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漏斗、竖井与落水洞
漏斗:又称“斗淋”、“喀斯特漏斗”、“灰岩坑”、“溶斗”、“盘坑”、“盆坑”等.是岩溶地面上的一种口大底小的圆形碗碟状或倒锥状的洼地.直径一般数米至数十米(100米以内),深数米至数十米.底部常有通道通往地下,因此起着集水和消水的作用.是地表水沿着节理裂隙不断溶蚀并伴有塌陷作用而成.漏斗主要分布在岩溶化的高原面上.漏斗可分为溶蚀漏斗和塌陷漏斗两种类型.溶蚀漏斗是地表径流沿裂隙密集地段溶蚀而成.他的深度不大,斗壁和缓,斗缘不明显,外形多成碟状.当进一步向下加深时,斗壁逐渐陡峻并且有明显的斗缘,成为漏斗状.塌陷漏斗:在喀斯特地区,地下经常出现大小不一的洞穴,覆盖在洞顶上的土层或岩层,由于重力作用,有时崩塌,形成塌陷漏斗.这种漏斗多成井状,底部有崩积物,斗壁陡峭,斗缘明显,深度比宽度大,外形呈筒状.
落水洞:是指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落水洞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垂直的,有倾斜的,也有弯曲的.落水洞的形态主要有两种:一是裂隙状落水洞,形态狭长,作一定倾斜和曲折向地下延伸,这种落水洞分布最广.二是井状落水洞,它的深度和宽度都很大.落水洞的形成主要是侵蚀作用和重力作用.
竖井:实际上是一种塌陷漏斗.地表水流入地下河的垂直通道.由落水洞进一步向下发育而成.也叫“天坑”、“喀斯特井”、“天然井”等.深度数十米至数百米.在平面轮廓上呈方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长条形是沿一组节理发育的,方形或圆形是沿两组节理发育的.
二、落水洞的俗称是什么
在最初的时候,主要是地表水在_直方向上的溶蚀作用把密实的石灰岩撕了一个"口子",然后由于囱片区域±也下水在垂直方向上循环十分频繁,地表大量的流水顺着这条"口辛"冲同了地下,流向了地下河。这大量的流水中夹杂了大量的泥土和沙砾,润沙俱对之前的小洞口进行了猛烈的冲击,迫使它迅速扩大。
三、喀斯特地貌中落水洞如何形成
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表面形态与漏斗相似,是地表及地下岩溶地貌的过渡类型。它形成于地下水垂直循环极为流畅的地区,即在潜水面以上,落水洞的形成,在开始阶段,是以沿垂直裂隙溶蚀为主。当孔洞扩大以后,下大雨时,地表大量流水集中落水洞,冲到地下河。洪水携带着大量的泥沙石砾,往下倾泻,对洞壁四周进行磨蚀,使落水洞迅速扩大。有时岩体崩塌,也可使落水洞扩大。因此落水洞是流水沿垂直裂隙进行溶蚀、冲蚀并伴随部分崩塌作用的产物。落水洞也不是一直向下贯通的,当地表水下透一段路程之后,落水洞就会顺着岩层的倾斜方向,或者节理的倾斜情况而发育。在水平地层发育的落水洞,象阶梯那样逐级下降。在节理众多的地层中,又会形成曲折回环的形态。落水洞主要可分为裂隙状的,筒状的,锥状的及袋状的。它们既可直接表现于地表面,也可套置于岩溶漏斗的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