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傀儡战争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战争恶魔自由女神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近代世界战争史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
1914.6.28萨拉热窝事件(塞尔维亚人在萨拉热窝暗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夫妇)
1914马恩河战役双方:德与英法(德国发动)
1915加利波利海战双方:土与英(英国发动)
1916凡尔登战役双方:德与英法(德国发动)
1916索姆河战役双方:德与英法(协约国挑起)
1916日德兰海战双方:英德
1917.3俄国二月革命
1917.4美国参加一战,增强了协约国力量
1917.11.7(俄历10月25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日子
1917—1922苏俄(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1922年开始叫苏联 1922.12—1991.12.25
1918德、奥、土等国相继投降,德国代表在康边森林签署停战协定(11.11)
1918德国发生十一月革命,德意志帝国被推翻,威廉二世逃往国外
1918—1920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初政策)
1918-1922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1919.3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共产国际建立
1919.1-6巴黎和会
1919《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
1919—1920巴黎和会:一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处理战败国的会议
1919-1922土耳其凯末尔革命[3]
1920国际联盟建立
1921《四国条约》目的:拆散英日同盟;结果:美国达到了目的
1921—1922华盛顿会议:一战后美国召集的九国会议(美英法日中)
1921—1927新经济政策(后来政策)一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
1922《九国公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五国海军协定》)
1922.10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
1922.12苏联成立
1925.10洛迦诺会议
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9.18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1932日本“五·一五”事变:法西斯少壮军人杀死了首相犬养毅,打击内阁
1933.1.30希特勒在德国上台担任总理,法西斯专政确立
1933.3“罗斯福新政”:美国罗斯福政府实行的改革
1933制造国会纵火案,嫁祸共产党,进行镇压,德国退出国联
1934称德国为“德意志第三帝国”
1935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1935德国重建空军,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1935-1936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侵略的民族解放运动
1936希特勒派兵进驻莱茵不设防区
1936.2日本“二·二六”事变:法西斯势力刺杀日本首相和大臣
日本广田弘毅内阁建立,法西斯专政确立
1936.11日本与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6-1939西班牙反对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战争
1937德、意、日三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7.7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7.7.7—1945.9.2中国全面抗日战争时间
1938.3德国占领奥地利
1938.9德国占领苏台德区
1938.9.30慕尼黑协定(德、英、法、意协定)
1939.3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1939.8《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内容:苏德之间十年互不侵犯
1939.9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39.9.1德国闪击波兰(二战欧战开始标志)
1940.5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6.22法国投降(德国傀儡政权:维希贝当傀儡政权)
1940—1941不列颠之战(德军空袭英国)
1940.9法西斯军事同盟形成(建立“欧洲新秩序”和“大东亚新秩序”)
1941.6.22苏德战争爆发最初会战:莫斯科会战
1941秋大西洋宪章
1941.8美英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
1941.10美英苏《三国协定》美英给武器,苏联给原料
1941.12.7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之战)次日美国对日宣战
1942.1二十六国发表《联合国家宣言》(美、苏、英、中)在华盛顿签订
1942初《联合国家宣言》形成反法西斯同盟
1942莫斯科保卫战(苏德)
1942.6美日中途岛战役
1942.6中途岛海战(美日之战,日本二战第一次大败,太平洋战场转折点)
1942.8—1943.2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之战,二战欧战转折点)
1942.10阿拉曼战役(英军对德意军队,英雄:蒙哥马利)
1943.9意大利投降(二战中第一个投降的法西斯国家)
1943.11开罗会议(美、英、中)
1943.12.1发表《开罗宣言》
1943.11德黑兰会议(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
1944.6美英军队在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领导人: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
1944.9法国解放
1945.2雅尔塔会议(美、英、苏第二次会议,在苏联雅尔塔)
1945.4.25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制宪会议(《联合国宪章》)
1945.5.8德国正式签署二战无条件投降书
1945.7波茨坦会议(三大国第三次会议,在德国波茨坦)
1945.8.6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
1945.8.9美国在日本长崎投下原子弹
1945.8.15日本宣布投降(中国抗战胜利结束的标志,亚洲战场结束的标志)
1945.9.2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的标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标志。
扩展资料
国际关系
1、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
(16世纪-18世纪中期)
(1)焦点: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
(2)表现: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588),三次英荷战争(1652-1674)打败荷兰,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打败法国,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2、维也纳体系与英国霸权地位的巩固
(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1)拿破仑与反法同盟的战争:法国的崛起威胁英国霸权,从18世纪末起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
(2)维也纳体系:拿破仑帝国覆亡后,由英、俄、普、奥操纵,按欧洲均势原则与维持欧洲封建统治的宗旨而建立。其原因是旧势力的过于强大。其瓦解是必然的(潜伏三大矛盾,逆流难持久),经过希腊独立、法国七月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而瓦解。
3、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
(1)普法战争(1870-1871):普鲁士打败法国,统一的德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2)两次局部性的帝国主义战争:美西战争(1898)、日俄战争(1904-1905)。
(3)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在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中,法德、俄奥、英德矛盾尖锐,形成三国同盟(1882)和三国协约(1907)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世界近代史
什么是北方战争
北方战争指俄国为收复17世纪初被瑞典占领的俄罗斯领土和打通进入波罗的海的出路而与瑞典进行的战争。
在北方战争的不同时期,先后加入俄国一方的有:丹麦、萨克森、波兰、普鲁士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英国则对俄国采取敌对立场,给予瑞典以外交上的支持和物质、军事援助。瑞典在把俄国逐出波罗的海后,与波兰、丹麦和德意志等国进行了一系列战争,侵占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厄塞尔岛和果特兰岛、德意志北部的大片领土以及奥得河和易北河上的通航河口,到17世纪末将波罗的海变成了“瑞典的内湖”。俄国政府在18世纪前25年的对外政策是根据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制订的。贵族拥护收复俄罗斯领土,新兴资产阶级则寻求进入波罗的海的出路,因而,俄国的对外政策符合全民族的利益,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的安全。
17世纪末,瑞典企图占领诺夫哥罗德、普斯科夫、奥洛涅茨和阿尔汉格尔斯克,为此在军事和外交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措施:加强陆军和海军;1698年与英国和荷兰结盟,随后又与法国结盟。这样,就能在战时得到这些国家为其提供的物质、军事和外交援助。瑞典称霸海上及其侵略行径引起波罗的海沿岸诸国的不满和恐惧,这为建立反瑞同盟创造了客观的前提,俄国外交则对这一点加以利用。在欧洲,引起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不可避免的冲突,这对俄国是有利的。1699年11~12月间,俄国与丹麦和萨克森在莫斯科缔结了关于对瑞战争的条约,俄国答应在与土耳其缔约后开始军事行动。
北方战争爆发前夕,由“新制”团射击兵和领地制骑兵组成的俄军,已不符合战争的新要求。彼得一世军事改革,在军队改编方面,始于17世纪末,直到18世纪前10年才完成。俄国的参战部队在兵力和装备上远不及瑞典,但就其战斗素质而言却胜于被认为是西欧最优秀的瑞军。
第一阶段。战争初期,同盟国由于军事力量薄弱和行动不协调而招致了惨败。当时,奥古斯都二世在尚未保证波兰国参战的情况下,就于1700年2月率领萨克森军队进入利夫兰,并徒劳无功地包围了里加,而丹麦人又于3月以其主力侵入瑞典盟国好斯顿霍尔斯坦的领土。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在英荷联合舰队的积极支援下,派遣一支登陆队在哥本哈根登陆,迫使丹麦于1700年8月18日与其签订特拉温达尔和约。彼得一世直到同土耳其缔结和约之后,才于1700年8月30日对瑞宣战,将部队调往纳尔瓦。当查理十二世获悉奥古斯都二世的军队从里加撤向科夫诺后,遂率部队在佩尔诺夫登陆,并于11月30日在纳尔瓦战役中战败俄军。但彼得一世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措施,重建了俄军。
查理十二世决定在入侵俄国之前使萨克森退出战争,并与波兰结盟。1701年夏,他在利夫兰战胜萨克森军队。与此同时,一支瑞典分舰队驶入白海,企图占领阿尔汉格尔斯克,但其冲击被俄军炮火击退。查理十二世在波罗的海沿岸留下总数约1.5万人的几个监视军后,未经宣战即以其主力侵入波兰。查理十二世先后占领了华沙、克拉科夫、托伦,并在克利绍夫附近再次战胜萨克森人,继而废黜了奥古斯都二世,宣布瑞典人的傀儡列琴斯基为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的拥护者在卢布林召开的国会上通过决议:加入俄国军事同盟,并对瑞宣战。根据纳尔瓦盟约,俄国和波兰于8月30日互相保证不单独与瑞典缔结和约。于是,查理十二世在波兰的处境变得困难了:奥古斯都二世的拥护者仍拥有萨克森军队;瑞典残酷的镇压和苛刻的军税政策激起波兰人的积极反抗。
彼得一世正确地分析了敌人在波兰的严重处境后,采取了坚决的行动。1701年12月21日,舍列梅捷夫的几个龙骑兵团于埃雷斯特费尔第一次战胜什利片巴赫将军的1个瑞典军。1702年7月30日,舍列梅捷夫再次重创什利片巴赫于古梅利斯戈夫。瑞军残部躲进佩尔诺夫。同时,阿普拉克辛所部迫使瑞军退出俄国军事基地新拉多加,将其击溃于伊若拉河畔,并使其退向涅瓦河口的尼延尚茨要塞。特尔托夫指挥的帆桨船区舰队分别在拉多加湖、凯克斯霍尔姆附近击败瑞典战舰,迫其退向维堡。1702年10月22日,彼得一世夺占了诺特堡要塞。翌年春,他又占领尼延尚茨、扬堡和科波里耶。彼得一世为了切断瑞典舰队驶入涅瓦河的通道,在科特林岛附近的河口南面的通航支流上修筑了喀琅施洛特要塞。1704年夏,俄军攻占了强大的多尔帕特和纳尔瓦要塞及伊凡哥罗德。由于萨克森军队有被瑞典和列琴斯基两军的优势兵力歼灭的危险,彼得一世于1705年夏将主力部队调至涅曼河畔的格罗德诺,在此与奥古斯都二世的部队会合。此时,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已粉碎了瑞典分舰队突入涅瓦河的企图。
彼得一世把总指挥权交给奥古斯都二世,把步兵和骑兵指挥权分别交给奥吉尔维元帅和缅希科夫后,于1705年12月离开格罗德诺返回莫斯科。
1706年1月,查理十二世率2万军队从华沙急速行军向格罗德诺推进。瑞军强行渡过涅曼河,迫使缅希科夫的骑兵部队退向明斯克,在一到就攻占格罗德诺设防工事的企图未能奏效后,将被封锁在工事里的同盟军包围了起来。奥吉尔维元帅无视俄军的建议,只顾奥古斯都二世的利益,力图把驻在格罗德诺的部队一直留到夏季,甚至要进军华沙与萨克森军队会合。
萨克森一个军于1706年2月在弗拉乌什塔特附近的战役中,被瑞军击溃后,3月23日,彼得一世下令将部队从格罗德诺调往基辅。彼得不信任奥吉尔维而将执行周密计划的任务交给缅希科夫。1706年3月底,在涅曼河即将解冻的情况下,俄军从预先架好的桥上渡河,并巧妙地利用流冰和春汛甩掉了敌人。5月初,俄军集中在基辅地区,那里的一些大型筑垒工事已经竣工。查理十二世由于未能追上俄军,也未能迫使俄军在与其不利的条件下交战,便率领瑞军自明斯克经卢茨克、卢布林向德累斯顿推进。彼得一世解除了奥吉尔维元帅及一部分与其有联系的军官和将军的职务,将陆军最高领导权交给舍列梅捷夫和缅希科夫,将海军最高领导权交给阿普拉克辛。1706年10月29日,缅希科夫部队在卡利什战役中重创梅伊耶尔费利德将军指挥的瑞军。但是,奥古斯都二世已于1706年9月24日与查理十二世在阿尔特兰施塔德单独签订和约,根据和约,他放弃了波兰王位,把它交给列琴斯基,这就使俄国失去了最后一个盟国。
第二阶段。查理十二世在入侵俄国之前,将其军队扩充到9.5~10万人。瑞典舰队依然掌握着波罗的海的制海权,因为它无论在兵力上,还是在舰船的武器装备上均比俄国海军占优势。瑞典把极大的希望首先寄予同乌克兰黑特曼马泽帕的秘密谈判上,后者在查理十二世远征前就已蓄谋倒向瑞典;其次寄予俄国内部政治局势的不稳:巴什基尔起义、阿斯特拉罕起义、布拉文起义、反动的封建贵族阶层和高级僧侣阶层对彼得一世的进步改革不满,等等。国际局势同样也有利于查理十二世的征服性计划。英国外交直接促使瑞典国王远征俄国。查理十二世的政治目的是:击溃俄军,迫使俄国接受“萨克森式”的和约,最后夺取俄国出海口。
军事行动开始前,俄国武装力量在兵力上略比瑞军占优势。俄国统帅部为了准备击退瑞典的入侵,制订了“必要时,将在本土进行交战”的作战计划,并用树干等构筑了筑垒地带和修建了军事工程野战工事,加固和修补了基辅—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普斯科夫一线的要塞,补给了新的火炮,建立了粮秣高尔夫“库”,以保障部队的供给;在组织上以步兵和骑兵编成的预备团队补充了正规军;还号召居民实现坚壁清野,武装防御敌人,抗击征服者。反对瑞典入侵的斗争已具有民族独立战争的性质。
1707年秋,瑞军自萨克森出发,于1708年初进入格罗德诺,同年6月强渡别列津纳河,逼近俄国边界。俄军于1708年7月14日在戈洛夫钦战役中受挫而退到第聂伯河对岸,集中在戈尔基镇附近的筑垒兵营内。6月,列文霍普特将军的军队携带大批粮食和弹药从里加出发,前来与主力部队会合。查理十二世未等该军到达,就于8月自莫吉廖夫向斯摩棱斯克推进。但是,瑞军先头部队分别于9月10日、9月20~21日在多布罗耶村和拉耶夫卡村附近的战斗中遭到失败,约5000人被击毙。查理十二世希望得到马泽帕的援助,期待土耳其和克里木汗对俄作战,因而放弃了对斯摩棱斯克的进攻,而转向乌克兰。9月底,瑞军沿通往斯塔罗杜布的道路前出到科斯捷尼奇,等候列文霍普特军。但是,彼得一世亲率游动队于1708年10月9日在列斯纳亚村附近的战役中击溃了1.6万人的列文霍普特军。此时,来自爱沙尼亚的什特罗姆别尔格所部2000人和来自维堡柳别克尔军的1.2万人对彼得堡的进攻也都遭到失败。俄军在涅瓦河畔的大捷为进一步增强波罗的海舰队的力量创造了条件,使鲍尔将军的军、防守彼得堡的阿普拉克辛部队的8个正规步兵团和骑兵团与主力部队会合。
舍列梅捷夫抢赶在瑞军前卫队之前到达波切普、斯塔罗杜布和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等城,从而使这些城市没有被敌占领。各城居民都参加了守城。黑特曼马泽帕的叛变使军事行动的进程复杂化了,但并未引起彼得一世和俄军将领的恐慌。缅希科夫果敢地袭击了巴图林城,毁掉了那里为敌人储备的粮食、武器和弹药,运出全部火炮。戈利岑占领了马泽帕的另一个大型据点白采尔科维,因而使自波兰增援查理十二世的部队难于到达。乌克兰农民和市民到处反抗侵略者,居民严惩“马泽帕部下”,乌克兰军队绝大多数人忠于同俄国的结盟,米尔哥罗德团团长阿波斯托尔和奇吉林团团长加拉甘等人都很快率部逃离马泽帕,加入乌克兰军队,这一切暴露了马泽帕和查理十二世的政治和军事策略不得人心。
因马泽帕叛变而重建的乌克兰军队,在新黑特曼斯科罗帕茨基和从流放中回来的白采尔科维团团长帕利的率领下,已于1708年底在第聂伯河左岸的乌克兰地区打击瑞军。为了切断查理十二世军队与波兰的联系,彼得一世于1707年12月将戈利茨将军的几个团调往第聂伯河对岸,接近波兰边境;将7个龙骑兵团调往立陶宛以加强奥古斯都二世追随者的部队和俄国盟友黑特曼西尼亚夫斯基的部队。由于俄军和斯科罗帕茨基各团巧妙地实施机动而形成的乌克兰军事和政治形势,以及彼得一世所采取的以亚述海舰队军事示威为后盾的外交行动,迫使土耳其和克里木汗中断了与查理十二世特使的秘密谈判,放弃了加入瑞典一方参战的企图。
1708~1709年之间的冬季,瑞军驻扎在普里卢基、加佳奇、罗姆内和洛赫维察地域。1708年11月,由于当地居民在俄军正规部队协助下进行积极的抵抗,瑞军扩大这一进攻基地的企图被粉碎。乌克兰居民拒绝执行马泽帕向瑞军提供粮秣的命令,而与俄军士兵一起守卫江河的徒涉场和渡口,在路旁和森林里伏击敌人。查理十二世和马泽帕没有预料到事件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于是对当地居民实行残酷的镇压,但其结果却激起了居民对侵略者的更大规模和更加坚决的抵抗。
俄军主力封锁了瑞军从哈尔科夫至别尔戈罗德的道路后,集结在博戈杜霍夫、阿赫特尔卡、列别金和苏梅地域。瑞军的秣严重匮乏,迫使查理十二世于1709年春转向南方,即尚未遭受战争蹂躏的波尔塔瓦地区。1709年4月,瑞军集中在波尔塔瓦地域。他们从行进中夺取波尔塔瓦的企图,以及随后几次同样的突击均因遭到要塞驻防军和居民的英勇抵抗而未获成功。1709年7月8日,在波尔塔瓦战役中,俄军在彼得一世指挥下击溃了瑞军。6月30日,查理十二世的残部在佩列沃洛奇纳被缅希科夫的几个团追上,不战而降,而国王和马泽帕则带少数随从逃往土耳其。波尔塔瓦的胜利是北方战争的转折点,它预先注定了战争的结局将有利于俄国。
第三阶段。俄军在乌克兰击溃查理十二世的精锐部队后,于1710年占领里加、雷瓦尔、凯克斯霍尔姆、维堡和厄塞尔岛。奥古斯都二世重新获得了波兰王位,他的军队在缅希科夫军团的协助下将克拉索夫团和列琴斯基团逐到了波美拉尼亚。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强国,首先是英国,所采取的敌对的外交行动,使北方战争的进程复杂化了。英国不仅企图分裂“北方同盟”,而且于1710年春在海牙与奥地利和荷兰签订了保持“中立”的协定。同时,查理十二世还在英国和奥地利的外交援助下,成功地使土耳其也加入了北方战争。1710年,土耳其对俄宣战。彼得一世虽然在普鲁特河进军中受挫,但他以割让亚速城的代价与土耳其达成停战协定。然而,在缔结亚得利亚那堡和约之前,俄国还不得不在乌克兰保持庞大的军事力量。1713年,彼得一世以1个独立英格曼兰军的兵力,在大桡战船分舰队和帆船队的协同下,对芬兰境内的瑞军展开了坚决的进攻。1713年夏,先后占领赫尔辛福斯和亚波,并于同年10月17日在波尔基纳村附近的战役中重创瑞军。1714年3月,戈利岑在拉波拉村附近击溃瑞军,继而占领瓦扎城。由于俄国桡桨战船队在汉科角海战中获胜,瑞军被彻底逐出芬兰。
争夺西班牙王位继承权战争结束后,列强对北方战争进程的干涉加强了。俄国在外交上巧妙地利用了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积极对抗他们的敌对行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彼得一世保留了从瑞典手中夺取的一些城市的贸易和其他特权;俄国于1713年与汉堡、卢卑克和但泽当局签订了协定,使他们在波罗的海享有与俄国进行“自由贸易”的权利;以及俄法普三国缔结了同盟和友好的阿姆斯特丹条约。彼得一世外交方针的大胆改变,使瑞典的外交形势急剧恶化,迫使查理十二世向俄国求和。尽管受到英国和汉诺威的外交压力和军事威胁,但俄瑞间的和约条款仍于1718~1719年在阿兰会议上达成协议。可是,查理十二世的突然死去为埃列奥波拉女王取得瑞典政权,带来了重重困难。
结束阶段。英国为了不使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站稳脚跟,于1719年8月同瑞典签订条约。根据条约,英国承担下述义务,即一旦俄国拒绝英国强行提出的由英国“调停”俄瑞两国关系的建议时,就给予瑞典军事援助。此后,汉诺威、普鲁士、萨克森和丹麦也在英国外交压力之下,与瑞典缔结了和约。英国虽未对俄宣战,但却把俄国大使逐出伦敦,并3次将诺里斯海军上将的分舰队派往波罗的海,企图挑起与俄国舰队的冲突并予歼灭。但彼得一世采取了外交措施,得以防止同英国发生战争,粉碎了英国将其他国家拖入对俄战争的企图。诺里斯未能歼灭在海岸炮兵防卫下隐蔽在港湾和岩岛群的俄国舰队。同时,俄国舰队在厄塞尔海战和格连加姆岛附近的交战中取得辉煌胜利,表明了俄国海军较之瑞典海军已占极大优势。瑞典海军在遭到重大损失后,已无力保卫本土,阻止俄国强大的登陆兵登陆。1720年,瑞典同俄国恢复和谈,缔结了尼什塔特和约。俄国在北方战争中取得胜利,圆满地结束了它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而进行的长期斗争;这些胜利与彼得一世实行重大的内部改革一起使俄国成为一个强国。
由于彼得一世军事改革而建立的俄国正规陆军和海军在战争过程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战斗素质。俄军战略的特点是达到目的的决心坚定、斗争样式灵活。彼得一世力求在野战中歼灭敌有生力量,而不是攻占要塞。他反对在敌交通线上实施徒劳无功的机动,反对采用警戒线体系作战。俄军准确地选择主要突击方向,根据武装斗争机动方式的改进发展战略。正规军的行动与居民的游击活动相结合。广泛地使用游动队和实施独立支队袭击,以及经常派遣骑兵骚扰敌后和歼灭部署孤立之敌。圆满完成组织陆海军同时在数个方向上协同行动的任务,探索并采用海军同海上劲敌作战的方法。在北方战争中,线式战术达到了发展的高峰。同时,出现了淘汰这一战术的趋势——在战斗队形的两翼集中兵力。更有效地利用多面堡垒和筑垒兵营内的各种火器。预备队的作用大大提高,掷弹兵被作为步兵的一个新兵种划分出来,骑兵形成为一个兵种。炮兵第一次出现团的编制,工程兵也首次有了固定的分队编制。在步兵和骑兵中出现了兵团的编制。装备有60~80门火炮的战列舰成为舰队的基本战斗单位,而总队成为桡桨战船队的高级兵团。陆海军的中央指挥机关在组织上固定下来了。军事委员会在制订战争计划和指挥战争上的作用得到了提高。
中美之间有过几次战争
历史上,中美之间直接对抗的战争有三次,即: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50年—195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和1955年—1975年的越南战争。
第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月中旬,侵华帝国主义海军在沙俄海军将领指挥下,联合进攻大沽口炮台,守将罗荣光不幸中弹牺牲,清军失去指挥,大沽炮台失守。6月21日,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大沽口失陷后,俄、英、德、美援军数千人,闯入天津租界,对天津城及其外围发动猛攻,14日,列强联军付出伤亡900余人的代价,攻陷天津。8月中旬,八国联军2万余人由天津进犯北京。次日,八国联军付出死伤635人的代价,攻下北仓。8月13日,八国联军进至北京城下,进攻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14日,北京失陷。次日晨,西太后和光绪皇帝仓惶出逃。西太后在流亡途中,指定李鸿章为与列强议和全权代表。1901年9月7日,和硕庆亲王奕劻和直隶总督李鸿章,代表清廷与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赔银4亿5千万两;北京使馆区及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交由外国驻军;禁止中国人民组织反帝组织等。《辛丑条约》保住了清政府权位,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统治,清政府由此成为帝国主义的傀儡。本次战争美国参与了作战,也算是中美之间的第一次战争,很明显包括美国在内的八国联军很轻松就拿下了北京,中国战败。
第二,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从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连续进行了五次战略性战役。经过本阶段的激烈战斗,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志愿军共歼敌15000多人。从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其特点是: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密切配合,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斗争尖锐复杂;战线相对稳定,局部性攻防作战频繁;战争双方都力图争取主动,打破僵局,谋求于自己更有利的地位。1951年7月10日,战争双方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从此,战争出现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的局面。为促进停战实现,与朝鲜人民军一起,发起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迫使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方面向朝中方面作出实施停战协定的保证,有力地促进了停战的实现。这次中美对抗,我志愿军粉碎了美国妄图干涉朝鲜内政、并吞全朝鲜的企图,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同时有力的保卫了我们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次战争我们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我们取胜了。
第三,越南战争。1955年越南出现两个政府,一个胡志明政府,一个吴庭艳政府,1959年双方内战开始。1961年5月,为防止吴庭艳政权垮台,进入南越,1962年2月8日,美国在西贡设立了由保罗•哈金斯将军指挥的军事司令部,标志着美国开始直接介入越南战争。1963年11月1日,美国在南越策动军事政变,杀了吴庭艳,换上了新的傀儡杨文明,并积极寻找扩大战争的借口。1964年8月4日,美国开始推行“饱和轰炸”和“焦土政策”,大规模轰炸越南北方。与此同时,美国不断增兵,到1967年,在越南的美军人数超过50万。1968年1月底,北越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新春攻势”。超过8万北越军队和越共游击队对南越几乎所有的大小城市发起了进攻,其规模和惨烈程度令美国人大为震惊:无数的军事设施和政府建筑被破坏;战斗最激烈的旧京顺化几乎全毁;美军溪山基地被围困76天,因为破坏太严重,解围后不得不放弃使用。由于南方人民武装的坚决抵抗和越南军民团结一致,美国在越南耗费了巨大人力物力却没有取得预想效果,遭致国内外一致反对。1973年1月27日,美国经过长期谈判,与越南民主共和国在关于越南问题的《巴黎协定》上签字,宣告美国在越南军事行动的失败。1975年,越南实现统一,越南战争结束。越战彻底改变了美、苏两霸争夺的格局和冷战的态势:整个20世纪70年代,美国转为战略收缩,而苏联则处于战略攻势地位。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进攻,美国只有更积极地同中国等其他国家合作。中国是越南民主共和国最主要的支持国和援助国。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再加上社会制度的因素,中国援助越南800亿元人民币。统一后的越南并未成为中国可靠的盟国,出于担心国家利益受到中国和柬埔寨民主共和国的损害,越南倒向了苏联。本次中美对抗,明显中国所在的社会主义阵营胜利了,中国没有直接参战,但有力的支持了越南的民族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