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诗三百首朗诵:终南别业·王维

本文是为大家整理的《唐诗三百首朗诵:终南别业·王维》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品简介】

唐诗三百首朗诵,唐诗三古诗词朗诵

《终南别业》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凝炼至此,实乃不易。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终南别业》

唐诗三百首朗诵,唐诗三古诗词朗诵

作者: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解】

中岁:中年。

道:这里指佛理。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胜事:美好的事。

值:遇见。

林叟:乡村的老人。叟(sǒu):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翻译】

(我)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兴致来了,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韵译】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讲解】

第三首《终南别业》,八句全是叙述,没有一个描写句。别业,即别墅。终南别业就是辋川别业,王维的庄园。全诗说:过了中年,很喜欢修道养性,因此在晚年时就迁居到终南山脚下。兴致来时,常常独自出游。这种乐趣,也只有自己知道。胜事,即乐事。是什么乐趣呢?例如:沿着溪流散步,一直到泉水尽处,坐在石上看山中云起。或者偶然在树林中遇到一二老年人,在一起谈谈笑笑,忘记了回家。

“谈笑无还期”,这个“无”字是平声字,在这里是失黏的。《国秀集》中选录此诗,作“谈笑滞归期”,平仄就粘缀了。但恐怕这已不是王维的原作。因为这首诗与前二首不同,前二首的声韵都符合律诗规格,是五律正体,而这首诗的第一、二联,已经不合律诗规格,试看:

中岁颇好道平仄仄仄仄

晚家南山陲仄平平平平

兴来每独往仄平仄仄仄

胜事空自知仄仄平仄平

这四句根本不是律诗,即使把末句的“无”字改为“滞”字,仍然无济于事。我以为王维作此诗,并不要它成为律诗。这是一种古诗与律诗杂糅的诗体,也是从古诗发展到律诗时期所特有的现象。在孟浩然的诗集里,这种五言诗有好几首。高棅编的《唐诗品汇》里,把这一类诗都编在古诗卷中,这是对的。

《唐律消夏录》的著者顾小谢对此诗有一段评释:“行坐谈笑,句句不说在别业,却句句是别业。‘好道’二字,先生既云‘空自知’矣,予又安能强下注解。”这两个观点,都使人不解。“句句是别业”,这句解释,似深实浅。既然诗题是“别业”,全诗所写当然是别业中生活。但是,和王维同时的殷瑶所编的《河岳英灵集》里,这首诗的题目却是《入山寄城中故人》。我以为这是王维的原题,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被人妄改了。因此,也可知顾小谢的解释是胡说。“空白知”明明是指“胜事”,就是指下面二句所叙的山居生活,与“好道”毫无关系。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王维的名句。对偶工稳,两句一贯而下,是高超的流水对。作这一联,好象极其自然,并不费力,但当时恐怕也曾苦思冥想了好久,才能得此佳句。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王维这三首诗,都是正面描写,并无比兴,没有什么寓意,也并不歌颂什么。在诗的创作方法中,这种作法纯然是赋,因此,我们可以一读就了解,无须从字里行间去寻求隐藏的诗意。王维诗的风格大多如此,正和他的画一样,用的是白描手法。

【评析】

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何等自由惬意,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言“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我们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如同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气息,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赏析】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尊他为「诗佛」。他的两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掩于地表之下。另一个可能是下雨之后汇集而成的涧水在此地干枯了。这个登山者走著走著,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过程中,不论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勇往直前,后来竟发现是一条没法走的绝路,山穷水尽的悲哀失落难免出现。此时不防往旁边或回头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路可走,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不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两种境界在其中。第一种,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

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对修行的方法、观念都不了解。你先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弃。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如果用这种诗境来看待,处处会有活路的。

另外,据说现在北京樱桃沟的一处山亭上还刻着王维的这两句诗呢。有兴致的话可以去看看,亲身领略一下这两句诗的意境。

这是王维的五言律诗终南别业>中的诗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就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来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诗句.通过这一行,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

一直很喜欢一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原意为:走到无路可走的时候,便坐着看云起云涌。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平和大度的心境。试想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两种境界在其中。第一种,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

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也是我们生活的过程。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个人也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我们因此而选择放弃或逃避,那么我们的生活不会精彩。因为,我们的生活中,缺少了勇气与骄傲。所以永远不要失望,不要放弃。用最甜美的微笑来迎接每天的阳光与雨露。

人生亦是如此。在生活中,我们无论遇到什么,都要充满希望,勇往直前。四川地震,震感波及半个中国,而人们在地震中所表现的坚强、乐观、勇敢、善良、博爱、宽容、无私、深情等不胜枚举的美德,却感动了整个世界。不必说与死神顽强斗争的人,坚强善良的孩子,舍己救人的老师,用生命捍卫孩子的父母;不必说爱岗敬业的主持人,迎难直上的记者,不眠不休的医生,一身正气的警察;单是那些可爱的军人和无私的志愿者,就足以牵动每个人的心。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永远充满希望,永不放弃,品德高尚而令人骄傲的中国人。

朋友,在逆境中,请您记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点评】

王维(701-761),字摩诘,属于那种“小时了了,大时亦佳”的人物。他九岁就才气逼人,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二十一岁中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安史之乱,被执,拘禁于菩提寺中,他伪装病疾。安史乱平,以谄贼官而论罪,因曾作诗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处分。官至尚书右丞,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每每提到王维,脑袋中总会反射苏轼的那句被引用了无数遍的评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如果仅仅八字就能概括王维诗歌的艺术价值的话,那也过于简单了。正如宋朝魏庆之对《终南别业》的颈联的评价:“造语之妙,至于造物相表里,岂只‘诗中有画’。”也如学者蒋寅所说:"苏东坡的话作为一家言,作为评论的参考固无不可,但若将它作为王维诗的主体特征来强调并不无夸大,就不仅是对诗歌艺术特性的漠视,也是对王维诗歌艺术价值的轻估了。

我认为王维是个艺术家,一个在“学而优则仕”、“艺而精则仕”的官场与纯洁的艺术和与世无争的宗教之间挣扎的艺术家。正是这么个艺术家,在人到中年时,一切的挣扎似乎都暂时缓和了下来。尤其是在天宝年间,在终南山那段亦官亦隐的日子里,孕育了《终南别业》这首佳作。

学术界有学者对王维的诗歌持有“电影论”,认为他的山水诗除了“诗中有画”和“有声画”之外,那就是其“诗如电影”。这是“诗中画”的境界。且看:

首联: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音乐响起,不绝如缕,仿佛禅音,略带空灵,又稍带人烟。镜头从山的远景逐渐拉近,缓慢地定格在一棵老树泛黄的枝叶上,透过纵横交错的叶子,依稀能看见炊烟袅袅,依稀能听见乡音亲切。

颔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夕阳西下,古道秋风,黑发中掺杂着灰白的中年人,沿着水路慢步前行,思考状,时而蹙眉沉思,时而仰天狂笑,时而目空一切,渐行渐远。

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黄昏时分,余晖未尽,终南山腰,水尽处。他掸了掸身上的尘土,坐在山中的石梯上,凝神远眺,远处,白云飘飘。

尾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夜色已晚,谈兴正浓。

我想,任何人沉浸于大自然此等美景,都会有一种脱俗的感觉,更何况对宗教有所研究,有所喜好的诗人王维呢?文学愤青余杰由于锋芒过露而遭到了世人的排斥,来自大山的他想必对王维的这种意境有着更深层次的体会吧?

关于《终南别业》的背景终南山,可以从王维的另外一首诗《终南山》得到更好的注释: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诗中的“山”、“云”、“水”、“樵夫、林叟”的意境都是《终南别业》中有所提及,不同的是《终南山》侧重于写景,就像绘画中的白描一样;同样的景,在《终南别业》中却是为了作者的叙述作铺垫。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行文至此,再次细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仍感觉言不能尽意。君且看,一个“坐”字,道出诗人“好道”所得,远离俗世喧嚣,远离尔虞我诈的官场,走进清静的大自然。原来,“云起时”即“水流处”,“水穷处”并非“人尽时”啊!与陆游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患得患失、大起大落的心情相比,王维的诗句更能体现“绝处逢生,否极泰来之理”。短短八个字,对仗工整,一贯而下,如同行云流水般流畅。娓娓道来,意蕴深邃,味道淡易,却百读不厌。王维,大师矣!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mo jie),盛唐时期的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墅,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王维长年在京师做官,又多与亲王贵主交接往来,文名盛极一时,被公认为开元、天宝时期的文宗。他擅长五言诗,又因他精通音乐,故其所作五言诗容易合乐,传播既广,声名亦高。王维写的近体诗,严守声律,意态豪放,他写的风景诗多是情景并胜。殷璠评价他的诗说:“维诗辞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王维在写诗的技巧上有着很高的成就,但由于他有消极遁世的思想,在其不少诗篇中,含有逃避现实的消极因素。因此,在文学称他与孟浩然同为“隐逸诗派”的代表人物。唐代宗对王维的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在《批答王缙进集表手敕》中说:“卿之伯氏,天下文宗,经历先朝,名高希代,时论归美,诵于人口。”到了唐朝末年,梨园弟子仍相沿唱王维绝句,足见其影响之深。

王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雪景传为王维作王维其他题材的作品,如送别、纪行之类的诗中,也经常出现写景佳句,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动之作。《陇头吟》、《老将行》则抒发了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观猎》生动地描写了打猎时的情景。《夷门歌》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少年行》四首表现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鲜明,笔墨酣畅。这些作品一般认为是王维早期所作。还有一些诗歌,如贬官济州时所作《济上四贤咏》以及《寓言》、《不遇咏》和后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赵女弹箜篌》,对于豪门贵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表示愤慨,反映了开元、天宝时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洛阳女儿行》、《西施咏》则以比兴手法,寄托了因贵贱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对权贵的讽刺。还有抒写妇女痛苦的《息夫人》、《班婕妤》等,悲惋深沉,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些赠送亲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如《送别》“山中相送罢”、《临高台送黎拾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君自故乡来”等,千百年来传诵人口;《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当时即播为乐曲,广为传唱。这些小诗都是五言或七言绝句,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不用雕饰,具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媲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成就。

【英汉对照】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MY RETREAT AT MOUNT ZHONGNAN

Wang Wei

My heart in middle age found the Way.

And I came to dwell at the foot of this mountain.

When the spirit moves, I wander alone

Amid beauty that is all for me....

I will walk till the water checks my path,

Then sit and watch the rising clouds--

And some day meet an old wood-cutter

And talk and laugh and never return.

二、少儿唐诗三百首朗诵:瑶池·李商隐

【作品简介】

《瑶池》由李商隐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真的在写情诗吗?非也。李商隐虚构西王母念穆王的情节,是说连西王母所忆念的穆王,也无法起死回生,重游瑶池,徒留黄竹哀歌,供后人凭吊,何况你么们这些皇帝还不够这个格!你们还想着什么长生不老!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猛烈批判,而不是一首浪漫的情诗!欣赏诗一定要深刻!

【原文】

《瑶池》

作者: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注解】

1.瑶池阿母:《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2.黄竹歌声:《穆天子传》卷五:"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曰:'我徂黄竹,□员閟寒'云云。"

3.八骏:传说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可日行三万里。《列子》、《穆天子传》等记载不一。

此诗讽刺求仙之虚妄。首句写西王母倚窗伫望,候穆王而不至。次句借黄竹歌声暗示穆王已死。三四句则写西王母因穆王不来而心生疑问。斥神仙而以神仙(王母)的口气写出,句句对比,以见长生之虚妄,求仙之荒诞。《李义山诗集笺注》引程梦星曰:"此追叹武宗之崩也。武宗好仙,又好游猎,又宠王才人。此诗熔铸其事而出之,只用穆王一事,足概武宗三端。用思最深,措辞最巧。"

4.穆王:西周人,姓姬名满,传说他曾周游天下。

【韵译】

西王母在瑶池上把绮窗打开;只听得黄竹歌声音动地悲哀。

八骏神马的车子日行三万里;周穆王为了何事违约不再来?

【评析】

表面上看这是一首情诗。在诗人的想象中,神仙也是渴望爱情的。唐代皇帝不少因感于长生不老而痴迷,或为方士所欺(如宪宗),或因服丹而死(如武宗)。诗人有感于此,特借咏神仙故事,对迷求仙、荒唐不经的统治者予以有力的讽刺

晚唐迷信神仙之风极盛,统治者尤最,好几个皇帝因服丹药妄求长生而丧命。这首诗是借周穆王西游遇仙人西王母的神话,加以生发,讥刺皇帝求仙的虚妄。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全诗虚构了西王母盼不到周穆王重来,暗示穆王已故的故事情节,显示了求仙妄想与死亡不可避免的对立。诗人不作正面议论,而却以西王母心中的疑问作诘。构思巧妙,用心良苦,讽刺辛竦,韵味无穷。

我们在李商隐的〈嫦娥〉诗中,提到后羿到昆仑山向西王母乞求长生不老仙药的故事。西王母的神话,常被中国的诗人引用,更有趣的是有关西王母的容貌、性别,历代的记载不同。虽然诗人所描述的西王母都是丰姿曼妙的女子,但事实上西王母的形貌,在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中,他只是一只人状、豹尾、虎齿而善啸的怪物罢了。我们就透过李商隐的另一首〈瑶池〉诗来探讨这则神话故事。

这首诗首句的「瑶池阿母」,指的就是王母。〈黄竹歌〉是穆王作的哀民诗,八骏是穆王所骑的八匹骏马,它们的名字是:绝地、翻羽、奔宵、起影、逾辉、超光、腾雾、挟翼。诗中的穆王是指周昭王的儿子满,在位五十五年。

诗的大意是说,住在昆仑山瑶池的西王母打开她美丽的窗子,这里是她当年宴请穆王的地,当她在窗边等待,希望穆王能够再来,却只听到人间传来穆王眼见天寒地冻,北风雨雪,路有冻人,心中悲悯,写下的哀民诗-〈黄竹歌〉,哀怨的歌声传到昆仑山,西王母心想,穆王的八匹骏马能够日行三万里,但是为什么穆王不再到昆仑山来呢?

有关西王母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西次三经〉:「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头上戴花),是司(掌管)天之厉及五残(瘟疫、刑罚的怪神)。」

〈海内北经〉的记载则说:「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王母取,食在昆仑北。」

这两则记载中,前一段所形容的西王母长相很可怕,后一段则增加了三只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同书〈大荒西经〉的描述较详细:「西海之南,流少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文尾,皆白处之(有白点)。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燃烧)。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这则记载对西王母所住洞穴周围的环境,又详细描述。《山海经》书中,有关西王母的神话,其记载大致如此。

其后《淮南子》〈览冥训〉有:「羿请不死之药于王母,姮娥(嫦娥)窃以奔月。」的说法,也就是我们上篇所讲的,这里对西王母的形貌没有说明。

但到了《穆天子传》中,对西王母的记载便有了很大的改变,《穆天子传》说:「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还)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再回到这里)』」。

这里的西王母已经由怪物变成一位会唱歌,会款待君王的主人了。而且还与穆天子相约来日再见。

再稍后的汉武故事中,有一段写西王母会见汉武帝,对西王母的描述更详细:「七月七日,上(指汉武帝)于承华殿斋,日正中,忽见有青鸟从西方来………是夜漏七刻,空中无云,隐如雷声,竟天紫气。有顷,王母至,乘紫车,玉女夹驭,戴七胜,青气如云,有二青鸟,夹侍母旁,下车,上迎拜,延母坐,请不死之药。」

这里的西王母是西方的王母,有玉女帮她驾车,有青鸟当她的从者。

《汉武内传》对西王母的形貌姿容,又有更生动的刻划:「王母上殿东向坐,着黄金褡襦(披风),文采鲜明,光仪淑目,帝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履元璚风文鸟,视之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霭,容颜绝世,真灵人也。」

西王母的神话,流传到汉朝,便成为一位雍容华贵,风姿绰约的美丽仙女,与最初虎齿豹尾的怪物相差十万八千里。

李商隐诗中的西王母,等待穆天子再来瑶池,除了前所举《穆天子传》中记载外,《列子》周穆王中也曾记载说:「穆天不恤国事,不乐臣妾,肆意远游………遂宾于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二者可以互相比较。

李商隐用西王母的神话写这首诗,是带有讽刺意义的,诗中后一句「穆王何事不重来」,是以西王母唱歌邀请穆天子----「将子无死,尚能复来」,问穆天子如果没死,能不能再来瑶池作客?穆天子回答她,回去把万民安顿好,三年后会再来。然而西王母朝思暮盼,穆王没有再到瑶池,诗人故意用「何事不重来」的问句,便是讽刺人那有不死的,想求仙以求长生,毕竟只是妄想,用这种藉神话传说讽刺时事的写法,是希望对汉朝君臣迷信长生不死之术提出一些警示。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xi)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因受牛李党争排挤,潦倒终身。他的诗长于律、绝,富于文采,风格色彩浓丽,多用典,意旨比较隐晦,以《无题》组诗最为。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男,汉族,字义山,故又称李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诗人。他祖籍怀李商隐题跋像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因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身。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有《李义山诗集》。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最后抑郁寡欢而死,死后葬于郑州荥阳(今荥阳苜蓿洼村)。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英汉对照】

瑶池

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THE JADE POOL

Li Shangyin

The Mother of Heaven, in her window by the Jade Pool,

Hears The Yellow Bamboo Song shaking the whole earth.

Where is Emperor Mu, with his eight horses running

Ten thousand miles a day? Why has he never come back?

三、唐诗三古诗词朗诵

1.幼儿唐诗必背八十首朗读

一、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译文: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二、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译文: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唐·李白《古朗月行》

译文: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译文: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打破幽寂的黑夜,震荡着寒天河流。

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译文: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2.唐诗三百首全集视频儿童唐诗三百首视频

唐诗三百首全集视频儿童唐诗三百首视频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的诗。

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之说。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

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唐诗意象图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的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般。

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

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

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编辑本段唐诗分期游子吟初唐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诗雄视千古,为一代之冠,在他们的笔下,无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古风歌行皆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愈所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杜甫的《三吏》、《三别》等等;另有王维、孟浩然代表的田园派和高适、岑参代表的边塞诗派。中唐时期在中唐时期,诗人各有成就。

但成绩最卓著的要数白居易,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进步理论主张,并亲自参加领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的诗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此外,刘禹锡,李贺之诗也颇有成就。晚唐时期晚唐诗人较著名的有: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等。

唐诗三百首全集视频儿童唐诗三百首视频。

3.唐诗三百首视频|唐诗三百首视频下载

唐诗三百首视频

儿童唐诗三百首视频唐诗查看简介信息.儿童唐诗三百首视频唐诗.

中国唐诗中最好的选本之一古代成功的儿童启蒙教材几百年家喻户晓的读本中国文化史上的长久之谜审阅中国文化的优秀媒介诗歌黄金时代的旷世杰作流传最广、读者最多的唐诗唐诗三百首教学视频

唐诗三百首视频

.

.

唐诗三百首视频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首。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原序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唐诗三百首视频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他自幼家贫,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乾隆十六年(1752)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唐诗三百首视频大城知县。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唐诗三百首视频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编选这本书是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他们的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唐诗三百首视频《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有的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有的说取自“诗三百”,说法各不相同。《唐诗三百首》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唐诗三百首视频

4.唐诗三百首朗读

唐诗三百首全集被誉为中国文学之美的典范,唐诗三百首朗读最适合孩子认知规律的经典百唐诗。易理解、易吟诵、流传最广泛的国学经典。通俗易懂的精要讲解,能科学的培养孩子对诗歌的兴趣;精美的画面,让孩子可以体味古诗情景交融的美,领略诗歌意境,接受艺术熏陶。

同时唐诗三百首全集还是中华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让孩子从小学习度唐诗,不但可以从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中掌握精练的写作技巧,领略中华古文化博大底蕴,而且对于少年朋友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文化素质都具有极大的益处。

因此让孩子从小就学回习熟读唐诗三百首全集是非常有必要的,对孩子的未来也起到不可估量的好处。知儿网团队建议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兴趣来选择一些早教资料,如果孩子喜欢看动画类的,建议下载唐诗三百首动画视频就行。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就可以学到知识,这样孩子才不会有抵触,答而且会越来越有兴趣。如果有需要请追问即可。

5.唐诗三百首(真人朗诵版)

唐诗三百首 V2.0绿色版

软件名称:唐诗三百首

软件大小: 5.29 MB

软件语言:简体中文

软件类别:国产软件-书籍教程-文学书籍

运行环境: WinXP, Win2K, Win9X

授权方式:免费软件软件开发商

加入时间: 2008-3-17刷新: 2008-6-28

软件评级:常见问题

插件情况:

广告信息: Excel服务器学习和下载

推荐信息:电信下载开屏

Tags:唐诗

下载软件发表评论查看评论一键复制收藏软件推荐:单机游戏下载软件介绍

唐诗三百首

本书为免费软件,收录了清朝孙洙(蘅塘退士)选辑的唐诗三百首,加上注解、译文和评析。有背景音乐那。同时具有全文检索和当前页面检索功能,可方便快捷地查阅书中任何一首诗,有利于你的学习和背诵。

唐诗三百首 V2.0(真人朗读版)相对于1.5版的更新:

1.增加诗文朗读播放功能,每首诗均配有真人(著名播音员夏青)朗读录音。

朗读带进度控制,可以同步滚动显示诗文,并且能够自动翻页读诗(按顺序或随机)。

2.更新诗库、注释、评析和作者简介,增加大量详细资料。另新增体裁、韵译和情景图。

3.支持通过滚动鼠标滚轮进行上一首、下一首翻页。

4.双击体裁、诗名、作者、诗文、注释、简析、韵译、情景图可以直接进入编辑状态。

5.增加收藏功能,用户可将自己喜欢的唐诗添加入收藏列表,以便集中浏览或聆听朗读。

6.增加诗库总览管理界面,可以按原书顺序、诗名、作者、体裁或用户收藏排列显示,便于察看和管理。

7.取消进度保存选项,自动保存当前浏览进度。

8.增加控制自动滚行和逐字显示的菜单项。

9.对多个细节进行优化,修正了几处小程序错误,纠正诗文里的别字错字。

由于全部313首唐诗的朗读文件体积过大(260M),全部上传到网络很不方便,这里仅存放第一、第二首唐诗供体验。

6.唐诗三百首全集朗读版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岳飞: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林逋:长相思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康与之:长相思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霭中。春来愁杀侬。郎意浓,妾意浓,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辛弃疾: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