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经济学人双语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经济学人中英双语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经济学人双语版等外刊在哪里找
许多同学寻求获取《经济学人》等外刊资源的方式,以下是由高斋外刊双语精读整理的免费途径,旨在帮助大家。原汁原味的英语对考研英语和翻译学习尤为重要,每种外刊都有其独特风格,推荐有针对性地阅读。
公众号(高斋外刊双语精读)提供外刊内容,紧扣考试,详尽解析,适合学习精读、长难句,也适用于翻译与写作,同时提升英语阅读能力。关注公众号,与众多粉丝一同学习。
获取《经济学人》等外刊资源的方法如下:
1.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访问其官方网站的“weekly edition”页面查看最新及往期内容。该刊聚焦政治、商业,推荐关注leaders、international、China、special report版块。网站提供双语版本,便于学习。
2. Magazinelib:通过网站主界面的分类搜索所需外刊,如输入“economist”,显示相应界面下载PDF。注意,有时显示错误或内容已被删除。
3. worldofmagazine:类似Magazinelib的网站,输入“economist”搜索下载最新一期PDF。
4.扭腰时宝中文:提供CATTI考试高频题源,按话题分类或关键词搜索,选择中文、中英双语或英文模式。
5.华儿街ri宝:提供中文、英文切换,方便阅读。
6.金融石宝中文网:提供双语阅读,需谨慎对待译文。
7.卫bao:无需订阅,需使用梯子,适合泛读。
8.基督教科学箴言bao:报道国内外大事,文章前有作者写作意图说明,有助于理解。
9. Aeon:涉及深度话题,主要政治、哲学、文化思想,适合MTI翻硕考生。
10. Researchgate:专业性较强,适合深入学习。
总结:不同外刊提供多样视角,有助于视野拓展,思维深化,句型学习。使用上述途径获取资源,将不同报道及表达汇总整理,尤其在公众号“高斋外刊双语精读”和“外刊精读翻译社”的分类讲解下,可以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外刊精读与翻译相关话题。推荐阅读公众号内容,获取更深入的外刊学习资源。
怎么样才能看免费的经济学人呢
寻找免费获取《经济学人》及其他外刊资源的方法是许多同学关注的问题。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途径,以帮助大家在无需订阅的情况下获取这些资源。
《经济学人》的内容主要涉及政治和商业领域,风格独特。在“weekly edition”栏目中,您不仅能阅读到最新一期的内容,还可以回顾往期文章。选择“leaders”,“international”,“China”,和“special report”版块,可以帮助您深入理解不同的议题。
获取《经济学人》的方式多样:
1.直接在《经济学人》官网订阅或下载经济学人商论APP,享受双语阅读体验。然而,若将翻译作为学习重点,需批判性地看待译文,不宜过分依赖官方版本。
2.加入社群或关注某些UP主,这些群体常分享《经济学人》的PDF文件和音频,提供免费获取资源的渠道。
3.利用搜索引擎,输入特定文章标题和“economist”关键词,可绕过地区限制,直接访问文章内容。此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外刊媒体网站。
此外,还有一些网站提供了外刊的下载服务。比如Magazinelib和worldofmagazine,只需在搜索框中输入报刊名称,即可下载PDF文件。但在使用时,需注意页面有时可能会显示错误信息,提示内容已被删除。
对于中文阅读者,还有以下几种选择:
1.扭腰时宝中文版提供CATTI考试相关文章,按照话题分类或直接搜索关键词,可找到相应内容。
2.《华儿街ri宝》和金融石宝中文网提供了中文与英文的切换,帮助读者更便捷地获取信息。
3.卫bao网站提供了丰富的泛读资源,适合广泛阅读学习。
4.《基督教科学箴言bao》虽名字带有宗教意味,但其内容广泛,擅长报道国内外大事,适合深入阅读。
5. Aeon网站的文章深度较高,主要涉及政治、哲学、文化、思想等领域,对学习这类话题的学生有较高价值。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途径,您能够获取到《经济学人》及众多外刊的免费资源。外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不仅能够拓宽视野,还能促进思维的拓展。在学习过程中,建议分类整理同义表达、高频句型和易错点,以提高记忆效率。通过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将有助于提升您的英语阅读和翻译能力。
「经济学人解读」英语教学的危害 (上)
本文选自2019年2月23日的《经济学人》Leaders版块,主要是讲学校全英文授课并不好,可能导致成绩更差,建议学校采用母语教学。这与现在大环境下强调的双语教学观念好像刚好相悖,挺有意思的。
接下来会从文中选取标题和部分段落进行解读。
原文部分
The perils of learning in English
Young children should be taught in their mother tongue instead
解读部分
我们先看大标题:
The perils of learning in English
参加过「才思汇·外刊阅读」第一期的同学应该很清楚,文章的标题往往奠定了全文的基调,也告诉了读者文章的主题对象,所以看标题的时候应自然而然地做个头脑风暴,思考文章会提到哪些内容。
标题中 peril/'perɪl;-r(ə)l/一词可以表示“极大的危险”( great danger),也可以表示“某事物带来的危害”,英文解释为“The peril s of a particular activity or course of action are the dangers or problems it may involve.”大家可以先思考,为什么呢?我们再来看引言的这句话:
Young children should be taught in their mother tongue instead.
该句是对标题的进一步补充,给读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young children一词表明文章谈论的对象可能主要是中小学生;接着提到should be taught in their mother tongue,中小学教师授课时应该用母语; instead一词暗含对比,表示“做了这件事而没有做之前提到的事情”,英文解释会更清晰:“If you do not do something, but do something else instead, you do the second thing and not the first thing, as the result of a choice or a change of behaviour.”所以这里提到应该用母语教学,也就是说不用英语教学(因为标题中提到的是in English)。所以标题中的 perils取“危害”之义,表示英语教学会带来坏处。
至此,我们可以大胆猜测:文章可能会提到英语教学的兴起及兴起的原因、英语教学的优劣势、社会各方面对英语教学持有的态度;还有,鉴于文章标题说的是“perils”,也就是提出了“某类问题”,那作者最后是不是也可能会给出建议等等。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一段,选第一段的原因是很有趣,讲的是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小学时代的事。首先来看看维基百科(Wikipedia)是如何介绍丘吉尔的:
Winston Churchill was a British politician, army officer, and writer. He was 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from 1940 to 1945, when he led Britain to victory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and again from 1951 to 1955.
英国政治人物、军事家和作家,曾于1940年至1945年首次出任英国首相,任期内领导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联合美国等盟国对抗轴心国,并取得了最终胜利,并自1951年至1955年再度拜相。
Widely considered one of the 20th century's most significant figures, Churchill remains popular in the UK and Western world. He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53.
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对英国乃至于世界均影响深远。此外,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曾于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下面步入正文:
Harrow School
Harrow School/ˈhæroʊ/“哈罗公学”,维基百科(Wikipedia)的介绍如下:
Harrow School was founded in 1572 by John Lyon, a wealthy local farmer, and is one of the original seven public schools that were regulated by the Public Schools Act 1868. Harrow is the fourth most expensive boarding school in the Headmasters' and Headmistresses' Conference.
英国历史悠久的著名的学校之一。它由哈罗当地的一个农民约翰·里昂于1572年创建,最初的目的是为当地的男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但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与演变,今天的哈罗公学是英国最富盛名的私立学校之一,入读的多为本地区以外的富家子弟。哈罗公学招收年龄在13至18岁之间的男生,目前大约有800名学生就读,全部为住校生。
从这段介绍可以提取出两个信息:第一个就是哈罗公学是一所贵族学校;进一步得知另一信息:丘吉尔小时候家里就很有钱,这一点会刚好和后文的信息相呼应。
北京哈罗英国学校
stream
这一句中还有一个表达值得注意,就是“ in the lowest stream”,表达丘吉尔学业不佳。 stream一词大家并不陌生,表示“小河;小溪”,也可以和of连接表示“一连串;一系列”,比如“参观故宫的游客络绎不绝”就可以说成“A(An) endless/steady/constant stream of visitors came to the Summer Palace.”也可以说成“Visitors to the Summer Palace came in an(a) endless/steady/constant stream.”
其次,在 stream原义“小溪”的基础上发散一下,大家可以想象产业当中的生产线是不是就如同一条小溪,所以另有短语“ come on stream”表示“投入使用;开始制造”,英文解释会更清晰易懂,一起来看看:“If something such as a new factory or a new system comes on stream or is brought on stream, it begins to operate or becomes available.”注意主要用来形容“新工厂或新系统”,举个🌰:
The new factory will come on stream at the end of the year.
新工厂将于年底投入使用。
关于 stream,最后要提的一点就是它在此句中的意思了,英文解释为“a level of ability within a group of students of the same age”,即“(同龄学生按能力水平划分的)班,组”。那 in the lowest stream也就是能力最差的一组。所以如果想说成绩拔尖的学生就可以说 in the highest stream.
从第①句可以得出,丘吉尔小时候家里很有钱(贵族后裔),所以被送到著名贵族学校哈罗公学就读。但小时候好像学业不太理想,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差不多要在班上垫底了。在维基百科(Wikipedia)中也提到:
与其他典型的贵族子弟一样,丘吉尔在7岁时便被送到寄宿学校,并在1888年入读哈罗公学。丘吉尔在学校十分顽皮、性格叛逆,学业成绩除了英文科和历史科的表现出色外,其他学科并不太好,因此常受老师责罚。
那为什么丘吉尔,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小学时读书在班上垫底呢?接下来几句给出了答案。
我们来看第二句:
blight
首先来了解一下这个看似充满正能量,实则带有负面意义的词blight。light一词带有点正面意义,比如我们之前讲过的 shed/throw/cast light on表示“阐明某事,使某事物更容易理解”。但加了个 b后,恰好味道就变了, b light做名词时表示“祸因”,英文解释为 You can refer to something as a blight when it causes great difficulties, and damages or spoils other things.举个🌰:
This discriminatory policy has really been a blight on America.
这项歧视政策一直以来确实是美国的一个祸因。
但这里很明显不是名词,而是动词,并且是及物动词,表示“使损害;使(地区)遭殃”,英文解释为If something blights your life or your hopes, it damages and spoils them. If something blights an area, it spoils it and makes it unattractive.举个🌰,如果想说某个地方的失业率极高,我们就可以说“ an area blighted by unemployment”(饱受失业之苦的地区)。
最后,需要注意该词与另一个词的区别: plight,作名词表示“困境;苦难”,比如the plight of the homeless无家可归者的艰难困苦。
gain an immense advantage over
第二个要说的词就是gain an immense advantage over...这个词组,表示“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需要大家注意的是介词用的是over。这里表示,与其他更聪明的小孩相比,丘吉尔有着他们没有的优势,或者丘吉尔拥有的优势更明显。因为over一词可以表示“胜过,比…更好”,英文解释为 used to say that someone or something is more successful or better than someone or something else.所以会有很多类似表达,比如give...priority over...;maintain one's lead over...等等。
那这个an immense advantage具体指的是什么呢?作者在③④⑤句进一步说明。
接下来我们看③到⑤句:
dunce
积累一下,dunce/dʌns/表示“笨学生”,英文解释为“ If you say that someone is a dunce, you think they are stupid because they find it difficult or impossible to learn what someone is trying to teach them.”举个🌰:
He may have been a dunce at mathematics, but he was gifted at languages.
他在数学方面可能是个笨学生,但他在语言方面是有天赋的。
get into my bones
首先, Thus I got into my bones the essential structure of the ordinary British sentence这句话的结构要弄清楚。got和into之间其实是缺少内容的,缺少的部分被后移了,也就是 the essential structure of the ordinary British sentence。
其次,很奇怪我并没有在网上找到这个短语,只找到类似短语 feel/know sth in your bones,表示“从内心里感受到某事,凭直觉确信某事为真,预感到会有某事”,英文解释为to be certain that something is true, even though you have no proof and cannot explain why you are certain.举个🌰:
She knew that something good was sure to happen; she could feel it in her bones.
她觉得肯定有好事要发生了,她有这样的预感。
而原文用的got into my bones,所以我们可以大概猜测丘吉尔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他很清楚地理解那些普通英语语句的基本结构。
跟bone衍生出来另一个跟学习有关的短语也应该记下来, bone up on,表示“(为考试等)钻研,苦读”,英文解释为to learn as much as you can about a subject, because you need the knowledge, for example for an examination.举个🌰,如“为了考过CATTI狂练翻译的同学”,就可以说I have to bone up on translation for CATTI;“为了考研努力学英语的”就可以说I have to bone up on English for the national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noble
noble这一词在此处表达的意思我也有点不确定。它修饰事物时可以表示“崇高的;卓越的”。但我还想到的一点是:noble还能表示“显贵的;贵族的”,这里是不是也可以联系到丘吉尔的贵族身份,表明他是以自己小学时的表现为豪。这样想似乎就能体会到当时丘吉尔在用noble这个词时的心情,哈哈哈哈哈。当然这只是猜测,而且翻译过来也不合适,所以翻译的时候还是按照“崇高的,卓越的”来翻。
-未完待续-
LearnAndRecord
2015年2月8日
2019年2月28日
第1482天
每天持续行动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