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人的休假制度

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休闲度假的需要也在不断提升,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效仿欧美和日本的做法,我国陆续推出了一周双休和黄金周制度。时至今日,我们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为11天,休息日为104天,合计116天。那么,古代历朝历代公共假期休假制度是什么样的?休假天数是多少?官员休假制度有怎样的变迁历程?带着这些疑问,本文主要是分析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官员休假制度的变迁历程。

秦朝及以前:没有公认的法定节假日

古代让官员回家洗澡的假期叫什么(古代官员放假)

在秦朝及以前,官员没有法定的节假日,也没有具体的休假制度,政府官员每天都要按时上班,如果遇到什么特殊情况,需要提前请假,经皇帝或相关部门的批准后,方能离开。秦时的官员请假称“告归”,告归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因疾病需要回家休养,二是身体老迈需告老还乡。

两汉时期:建立完备的节假日休假制度

我们所知道的关于官员休假制度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西汉时期就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休假制度。首先是按照当时的规章制度:“吏员五日一休沐”,“休沐”即休假的意思。《史记·郑当时列传》记载,郑当时在汉景帝时期担任太子舍人一职,“每五日洗沐,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由于当时官员大都居住在官署的宿舍里,当时住宿条件有限,也没有办法天天回家休息。因此,朝廷就规定,各级官员可以每隔五天休息一天,各级官员可以借机回家探望一下家人,顺便洗澡休整一下,以迎接接下来紧张繁重的公务。

除了上边说的五日“休沐”假期外,西汉朝廷还在每年的夏至和冬至两大节日,给各级官员各放假五天,在皇帝的诞辰也放假三天。此外,汉代规定官员还可以有临时的假日,即告假,可以分为“予告”和“赐告”。予告是因为有功,国家依照法律准予休假。赐告则是病假,但是时间不能太长,一般不能超过三个月。总的来看,汉代的休假天数达到了73天,虽比不上今天的休假天数,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也着实不算少了。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休假制度基本沿袭了汉代做法,由于南北朝时期战乱不休,休假制度有时得不到有效地贯彻。在这段时间内,位于南方的梁朝,出现了官吏“轮休”的做法,将原来的五日休3假一天,改为每十天才休假一天。

古代让官员回家洗澡的假期叫什么(古代官员放假)

唐朝时期:节假日名目繁多,休假天数创新高

到了唐朝时期,政府官员的休假制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放假的名目和种类也更加繁多,唐朝时期也是政府官员休假天数较多的时期。根据《唐六典》中的记载:“内外官吏则有假宁之节”,这一条下的注释是这样的:

“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腊各三日;正月七日、十五日、晦日、春秋二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五日、三伏日、七月七日、十五日、九月九日、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每旬,各一天假日。五月给田假,九月给授衣假,各十五日。”--《唐六典》

从《唐六典》的记载看,到了唐朝,由于政府公务更加繁重,汉代官员享受的五日休沐假期制度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沿袭南朝梁朝的“旬休”做法,每旬休假一天,常规假期直接缩水一半。这一点可以从许多史料中得到佐证。如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他的名作《滕王阁序》里提到:“……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这里指的“十旬休假”就是每十天休假一天的意思。

据王聘三《古今事务考》载:“永徽三年以天下无虞,百司务简,每至旬假许不视事,以宽百僚休沐。”从上述记载看,在唐高宗永徽三年,朝廷规定每旬官员们可以不上班视事,回家休沐一天,也就是可以每旬放假一天。

与汉代的同行相比,唐朝官员的常规假期不仅少,而且请假程序也是相当繁琐和严格。按照当时“旬休”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休假前要“告假”,假期满后要到衙门销假,是谓报到。否则,就要扣发一个月的俸禄,甚至罢官。

除了常规的旬假外,唐朝还有种类丰富的节日假期。每年还有2个“黄金周”,每逢春季、冬至各休7天,清明节休4天,中秋、夏至分别休3天假,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端午节、重阳节、三伏天以及比较重要的节气日都要休假一天,这里比较夸张的是,唐朝皇室自认是老子后裔,又崇尚佛教,因此在老子诞辰和佛祖释迦摩尼诞辰日都放假一天。总的来看,唐朝官员的休假天数达到了上百天。

宋朝时期:中国古代公共假期天数最多的朝代

宋朝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发展的巅峰期,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水平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宋朝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公共假期天数最多的朝代,堪与现代相媲美。

宋人庞元英所著的《文昌杂录》对北宋中前期官员休假制度有详细的介绍:“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天庆节、上元节同;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降圣节、腊各三日;立春、人日、中和节、春分、社(春社)、清明、上巳、天祺节,立夏、端午、天贶节、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社(秋社)、秋分、授衣、重阳、立冬,各一日;上中下旬各一日。……百司休务焉。

从上述记载看,宋代的法定节假日种类繁多。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诸如元日、寒食、端午、重阳、腊日等传统节日,以及冬至、立春、立夏等节令;二是“天庆节”、“天圣节”、“先天节”、“降圣节”、“天贶节”这样官方设立的政治性节日。如宋太祖赵匡胤为纪念其去世的祖父,规定在其忌日放假3天。宋仁宗为纪念自己母亲章献太后的寿辰,也规定放假3天。上述两类节假日加起来有76天之多,再加上宋朝沿袭唐制,官员每个月还有三天的旬休,一年合计36天。总的来看,宋朝官员一年有112天的节假日,跟现代人享受的节假日天数差不多。

但是,考虑到宋朝人还有一些临时性假期,如父母居住在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天的“定省日”,其间不含路程来往时间。父母居住在五百里外,则每隔五年会有十五日的“定省假”,期间不包含路程来往时间。此外,儿子行冠礼,休假三日;子女结婚,休假九日。宋朝还有一个省亲假,在每年的十二月二十日,各级衙门停止办公,也就是所谓的“封印”,回家过年,直至次年的正月二十日恢复办公,省亲假长达一个月之久。综合来看,宋朝人的节假日天数应当是自古以来中国最多的。

元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假期数量锐减

公元1276年,在“崖山之变”后,蒙古人入主中原。由于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出身,对假期没有什么概念,也没有特别的执念,再加上元朝统治者对汉地和汉人多少持歧视政策,使得元代的节假日天数锐减。元朝的节假日只有52天:“若遇天寿(皇帝生日)、冬至,各给假二日;元正(春节)、寒食,各三日;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立春、重午、立秋、重九、每旬,各给假一日。”

明清时期:节假日继续大跳水,直到清朝晚期引入西方星期天休息观念,假期有所增加

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驱逐蒙古人定鼎中原以后,可能是因为朱元璋本人是贫苦农民出身,对安逸的休闲生活不太感兴趣,不愿意给自家打工的官员放太多假。为了更好地管理各级官员,明朝的休假制度更加严格。官方法定的节日假只剩下正旦、冬至和元宵,加起来才18天,连唐宋时期每月三天的旬假也被取消了。

据史料记载,正旦、冬至及元宵作为明朝的三大法定节日,官员们在这三个节日期间可享受休假的待遇。"凡每岁正旦节,自初一为始,文武百官放假五日。"(《明会典》)"冬至节,本日为始,放假三日"(《明会典》)"永乐七年,令元宵节,自正月十一日为始,赐百官节假十日"。(《明会典》)

也许是感觉本朝在定期休假方面对文武百官有点苛刻,在明宣宗任内,明宣宗下诏建立定期休假制度,规定给百官增设旬休,即到了每年的开端,文武百官都可以休假十日。值得注意的是,明朝所谓的旬休,是指在每年年初休十天假,比唐宋时期的每月休三天假有了明显减少,可谓是历朝历代中在休假方面最苛刻的朝代之一。总的算下来,明朝官员的休假天数只有28天,呈继续下滑态势。在大明朝为官,拜朱家天子农民本性难改所赐,不但官员俸禄为历朝历代倒数水平,休假也是如此,可谓是对官员们极不友好。

"宣德三年,上仿古君臣豫游事,每岁首,许百官旬休,选胜宴乐……又定于每年岁首旬休十日。"(《明会要》)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清朝,在许多制度上都沿袭了明制,官员休假制度也不例外。清朝官员只在正旦、冬至及元宵分别放假五天、三天和十天,工作强度可谓是很大。不过考虑到冬至过后各地天气普遍寒冷,又距春节不太远,于是,清政府出台了“封印”制度,规定每年所有官印都要封存起来,封印的时间为每年十二月二十日,到次年正月二十再解封启用官印,在这段时间内官员无法开展公务,可以放假将正旦和元宵假期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月左右的年假。这样算下来清朝的公共假期也超过一个月。

到了清朝晚期,特别是鸦片战争失败后清廷被迫打开国门以后,西方的星期天观念开始传入中国。“洋务运动”开展后建立的新式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率先给学生放假过星期天。究其原因,是要照顾外国教师的作息习惯。随着戊戌变法的推动,各地的新式学堂陆续成立起来。由于“西学东渐”之风的盛行,一些新式学堂章程中明确规定了全校师生星期天休息的制度。当时还很少有“星期日”这个称呼,通常以房、虚、昴、星四字代替。

“星期”首次由政府明文规定,是清政府在1902年8月15日颁布的《钦定中学堂章程》和《钦定高等学堂章程》。规定全国中等、高等学堂一律实行星期日休息制度。从1906年起,清政府中央各部也相继在星期日放假公休。民国时期继续沿袭每周休息一天的公共假期制度,并将这一范围逐步扩展到公私企业。

二、中国古代各朝官吏的休假制度是怎样的

现在的上班族每天所期盼的除了升职加薪外,最想得到的估计就是休假了。休假一时爽,一直休一直爽,当然我们也不能总是能休假,躺着拿钱也只是个梦而已,所以每当上班上到怀疑人生的时候,我们就不经意想起古代人,他们是不是也是像我们这样朝九晚五或者九九六?

在说古代休假制度前,我们要知道一个概念,那就是只有上班的人才有休假的可能,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伯伯当然就没在休假范围内。所以在古代,休假的人一般是指政府官员等少数群体。

不要再觉得自己上班上的多,或许和古人相比我们还是幸福的,从休假这一角度来看。

我们对于古代休假制度最早记录是从汉代开始的。

汉代开始有官方文字规定休假制度,可这个休假居然是为了洗头

古代的休假不叫休假或者放假,而是叫“休沐”,见载于《史记》:

“每五日洗沐归谒亲。”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官员每五天放一天假,给你回去洗头和亲人团聚。所以这个“沐”字最开始就是洗头发的意思,休沐就是休息洗头的假期。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我们可以看一下汉代官员上班的制度就可以明白了。

汉代官员上班不是像今天,当天上班当天回,而是“寄宿”制,官员上班时间都是吃住在官衙里面。加上古人奉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忍伤害的原则,都是长发飘飘的美男子,所以在官府里面洗头就不实际了。所以政府不得不提出规定,五天就放这些官员回家洗头休息一天,不然那味估计皇帝都受不了。

五日一休沐

当然除了这个类似周末的休沐日,汉朝还有一些时令的节假日,例如冬至和夏至都可以休假一天,还有汉武帝时期,人们开始过春节了,也就开始出现了春节。汉朝的全年假期加起来基本有60天,看到这个数字,作为现代人的我还是很感幸运的。

汉武帝

你以为一个星期休两天不够?那我告诉你唐朝时期的公务员更加可怜,十天休一天!

唐朝时期,因为官员不再是寄宿在官府里,也自然不需要像汉朝官员那样五天回去洗头,所以就取消了五日休沐一天的制度。可是官员也是人,不能一直工作吧,但休太久了又容易耽误公务,所以改为每十天休一天假。是不是很惨?我告诉你不要急着替古人担忧,因为虽然例休少了,但是节假日多了。唐玄宗时期颁布《假宁令》,规定:

“元正(元旦)、冬至,各给假七日。”

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黄金周了,再加上其它中秋节、夏至、腊月等等的放假,唐朝的公务员一年估计可以休到一百天的假,比汉朝的官员幸福不少。

盼望休假的官员

上班族的天堂,宋朝

宋朝应该是我们历史上官员休假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了,可谓是上班族的天堂,你要是想穿越可以先考虑宋朝。据《文昌杂录》记载的宋朝休假制度如下:

“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夏至、中元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三日。岁共六十八天。”

这些就是宋朝的法定假了,就是官员赚三公的天数是六十八天。还有另外的,比如地方官衙每年腊月二十就停止办公,就是放寒假了,这在古代叫封印,官员就可以回家过年了。宋朝还有很多奇葩的放假,多是统治者高兴或者不高兴了就会临时放假,所以宋朝官员杂七杂八加起来可以休假达120多天,真的是幸福的不得了。

幸福的过后就是痛苦,苦逼的元明清上班族。

到了元明清三朝,随着中央集权制度越来越发展,国家对社会的控制也进一步加强,很多假期被取消。就连平时的例休也一度被取消,真是惨不忍闻。据明朝《古今事务考》记载:

“国朝正旦节放假五日,冬至三日,元宵十日。”

可见明朝的法定假少的可怜,最可怜的还是朱元璋时期,因为他本人是个工作狂,所以也不许官员休息,一年更是只放三天假,这个真的是惨。明清时期的假期最多就是全年50天左右,应该是最少的了。

结语

看了古代人的休假时间,是不是顿时觉得做个现代人很幸福?官员休假时间长短固然是统治者个性化考虑的原因,但同时它也可以体现社会大环境,一般高度专制的朝代,对社会控制严格,人们的假期自然就少了。相反,作为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宋朝,真的就是上班族的天堂了。

三、中国古代各级官员有双休日吗

对于现代人来说,除了法定假期以外,单位还有一周公休两天,但这两天休息有一个前提——星期。

星期可是舶来品,在清末才随列强入侵传入我国,等到清朝实行公休制度,已经是近代了,所以中国古代是不可能有双休日的。那么,古代官员是怎么休假的呢?

虽然没有双休,但中国古代有自己的休息日,但历朝历代有很大不同。

秦朝

我泱泱大秦,以法治国,要假期干什么,统统给我上班,为国家发展做贡献。没有大病的话,你想休息就等退休吧。

汉朝

据《汉律》记载,西汉在典章制度中明确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也就是说政府工作人员每工作四天就休息—天。

这一天是用来休息养精神以及洗澡的(这才是重点)。但是洗完澡以后,大好时光如何度过?汉朝官吏就可以趁机遛鸟玩耍了,不用再担心繁忙的公务压身。

到了后来,汉朝的假期制度越发完善,出了休沐以外,过年和冬至等节日也会放假。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依旧沿袭了休沐制度,但出现了改动。

魏晋南北朝数百年间压根就没有几天太平日子,几乎年年都在打仗。出于局势考虑,国家机器必须时刻保持运转,但人不是机器,总要休息,于是轮休制度出现了。

这个时期,全国官吏轮流休息,以保证政府的正常运作。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空前的盛世接连出现,假期制度也有了较大变化。

五天一次的“休沐”改为十天一次的“旬假”,在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的最后一天休息,也就是说一个月放三天,这是唐高宗作出的调整。

唐朝看起来比汉朝差远了,但其实此时已经出现了长假的概念,不再是之前的一天一天地放了,要放就放大的,像过年和冬至都可以带薪休假七天。

除此之外,空前的繁荣景象造就了许多节日,唐朝的节日远比汉朝要多,没办法,谁让人家在后面。

在当时,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有三天的假期。还有家庭生活也放假,比如儿子行弱冠礼放假三天,子女结婚放假九天,亲属去世按血缘关系远近放一天至七天不等的假(父母去世守孝三年)。要是学生,还有五月的田假(类似于农忙假),九月备制寒衣的授衣假,都是十五天。

而且唐朝时期宗教繁荣,不少唐朝皇帝都是虔诚信徒,要么信佛,要么信道,唐朝皇帝又认老子李耳为祖先,所以唐朝人有宗教假。在佛祖诞、老子诞辰都有假放,还有孔子诞辰和当朝皇帝诞辰等。

林林总总加起来,唐朝有五十多个节日,假期多达七八十天。

宋朝

唐朝假期长,经济发达的宋朝也不遑多让。

宋朝的节日与唐朝基本相同,只不过佛祖和老子诞辰的假日都取消了,其余假期时间也有所减短,只剩下六十多天。

但宋朝比唐朝更照顾官员异地上班的情况,还多了个省亲假,长达一个月。这样算起来,宋朝假期近百天,堪称历朝之最。

元朝

不知道是物极必反还是元朝来自游牧民族天生喜欢工作的原因,反正到了元朝,一百天假期你就别想了。

其实元朝开始是照着宋朝制度放假的,但忽必烈发现这么多假期,官吏都不好好工作了,实在太宽松,于是下诏大砍特砍。节假日被砍到十六个,加上常规旬假,也有五十多天。

明清时期

明朝比元朝更狠,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太苦,而这苦跟元朝官员的腐败脱不了干系。朱元璋少年时碰上饥荒父母都饿死了,自己也去当了和尚,其实当时元朝朝廷是有拨款救灾的,结果全被那帮官吏吞了,灾民一分钱都没拿到,以至于很多人饿死。

少年时的悲惨经历,让当上皇帝后的朱元璋立志要肃清贪腐,为此,他不惜大用酷刑,剥皮等严刑峻法层出不穷。面对这样一位老板,官员们还想放假?想得美!

朱元璋对官吏的确狠得没话说,有人建议恢复宋朝假期,朱元璋理都没理,直接宣布一年的假期,一共三天,过年、冬至以及我朱元璋的生日,至于其他假期,想都不要想。

但是一年三天假实在太少了,很多事会出问题,比如异地上班,根本别想回家。基于现实考虑,洪武大帝最终也放松了,一年假期涨到十八天,没有旬假。

等到朱元璋去世,继任者宣布增加月假三天,这才恢复到元朝的水平。

清朝基本学明朝,后来鸦片战争国门被轰开了,清廷才下令增设星期日制度,每周休息一天(星期日)。

看完这些,想不想回到宋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