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白体的书法赏析

书法中运用飞白,体现出一种艺术美。

首先,运用飞白会产生笔画美。倘若飞白运用得好,有的笔画似流星划过苍穹,有的如快艇急驰水面,有的如悬崖瀑布飞纵,有的像织布细线伸展,有的若女子秀发随风飘动……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飞白体?飞白体为何被禁止使用

细观古代书家所运用的飞白,在其强烈的书法风格中都蕴含着怡人的笔画美:王羲之的飞白楚楚动人,王献之的飞白顾盼生姿,颜真卿的飞白酣畅纯厚,欧阳询的飞白严谨险劲,赵孟頫的飞白清丽秀逸,米芾的飞白痛快淋漓,怀素的飞白潇洒自如……

其次,运用飞白可使单字增辉不少。单字中的飞白和其他笔画虚实相生,具有图画美,间或具有装饰美。有时,单字中的其他笔画写得平淡无奇,若恰当运用飞白,可使该字顿时抢眼;有时,飞白还可掩盖或挽救一字中不明显的败笔,收到转移着眼点的效果;有时,在单字的某竖画中恰当运用飞白,以求得相对稳定,达到欹不失正、正中寓欹的平衡效果。

此外,上述飞白之美体现在一幅书法作品中,无不有利于产生整体美。整幅作品中的飞白,有的如山涧一泓清泉,清新自然;有的似花朵零星点缀少女衣裙,款款生情;还有的像孩童在母亲怀里玩耍,富有情趣,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飞白的轻重徐疾中,可以反映出书写的节奏,这也是增强作品整体美的表现之一。

二、飞白之用

一般情况下,行书和草书中运用飞白较常见,楷、隶、篆书中用得较少。这种现象大概是由各种字体的笔画特点、作品的章法、书写的速度等因素所致。

飞白体?飞白体为何被禁止使用

单就笔画而言,飞白较多地用于竖、提、横画中,少用于其他笔画,这主要是由笔画形态、运笔过程和书写风格等决定的。至于飞白用在一字中的主笔还是次笔,要特别注意是否得当。有时在主笔中运用飞白,失当便失却重心,得当则有利于尽情施展笔画美;有时在次笔中运用飞白,失当会产生缺失,有失饱满,得当则起到点缀或装饰之美。

飞白一般用于笔画的中部或尾部,要求运笔自如,过渡自然。其中,飞白的尾部,有回锋,有的露锋,一般视书写风格、速度、运笔等情况变化使用。

另外,在一定中上笔与下笔相连处,或是上字的末笔与下字的首笔相连处,恰当运用飞白可增强一定的美感。但飞白牵丝要宽窄、长短得当,承接转合要自然而不失力度,并且要求飞白牵丝不宜过多。

三、飞白之忌

运用飞白作书,要求恰到好处,因此在书写过程中有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忌飞白出现单字起笔处或笔画的前端,或过多出现在一幅作品的首字。否则,整个字或整幅作品便失去气势,使得立起来的力量锐减,即不能造势。其原因是单字起笔处出现飞白有显散漫,也不合笔法规范;首字过多出现飞白则显轻浮,也不合章法。二者都违背了书法创作的一般规律。

二忌一字多飞白,即一般在字的一笔中出现飞白,少有两笔同时出现。倘若一字中过多出现飞白则导致笔画不实,有飘浮之嫌,其原因可能是在运笔过程中没有掌握好轻重徐疾,心(眼)到而手未到,没能控制好节奏。当然,有些书写者故意追求多用飞白之美,这或许值得研究。

三忌整篇多飞白。整幅作品中过多运用飞白,易导致松散不实,气断而乏力。飞白在整幅作品中只能起点缀作用,以少胜多,以巧胜多,以精胜多,方可增强整体美。这就要求书写者在创作前充分做好整体考虑。而在具体创作过程中有所变化也是很正常的,那就看书写者的驾驭能力如何了。

四忌飞白过长。有人会问,古今书法名家中不是有将飞白拉得很长的例看待,那是风格的展现,是书艺已达到一定境界而情感自然流露的具体表现。一般书写者不要刻意去追求用过长的飞白凸现自我,要打好书法基本功,循序渐进,达到自然表现的最佳境界,方能将飞白运用得长短适宜、挥洒自如。

五忌飞白软弱乏力和不自然。仔细研究书写高手的飞白,均刚柔相济,多用中接,水到渠成,浑然一体,神采奇妙。这是习字者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近代飞白体

据史料记载这种书写方法盛行于晋、唐、宋时代。并由历代书法师祖、书圣、及书法大家们极力推崇。蔡扈、王羲之父子、欧阳询、萧子云、唐宗宋祖等均苦练飞白体,其艺术成就影响深远。唐代李嗣真在《书后品》中这样介绍王羲之的飞白作品“其飞白也,犹夫雾谷卷舒,烟空照灼,长剑耿介而倚天,劲矢超腾而无地”。萧子云创造小篆飞白,意境飘然,妍妙至极。欧阳询飞白冠绝,峻于古人。唐太宗父子,一代女皇武则天都钟情于飞白的书写意境,那时朝野上下,墨子文人均苦练飞白书。这一盛况一直由宋太祖、太宗、仁宗的大力倡导,直至北宋达到了我国飞白书法史上的巅峰时期。从元、明、清至近代,飞白书势微,成为书道的绝学,传承者甚少,建国后更很少有人问津此书艺。

当今时代,文化复兴高潮迭起,百家争鸣。书法之道,艺术之境,戴亚民先生苦苦探索和追求着。他打开书法史虚掩的门,穿越千年的时空,去和先人对话,感悟共鸣,寻觅飞白行书体的苍古秀逸,创新与探究成为他的人生。他把书法创新与艺术人生融为一体。仰学古人先圣之道,日暮苦练近人众长。他查找飞白书史的历史资料,完善字体结构的用笔和章法,他的足迹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仙境灵山,他四处求学,谦卑受教。在繁星点点的夜晚,他深思冥想。在烈焰当头的正午,他挥毫墨疾,春华秋实,苦尽甘甜。在遥远的非洲大地上,他从当地部族的阿拉伯经文书写中受到启发,独具创新的把中国汉字字体结合外文的笔法韵味相容,突破了提、拉、顿、挫的传统书写手法,让飞白行书这一传统技法获得了新生!在上海世博会上,戴亚民先生所展出的飞白行书深深震撼了全场,大家用掌声及赞叹回报这位为书法艺术作出贡献的尊者,看他的现场挥毫,落笔黑白间,气贯长虹,丝丝飞白妙到毫厘,握笔生根,如蛟龙出海,苍劲力拔,行云流水间恍如敦煌飞天飘逸之境。清新淡雅之气倾倒众人,现场专家学者无不赞美感叹。戴亚民先生独创“戴氏飞白行书”,享有当代“飞白书第一人”的荣称。他的飞白书得其中国文化刚柔相济、奇正相间、阴阳和合之神髓。他用一根普通的毛笔最为形象地展示了书法“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飞白体势。点书艺术灵秀之气,笔墨豪情舒张自如,一幅幅经典作品,展现着他艺术之巅的大气从容和对传统文化的不懈追求!

飞白体的书法简介

相传是书法家蔡邕受了修鸿都门的工匠用帚子蘸白粉刷字的启发而创造的。北宋黄伯思说:取其发丝的笔迹谓之白,其势若飞举者谓之飞。今人把书画的干枯笔触部分也泛称飞白。同时可利用飞白使书写显现苍劲浑朴的艺术效果,使作品增加情趣,丰富画面的视觉效果。当然书法的功力在飞白中也能充分体现出来。

亦作“飞白书”。一种特殊的书法。相传东汉灵帝时修饰鸿都门的匠人用刷白粉的帚写字,蔡邕见后,归作“飞白书”。这种书法,笔画中丝丝露白,像枯笔所写。

汉魏宫阙题字,曾广泛采用。唐张怀瓘《书断》上:“飞白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王隐、王愔并云:飞白变楷制也。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径丈,字宜轻微不满,名为飞白。”唐李绰《尚书故实》:“飞白书始於蔡邕,在鸿门见匠人施垩箒,遂创意焉。”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梁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至今‘萧’字存焉。”清赵翼《王述庵道经毘陵停舟话旧》诗:“焚黄诏特荣先垄,飞白书应起赐楼。”

飞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素为文人墨客所推崇。“书圣”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俱精于飞白。唐太宗酷爱王右军飞白,自此唐代帝王将相多擅飞白。

飞白体书法_飞白体书法作品欣赏

“飞白书”又称“飞帛”,是传统书法系列中的一种古老书体。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飞白体书法,希望你们喜欢。

飞白体书法欣赏

飞白体书法1

飞白体书法2

飞白体书法3

飞白体书法4

飞白体书法5

飞白书法探究

“飞白书”又称“飞帛”,是传统书法系列中的一种古老书体。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到皇家的鸿都门送文章,他在等待被接见时,看到门外工匠在用扫把蘸石灰水刷墙,好多涂刷不均的墙皮,露出扫把的丝丝迹痕,饶有情趣,蔡得到启发,回去后反复研悟实践,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飞白书法”。张怀瓘在《书断》中赞曰:“妙哉飞白,祖字八分。有美君子,润色斯文,丝萦箭激,电绕雪雰。浅如流雾,浓若屯云。举众仙之奕奕,舞群鹤之纷纷。谁其覃思?于戏蔡君”。

一、基本内容

飞白书在传统书法丛林中独树一帜,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三个方面:

1、主要特点。飞白书必须具备“飞”和“白”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如何达到高境界的“飞白”效果,是攻克飞白书的难中之难。北宋黄伯思说:取其发丝的笔迹谓之“白”。其势若飞举者谓之“飞”。在书写中产生的飞白效果与浓墨相互对比,以加强作品的韵律感和节奏感,用笔卷曲飞动、翻转自如、犹劲若钢丝,飘逸若浮云,特别是行草书作品,字里行间藕断丝连、笔断意连,丝丝露白、飞动飘逸,像舞动的丝带,流动着生命的旋律,给人视觉上产生冲击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2、书写工具。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一直是中国文人书写作画的必备工具。因飞白书法是传统书法系列中的一种书体,所以在工具应用上也与之相同。但飞白书法是古今书法中少见的一种特殊技法,为了体现飞白书特有的飞白效果,所以在用笔工具上比传统书法用的毛笔更为广泛。飞白书用笔工具有软笔和硬笔两类,使用时产生的效果各异。

软笔类有:毛笔、画笔、毡笔、兽皮笔等。

硬笔类有:藤笔、竹笔、木皮笔等。

3、特殊技法。(一)点画中的露白,这也是作品最大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多数点画中都呈现竹丝露白痕迹,字里行间,藕断丝连,笔断意连,确有苍劲、苍枯、苍茫、苍白的特有的露白效果。

(二)笔画中的动感。成功的飞白书法作品体现出一种艺术美,其篆书、正书飞白一如隶八分之法,有的笔画甘畅纯厚、严谨险劲,有的痛快淋漓,潇洒自如;特别是行草书飞白,有的如山涧一泓清泉,清新自然;有的似流星划过苍穹,有的似一条舞动的丝带,丝丝露白,流动着生命的旋律,给人以美感和高品位的享受。

二、历史渊源

飞白书法可追溯到东汉时期,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八十二年的历史。飞白书法的最早记录是北朝王愔将飞白书列入《古今文字志目》上卷古书三十六体之中。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将历代书法名家排列为神品二十五人,其中飞白书三人:蔡邕、王羲之、王献之;妙品九十八人,其中飞白书五人:萧子云、张弘、韦诞、欧阳询、王廙。

唐李嗣真《书后品》中介绍王羲之,其飞白也,犹夫雾谷卷舒,烟空照灼,长剑耿介而倚天,劲矢超腾而无地,可谓飞白之仙也。又如松岩点黛,蓊郁而起朝云,飞泉漱玉,洒散而成暮雨。既离方以遁圆,亦非丝而异帛,趣长笔短,差难缕陈;张怀瓘在《书断》中介绍王献之隶、行、草、章草、飞白五体俱入神,八分入能。介绍萧子云诸体兼备,而创造小篆飞白,意趣飘然,点画之际若有骞举。妍妙至极,难与比肩。但少乏古风,抑居妙品.....在《书断》中又述:欧阳询飞白冠绝,峻于古人,有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浓之势,风旋电激,掀举若神。

北宋初年的《谆化阁》贴中收有晋朝魏夫人用飞白书写的“江南之美人兮”六字;米芾在《海岳名言》中欣称晋代葛洪“天台之观”飞白,为大字之冠,古今第一;唐太宗李世民书有《晋祠之铭并序碑》,史料记载,太宗书法功力深厚尤善“飞白”。房玄龄赞美其书法说:笔迈钟张、轻翰暂飞、花葩竞发。太宗的女儿晋阳公主就羡临过父皇的飞白书帖。因而太宗书法常被人争抢收藏特别是"飞白"作品成了人们争相搜求的艺术珍品;唐高宗李治也写有飞白体《纪功碑》;武则天不但能写飞白书,而且还有“飞白节”,更善于用焦墨写飞白,书有《升仙太子之碑》现存于河南洛阳的偃师缑山;唐尉迟敬德墓志盖飞白书铭文:“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尉迟府君墓志之铭”共二十五字,是一九七九年冬,从浙江余杭出土的飞白书稀世珍品;欧阳修写有《宋太宗》、《宋仁宗御书飞白》,他对二帝飞白书的推崇简直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治平四年(宋英宗年号,一零六七年)夏五月,余将赴亳(安徽),假道于汝阴(在安徽),因得阅书于子履(即北宋陆经)之室,而云章烂然,辉映日月,为之正冠肃容,再拜而后敢仰视,盖仁宗皇帝之御飞白也。”他甚至于迷信,醴陵县(在湖南)登真寺失火,寺庙尽毁,唯宋太宗所赐飞白书六个大字完好无损。(以上均见《欧阳文忠公集》);宋仁宗写飞白书常常入迷,一次书写,从申时直到子夜方写出四个大字,展宣纸断轴。足见其练飞白书是下气力的。文献记载,历代天子多愿以“飞白”体书吉语和警策句赐臣下,以逐风雅。由于唐、宋多位皇帝对飞白书的身体力行,因而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

三、重要价值

1、历史价值:飞白书法可追溯到东汉时期,传承至今已有1980多年的历史。由于历代法书师祖、书圣、书法大家们:蔡邕、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萧子云等的推崇,使飞白书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有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等唐宋几位君王天子对飞白书的倡导并身体力行,因而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使“飞白书”成为内阁大臣、文人墨客争相搜求收藏的艺术珍品,在古代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拓展了传统书法之先河,并延续至今,可证其感染力非同凡响。

2,艺术价值:飞白书是古今书法中少见的一种特殊书写技法,其运笔使得文字墨色不一,笔画多变,视觉上产生冲击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成功的飞白书法作品风格中都蕴含着怡人的笔画美,有的宛如音乐音符节奏的旋律,诗的激情、绘画的笔意情趣,舞蹈般的飘逸,显示着自然动态感,千变万化堪称一绝,达到了“有生命有空间立体味的艺术品”之艺术境界。

3、传承价值:飞白书法始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唐、宋之间,元明清至近代传承者甚少。日本的川上景年先生曾花三年时间去体察、研究,如今已成就斐然,上海美术馆陈列其部分飞白书作品,作为国人安能坐视这一传统书体在自己的土壤上烟灭?如何保护、传承、研究并发扬光大这一国粹,更显得尤为重要。

四、濒危状况

1,清朝陆绍曾等辑《飞白录》收入从汉到清“飞白”作者一百零二人,这个队伍与其他类艺术众多的人数相比,实在显得太薄弱了,建国后更很少有人问津此书艺。

2、传承飞白书法,是必须有一定的书法功力基础和广泛的文化内涵,并要付出艰巨的研习过程,才能获得的书法艺术。《墨池编》提到,宋太宗就说过“飞白字势难工”而忧“缺堕”、“废绝”《书林记事》也提到,“飞白”在古代的主要作用,如晏赋所说,“饰宫阙”之题署,即为宫殿寺庙题写匾额,一般人少有书写匾额的机会,所以习之者少。得此真传更微乎其微。

3、飞白书法流到民间后已变异为俗不可耐的象形花体字,这种赏玩特征的美术化而非抒情化,偏离真正书法艺术抒情写意的审美特征越来越远,所以,真正书家问津者甚少,从而走向衰落的道路。

五、保护措施

飞白书法始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唐、宋之间,元明清至近代传承者甚少。能继者寥寥至晚更频临佚失。如何保护、传承、研究并发扬光大这一国粹,更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要全面系统、准确的保护《飞白书》这一特殊书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收集、整理研究飞白书这一特殊技法。

二、是大力推广普及飞白书法知识,建立飞白书法传承人档案,发挥其“传、帮、带”的作用,培养一批有造诣的飞白书法专业队伍人才,同时在大中小学生中普及飞白书法的书写方法,让行将佚亡的飞白书法这一瑰宝得到发扬光大,使之源远流长,后继有人。

三、是举办“飞白书法”理论研讨会,组织专家、学者对飞白书进行研究和论证,探讨飞白书法的发展方向。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国范围内或出国推出飞白书法专题作品展,通过广泛的宣传交流,使更多的人认识、接受、欣赏飞白书法,是飞白书法这一奇葩在社会各界引起百家争鸣,在现代书法丛林中重放异彩,再现辉煌。

70年代末,笔者从民间象形花体字的竹笔运行中,发现几乎失传,曾经独步天下的飞白书迹。令人叹息的是,飞白书特有的飞白效果,却被不太懂书法的民间艺人演变的几乎看不到飞白痕迹。痛惜之余,本人下定决心让这一古老书体飞白书法恢复原貌,再现生机。于是访碑帖、寻真迹、查资料、购书籍,潜心研习至今。为了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飞白书法,使之传承光大,笔者愿与书界同道、老师们,为挽救中华瑰宝——飞白书法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