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心中若有桃花园,何处不是水云间“的意思:

字面意思是:心中如果一座桃花园,哪一处又不是美好的水云间呢?

何处不桃花(何处不是桃花源下一句)

引申为:只要心中有美好的愿望(或者追求),那么眼中看到的哪里不会是美景呢?强调主观能动性,要有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扩展资料

出自出处《禅语》: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成佛无须菩提叶,梧桐树下亦参禅.明月清风谁与共,高山流水少知音。

第一句写到“心中若有桃花源”,桃花源出自晋代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是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大同世界和谐美好的代表;第二句写“何处不是水云间”,水云间自然也是美好的代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桃花源

何处不桃花(何处不是桃花源下一句)

二、桃花不知何处去下联

上联,桃花不知何处去,

下联,游人常梦几时归,

————————————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对联的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一、字句对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二、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三、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四、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五、/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六、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三、何处不是桃花源下一句

题主是否想问“心中若有桃花源的下一句”?是“何处不是水云间”。原句为“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意思是只要内心世界满足,不计较身外的事情,那么哪里都是如仙境一般的美景。这两句出自禅语,作者不详,该句全文为:“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成佛无须菩提叶,梧桐树下亦参禅。明月清风谁与共,高山流水少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