现在越南的中部。孙吴原有32郡及三州[63]:荆州、扬州、交州。于226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至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

扩展资料:

三国时期县、郡、州的由来:

1、县的含义分为三个阶段。

县鄙之县:西周时的“县”指的是国都之外的郊区,与“鄙”同义。

县邑之县:春秋中后期,楚国最早出现了作为行政单位但长官世袭的县,与邑同义。

郡县之县:由于《史记》的记载,人们通常认为公元前688年,秦武公设置的_县、冀县是最早的建制县。但我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发起人——复旦大学周振鹤教授指出,郡县之县与县邑之县至少应该有四个差别。

一是国君直属,二是长官不世袭,三是幅员或范围一般经过人为的划定而不纯是天然地形成,四是县以下还有乡里等更为基层的组织。按照周振鹤教授划分的标准,在战国时期才出现我们所熟知的千古流传的县制。

2、“郡”究竟出现于春秋还是战国时期,历史地理学界有争议。可以确定的是,郡的出现晚于县,初期设置在边远荒僻之地,具有军事防守性质,经济开发程度低于县,两者不相统属。

很多资料都说在秦代以前,郡比县小。从断代史的宏观视角来看,这样说也没错。但如果细致的划分,便可以发现战国后期随着边地日益繁荣,已经在郡下分设若干个县,郡在建制上的地位便高于县,这便是郡县制的雏形。当然,在秦朝之前,郡县二级制属于特例而非主流行政区划。

3、州。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的祖先借用大禹治水的传说,把他们所知的天下地域范围划分成九个区域,即人们常说的“九州”。

《尚书·禹贡》认为是梁州、徐州、青州。

《周礼·职方》认为是青州、幽州、并州。

《尔雅·释地》认为是徐州、幽州、营州。

《吕氏春秋·有始览》认为是青州、徐州、幽州。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国

西晋地图全图高清版

以下仅供参考,只是毕竟是两个时期,加起来的资料还是稍显长些,但愿对你能有所帮助。东晋:,始于元帝司马睿,终于恭帝司马德文,共11帝。西晋灭亡后,与东晋同时存在的北方的北魏,东晋被刘裕创建的宋灭掉后,形成南北朝的局面。东晋王朝是由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来的小朝廷,事实上东晋的统治范围却仅限于江南的半壁河山,在此期间,中国北方一直由赵、前秦等外族统治者控制,东晋虽然偏安于江南,但在历代帝王在位的时候都希望收复北方的国土。公元三一一年,大将祖逖出兵收复河北,但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斥忧郁而死。公元三八三年,谢安在淝水之战中击败苻坚后,立即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由于东晋安于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与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东晋的手工业水平比西晋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另外,自曹魏以来,中国的文学发展一直处于大步前进的时期,其中以东晋年间的文人最为著名。东晋出现了山水诗人谢灵运、田园诗人陶渊明等人,为将来隋、唐的诗文盛世创造了前提条件。当东晋在江南建国的同时,中国的北方则为鲜卑、羌等少数民族控制着,在历史称之为“五胡十六国”。使中国正式成为具有相似生活习惯的多民族国家。东晋地图可参考:

或者:;cl=2lm=-1tn=baiduimagepv=word=%B6%AB%BD%FA%B5%D8%CD%BCz=0fm=rs1西晋:公元265年,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建立了晋朝,这就是历史上的西晋。公园311年,刘聪领匈奴军队攻占了西晋的都城洛阳,俘获晋怀帝,西晋军队则在长安拥立愍帝,延续西晋政权。五年后,即316年,刘曜又率领匈奴军攻破长安,愍帝献城投降,西晋结束。第二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续建了晋朝,史称东晋。西晋的历史仅有五十二年,但它却结束了三国以来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为当时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短期的良机。西晋继续沿用曹魏时建立的“九品中正制”选官法,但却弊端百出,成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工具,形成了等级性的士族门阀制度。西晋还以法令确定官僚贵族的经济特权,即官品的占田权和隐客制。西晋虽然只有五十二年,但中间却有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反映出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矛盾。西晋的文化程度也很高,名医王叔和著有《脉经》,地理学家裴秀编有《禹贡地域图》,史学名著《三国志》即由西晋时的陈寿所著。西晋的政治门阀政治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它萌生于后汉,形成于魏晋。曹丕为代汉作准备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后来逐渐成为世家官僚垄断选举的工具。为了取得世家官僚的支持,司马氏对他们采取笼络和放纵的政策。司马炎建国后,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因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门阀士族拥有特权并与庶族保持着严格界限。政治上,他们累世做职闲望重的高官;经济上,按官品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人口,并且不向国家纳租服役;社会地位高人一等,不与无特权的庶族联婚和同乘共坐。为了保护自己的特权,他们特别注意门第。他们垄断政治,排斥庶族寒门。庶族即使做官以后,依然受到士族的歧视。至于那些不愿巴结士族的庶族地主,便一生沉滞,永无晋升的希望。西晋的经济制度占田制内容曹魏推行的大规模屯田制度,到魏末已逐渐遭到破坏。到264年,魏元帝下诏罢屯田官,将典农官分别改为太守、令长。次年,晋武帝又重申前令,民屯制度正式废除。民屯废止以后,贵族、官僚争相侵占田地,隐匿户口。原来的屯田客或投依豪门,或游食商贩,加上服役为兵者,有一半人不从事农业生产。因此,农业荒废,国库空虚,百姓穷困。针对这种情况,灭吴以后,西晋采取两项重大措施:罢州郡兵以归农;颁布占田制。西晋地图可参考:;cl=2lm=-1tn=baiduimagepv=word=%CE%F7%BD%FA%B5%D8%CD%BCz=0fm=rsrn=21pn=0ln=48

中国所有朝代顺序表

中国朝代顺序表:

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国时期、晋、南北朝【南朝】、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北汉)】、宋、辽、西夏、元、明、清。

夏公元前2070----1600年共470年姒启

商公元前1600----1046年共554年子成汤

周公元前1046----256年共790年

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共275年姬发

东周公元前770----256年共515年姬宜臼

春秋公元前770----475年共295年

战国公元前475----221年共254年

秦公元前221----206年共15年嬴政

西楚公元前206----202年共4年项羽

南越公元前203----111年共93年赵佗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共426年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邦

新公元9----23年共13年王莽

更始公元23----25年共2年刘玄

东汉公元25----220年共196年刘秀

三国公元220----280年共60年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丕

蜀公元221----263年共43年刘备

吴公元222----280年共59年孙权

晋公元265----420年共156年

西晋公元265----317年共53年司马炎

东晋公元317----420年共104年司马睿

十六国公元304----439年共136年

汉.前赵公元304----329年共25年

汉公元304----319年共15年刘渊

前赵公元319----329年共10年刘曜

成.汉公元304----347年共43年

成公元304----338年共34年李雄

汉公元338----347年共9年李寿

前凉公元314----376年共62年张轨

后赵公元319----350年共31年石勒

前燕公元337----370年共33年慕容_

前秦公元351----394年共43年符洪

后秦公元384----417年共33年姚苌

后燕公元384----409年共25年慕容垂

西秦公元385----431年共46年乞伏国仁

后凉公元386----403年共17年吕光

南凉公元397----414年共17年秃发乌孤

北凉公元397----439年共42年沮渠蒙逊

南燕公元398----410年共12年慕容德

西凉公元400----420年共20年李_

夏公元407----431年共24年赫连勃勃

北燕公元409----436年共27年冯跋

代公元315----376年共61年拓跋猗卢

冉魏公元350----352年共2年冉闵

西燕公元384----403年共19年慕容泓

仇池公元196----552年共356年杨腾

翟魏公元388----392年共4年翟辽

西蜀公元405----413年共8年谯纵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170年

南朝公元420----589年共170年

宋公元420----479年共60年刘裕

齐公元479----502年共24年萧道成

粱公元502----557年共56年萧衍

陈公元557----589年共33年陈霸先

后梁公元555----587年共33年萧_

北朝公元386----581年共196年

北魏公元386----534年共149年拓跋_

东魏公元534----550年共17年元善见

西魏公元535----556年共22年元宝炬

北齐公元550----577年共28年高洋

北周公元557----581年共25年宇文觉

隋公元581----618年共37年杨坚

唐公元618----907年共290年李渊

武周公元684----705年共21年武_

渤海公元689----公元926年共237年大祚荣

南诏公元738----902年共165年皮罗阁

五代公元907----960年共54年

后梁公元907----923年共17年朱温

后唐公元923----936年共14年李存勖

后晋公元936----946年共11年石敬瑭

后汉公元947----950年共4年刘知远

后周公元951----960年共10年郭威

十国公元892----979年共87年

吴公元892----937年共45年杨行密

南唐公元937----975年共38年李升

吴越公元893----978年共85年钱_

楚公元896----951年共55年马殷

闽公元909----945年共36年王审知

南汉公元917----971年共54年刘_

前蜀公元903----925年共23年王建

后蜀公元933----965年共22年孟知祥

荆南公元924----963年共39年高季兴

北汉公元951----979年共28年刘崇

宋公元960----1279年共320年

北宋公元960----1127年共168年赵匡胤

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152年赵构

契丹.辽公元907----1211年共305年

契丹公元907----947年共41年耶律阿保机

辽公元947----1125年共178年耶律阮

西辽公元1124----1211年共88年耶律大石

金公元1115----1234年共120年完颜阿骨打

西夏公元1038----1227年共189年李元昊

大理公元937----1253年共316年段思平

蒙古.元公元1206----1636年共430年

蒙古公元1206----1271年共66年孛儿只斤铁木真

元公元1271----1368年共98年孛儿只斤忽必烈

北元公元1371----1636年共236年孛儿只斤妥_贴睦尔

明公元1368----1644年共276年朱元璋

后金.清公元1616----1911年共295年

后金公元1616----1644年共28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公元1644----1911年共267年爱新觉罗福临

中国伟大的皇帝

1.唐太宗李世民,他使一个民族有了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辉煌的经济文化成就。汉武帝刘彻,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2.秦始皇,他实现了华夏民族的大统一。隋文帝杨坚,他使一个民族绝处逢生,得以延续。

3.成吉思汗,他创建了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国家。汉文帝刘恒,严于律己,轻徭薄赋,甚至十二年免收全国田赋。

4.明太祖朱元璋,他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元朝统治,统一全国。清圣祖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5.一代女皇武则天,她为中国古代史最大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宋仁宗赵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受到历代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

十六国地图全图

五胡十六国时期,在入侵的众多游牧民族中,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统称五胡。他们在这个范围内相继建立许多国家,而北魏史学家崔鸿以其中十六个国家撰写了《十六国春秋》,于是后世史学家称这时期为“五胡十六国”。实际上这一时期国家数目远多于16。

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和汉族的河西张氏除了建立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国、成汉等十六国之外,此外还有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的仇池、代国、高句丽、冉魏、西燕、吐谷浑、西蜀和翟魏等,实际远不止十六国。

晋朝地图最大时全图

通过地图,可以看到晋国楚国接壤,晋国大概是现在山西全境加上河北的一部分,山西现在是15万多平方公里,那会晋国稍微比这大一点;

三、南北朝的3个时代地图

西晋南渡后北方情况,就是五胡十六国了。公元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圭建立北魏;公元439年,统一黄河流域。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此后,东魏为北齐所代替后北周灭北齐,杨坚又篡位建立隋,又灭了同时期南朝宋、齐、梁、陈的陈,统一全国。在南方,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掉东晋皇帝自立,国号宋。此后160多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历史上总称为南朝南朝宋齐梁陈各个开国君王分别为刘裕(儿子刘义隆)萧道成,萧衍,陈霸先,北朝开国君王,北魏拓跋圭和儿子拓跋焘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开国者分别是高欢,宇文泰。元宏(467-499)北魏皇帝、鲜卑族政治家。471-499年在位。政事初由祖母冯太后主持。太和十四年亲政后,整饬吏治,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汉服代鲜卑服、以汉语代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等。并严厉镇压图谋抗拒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恂。经改革,加强了鲜卑拓跋部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谥孝文帝。檀道济南宋当刘裕攻上北方之时,檀道济以先锋之姿而活跃。他虽然是个被称为武将的人,然而却能够严密戒慎军队的杀戮,相当得到人心。接着,在刘裕死后,檀道济也以四位重臣之一的身份支撑着国家。但由于毕竟实力太过强大,为刘裕之后继者文帝所猜疑,最后遭到了肃清。当被肃清之际,被绑着的檀道济还瞪着文帝大叫道:是你以自己的手毁坏万里长城的!王镇恶(373-418)南朝宋将领前秦丞相王猛之孙,后随叔父归晋。好读兵书,长于谋略,为东晋录尚书事、中军将军刘裕所赏识。东晋义熙八年(412),任振武将军,领兵奇袭江陵(今属湖北),击灭了为刘裕所忌的北府兵重要将领刘毅。十二年,刘裕北攻后秦,王镇恶为龙骧将军,奉命领前锋,和冠军将军檀道济率步军自淮水一带出发,长驱直入,迳抵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次年,又主动向刘裕献策,领水军自河(黄河)入渭水,乘蒙冲小舰溯流西上,与晋军主力夹击长安(今西安西北)。至渭桥(长安北),弃船登岸。他激励部下,此地离家万里,舟楫衣粮俱无,唯有死战方可求生立功;并身先士卒,率众奋勇冲杀,一举攻克长安,灭亡后秦。因功进号征虏将军。刘裕南归,他奉命镇守关中,因内部不和,于十四年正月为中兵参军沈田子所杀杨大眼北魏北朝的第一猛将是杨大眼,这个人很高大,跑起来也很快,传说中他在身上绑上9尺长的白布,跑起来的时候,白布的末端不会着地,这后来被借鉴到日本的忍者训练中去。他在战场上可以说是无敌的,不光是个人的勇武,带兵打仗他也很有一套。他的妻子叫潘宝珠,是一个同时拥有着艳名和武名的女将。他有3个儿子,其中的大儿子是颇有名的美男子,在杨大眼死后不知是被公主还是别的什么人看中,却带着2个弟弟逃到了南朝。栗碑除了杨大眼以外,北魏的名将还有个于栗碑,在时代上约比杨大眼要早个百年左右。由于他带着黑色的矛,总是立于全军阵头勇战,因而被称为“黑矛将军”。而且,不只是武艺高强,他还曾复兴当时因战乱而荒废的洛阳市街,且曾救济民众,是个把他从百人中剔除十分可惜的人物。韦睿南朝能抵抗杨大眼的就是他了。他被人称做韦虎,不过却是个和杨大眼截然相反类型的武将。他是一个从来不穿甲胄,拿着竹杖,坐着软轿去打仗的人。个人武力几乎为0,却有着非凡的勇气,是一个传说中当敌人攻城的时候,却搬着凳子座在第一线奇男子。高长恭北齐也就是兰陵王,他每次作战都带着鬼头面具,据说是由于他长得太过美貌,而这个人是相当憎恶自己的美貌的,所以要用面具遮盖脸。曹景宗南朝要谈的第二个人是曹景宗,作为韦睿的副手,是一个箭术名家,喜欢女色,在家中有很多爱人,不过他并不因为新欢而抛弃旧爱。他读的书不多,有文人看不起他,在皇帝面前举行的诗会中特意将最难的韵脚“病”和“竞”留给他,不过出乎意料的是他很轻松的作出了“去时儿女悲,归来茄鼓竞,借问路旁人,何殊霍去病。”的好诗。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奇特的人。斛律光北齐和兰陵王一同支撑着北齐的,乃是斛律光。他的姓为斛律,名为光。是十分罕见的姓氏,这是因为他本来就是西北的异民族出身。这个人无论是担任宰相或是将军都非常优秀的人,同时还是使弓箭的名人。在年轻时,他曾看见比人还大的怪鸟从云间飞过,而以一箭就把它射下,因而有着“落雕都督”之称。萧摩诃南朝陈武将,生来勇猛。与北周作战,虽以败北告终,但却可说是完美地率兵归国。陈庆之南朝梁《梁书》记载,擅长以少胜多,曾以七千人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无不胜利。真神气武将也,据说年毛泽东读二十四史时,对陈气吞万里如虎的北伐之战也是心想往之,称其为第一武将!沈庆之(386-465)南朝宋将领,字弘先,吴兴武康人。官至镇北大将军、侍中、太尉。曾公开指斥士族崇尚空谈。后为前废帝刘子业所杀。尔朱荣(493-530)北魏末执政大臣。字天宝,秀容川契胡人。曾溺太后、少主,多次镇压牧奴起义。永安三年为孝庄帝所杀。侯景(503-552)北朝东魏将领。字万景,鲜卑化羯人。后自立为帝,改国号汉。被王僧辩、陈霸先击败,为部属诱杀。王僧辩(?-555)南朝梁建立。字君才,太原祁人。本乌丸氏,属鲜卑族。与陈霸先讨平侯景之乱,拥立萧绎称帝。后为陈霸先袭杀。该说说文人了裴松之(372或360-451)南朝宋史学家。字世期,河东闻喜人。元嘉间奉诏注《三国志》,注文内容超出原书数倍,开注史新例谢灵运(385-433)南朝宋诗人。陈郡阳夏人。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原集已佚,明人辑有《谢康乐集》。范晔(398-445)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小字塼,顺阳人。博涉经史,善文章,通音律。撰《后汉书》纪传九十篇,附以“论”、“赞”。梁刘昭补入司马彪《续汉书》八志三十卷,并为作注,北宋时合刊行世祖冲之(429-500)南朝宋齐间科学家。字文远,范阳遒人。博学多才,尤擅历数,首次把圆周率精确推算到小数点后六位,比欧洲早一千余年。撰《缀术》六卷,唐朝国学定为数学课本。制定《大明历》,并制造指南车、千里船等多种机械。精通音乐,涉猎儒道典籍,著《释论语》、《释孝经》、《易义》、《老子义》、《庄子义》及小说《述异记》等,均早佚。范缜(约450-约510)南朝齐梁间思想家。字子真,南乡舞阴人。曾任宜都太守、晋安太守、尚书左丞等职。发展汉魏以来朴素唯物论观点,于天监六年发表著名的《神灭论》,否定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迷信说教。后坐徙广州,起为中书郎、国子博士,卒于官。谢朓(464-499)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人。世称“小谢”,以别于谢灵运。竟陵八友之一。为徐曾任宣城太守、南海太守、尚书礼部郎,后为徐孝嗣构陷,下狱死。所著诗文甚多,其诗平仄协调,音韵铿锵,词采华丽,对仗工整。原有集二十卷,已佚。明人辑有《谢宣城集》。刘勰(约465-约532或约470-约539)南朝梁文学批评家。字彦和,东莞莒人。曾任太末令、东宫通事舍人、步兵校尉等。晚年出家,改名慧地,寻卒。所撰《文心雕龙》五十篇,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著作。主张文学作品既应有“风骨”,也要有“文采”。并提出文学批评的六个标准(“六观”)及其必须具备的修养,系统阐述了先秦以来的文学批评理论,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郦道元(466或472-527)北魏水文地理学家。字善长,范阳人。少好学,博览奇书。历任东荆州刺史、河南尹、御史中尉等职。孝昌三年为雍州刺史萧宝夤杀害。所撰《水经注》四十卷,详记水道千余条,旁及城郭、风俗、土产、人物等,对历史地理学有重要贡献。另有《本志》、《七聘》等著述,均早佚。贾思勰北魏农学家。撰《齐民要术》十卷九十二篇,综合整理农艺科学文献和汉以来北方农业生产实际经验,分农艺(包括精耕、轮作、育种、绿肥、土壤改良等)、园艺、畜牧、渔业及农副产品加工制造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农学著作。《杂说》部分系后人所补。萧统(501-531)南朝梁文学家。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陵人。梁武帝之子。天监元年立为皇太子。善诗赋,曾招才学之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多卷,辑《文选》三十卷,上自周代,下迄梁朝,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后病死,谥昭明太子。原集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魏收(506或505-572)北齐史学家。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人。天保二年奉敕编撰《魏书》,至五年,成一百三十卷。修撰中曾有酬恩报怨及受贿行为,致有“秽史”之称。宋初残缺,现存本经宋人补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