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三国那些事儿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三国你不知道的那些事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你知道三国时的那些事吗

三国时期概述

三国那些事儿?三国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通常被定义为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立曹魏开始,到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

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

三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有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4。刘备自称是汉朝中山靖王的后裔,建立的政权是汉朝的延续,因此国号是汉。由于统治区域在蜀地,所以被称为蜀汉,或者蜀。

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

三国时期的重大事件包括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其中,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关键战役,曹操在此战中被孙刘联军击败,从此丧失了统一全国的机会。

三国那些事儿?三国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三国时期的科技发展

尽管三国时期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但在自然科学方面,依然有着许多创造和发明。例如,三国时期的孔明发明了孔明灯。

三国时期的文化影响

三国时期的故事被广泛流传,尤其是《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使得三国时期的故事深入人心。然而,我们需要明白,《三国演义》虽然描绘了三国时期的一部分历史,但并非全部真实。

以上就是关于三国时期的一些基本情况,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三国中你不知道的曹操那些事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是东汉名士许邵对他的评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曾是他的梦想。而曹操本人的一生就是一部大丈夫的历史,也是一部屠龙少年的进化史。

公元57年3月29日,东汉开国皇帝,被人戏称为“位面之子”的刘秀永远地闭上了他的双眼。留下了他一手重建的大汉,不同于先祖刘邦通过草莽起家,一路征战数十年,打破并重建社会秩序最终获取中原。刘秀通过与世家大族之间的合作,谋取他们帮助下重建大汉。他不会知道,依靠世家重建的东汉也最终毁灭在了世家手上。

我们本期要讲的曹操,也属于官宦世家的一员。官宦官宦,不是官总有宦。不同于袁绍这种四世三公的世家。曹操的家庭有点尴尬,虽然是官三代,但准确地说,是阉三代。他的父亲曹嵩是老一代东汉大太监曹腾的养子。同时他爹曹嵩也是个十分会来事的人,连国防部长太尉一职都能通过money买到手,在这种家风影响之下曹操办事情也十分慷慨,这一点在后来天下大乱时卖尽家产也要起兵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但曹操并不是一开始就如部分电视剧中所展现的那样是位狡诈的奸雄。曹操19岁时踏入政界,一只脚迈进政界大门后,不久便升入首都洛阳警察局北城分局任局长。一般来说,在这个年纪,以家族的身份能从事这个工作多少是坟头上打手电筒——祖上有光了,那按照一般小说剧情发展下去,也就是一个有点背景的路人甲凭家族势力混到了地方官职以后便开始鱼肉乡里,最终被正义的主角团击败的故事了。但曹操不一样,尽管靠着干爷爷的“爷气”和有钱父亲的“爸气”混到了这个岗位,但他本人严格执法,甚至敢对权势滔天的宦官亲戚动手。因此许多领导对小曹另眼相看“小曹这小伙子能处,宦官势力犯事他真敢上啊,另外,组织觉得你很不错,你就去去河南顿丘当当县令吧。”可是去了顿丘还不到一年,他就在县令的位置上扑街了,因为他堂妹夫的妹妹宋皇后被废,因此他作为亲属,仕途自然也受到了牵连,还没来得及施展政治抱负就被政治的大浪先卷翻了一次,只能回老家谯县当回无业青年。

机会总还是没有让曹操等太久,东汉除了错综复杂的地方势力之外,朝中宦官的影响也随处可见,在曹操从顿丘回来的两年以后,朝中的宦官势力重新洗牌,他也被重新召回朝廷,担任皇家顾问的议郎,在此期间还是热血青年的曹操针对当今错综复杂的天下形势提出了许多自己的建议的看法,原以为会得到领导欣慰的采纳,最后没想到除了递上去的建议信被接受外,其余一概不接受。除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建议以外,重要的意见能接受的没有。

本来照这样发展下去也只能算个愤青,但是在他29岁时,命运再次眷顾了他,黄巾军起义爆发了,这场破产农民与封建大地主之间矛盾引发的战争席卷了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他们高喊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向东汉的世家门阀和堕落的朝廷举起武器,沉重的打击了东汉朝廷的实力,削弱了中央集权。我们在三国演义中所知晓的众多历史人物也随着这场战争逐渐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而这场战争也是曹操军事生涯的开始,在他第一次出任骑都尉与黄巾军的战争中就斩敌数万,因为光辉的战功,他升任了济南国。在齐国当国相的这段日子是齐国官员最黑暗的噩梦,五分之四的官员被裁撤,鱼肉百姓的,目无法纪的,KPI不合格的统统被裁撤,换来了百姓的安居乐业。曹操的工作成绩也引起了中央的重视很快的,另一份调令便来了。“嗨呀,小伙子年纪轻轻便有如此魄力,难得啊,升迁先不谈,你去东郡任同级的太守吧,中央看好你哟”讲真的,这种无视下属光辉成绩还不予升迁的情况是个人都忍不住骂一句“娘希匹”曹操则是愤而辞职,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另一拨看中央不顺眼打算另立新主的地主豪强同样看中了曹操,想拉他入伙,干一番大事业。但是代表庶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曹操对这些大地主豪强本身并不感冒,因此也并没加入他们,但也没举报,回到老家过上了打猎读书的清闲四年生活。

曹老太爷一看儿子在家这副摸样实在放心不下,又发动自己的专属技能,用钱给曹操砸出了一个皇帝直属卫队四号首长的位置。有点尴尬的是,一号首长是他之前当城北公安局局长时得罪过的jian蹇硕,但因为二号首长是他发小哥们袁绍的原因,也就在这个岗位上继续混了下去。但是过了许久一直没能得到什么升迁(京师你得罪宦官,地方你得罪豪强,没砍了你就不错了)。因此,他将目光重新看向了军界。当时在东汉的西北方向上还有十数万的羌族叛军,搞定他们也足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了。可他还没来得及向朝廷申请外调呢,一件魔幻现实主义的事情发生了。

就这样关东联盟还没开打就解散了,曹操也只能带着自己手下的兵开始流浪。但在东汉末期这种动荡的局势下,机会总会眷顾有能力的人。同为大院发小的袁绍拉了好兄弟曹操一把,在他出任冀州牧的同时,推举曹操成为东郡太守。第二年,兖州刺史刘岱被死灰复燃的黄巾军砍了,因此曹操也随之升为了兖州一把手,兖州牧。这段时间或许是曹操一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好哥们照应自己,自己又是一方大诸侯,可以开始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曹操在39岁时再征徐州,但因为粮食耗尽不得不退兵,在四十岁时,让他五雷轰顶的事情发生了——自己的父亲曹嵩和弟弟曹德被陶谦的部下杀害了。说起来,这事也不一定完全怪陶谦,因为曹操老爹比较有钱,又是陶谦手里的人质,曹操又和陶谦一直在干仗,因此陶谦的部下就觉得,这块肥肉不吃还有天理吗?这乱世什么时候最有用?金子啊,不杀人越货跑路难道等着曹操攻进城来宰了自己吗?但这样干的后果就是,徐州百姓遭殃了。悲愤之下的曹操领兵对徐州展开了报复式的进攻,凡是进攻的位置一律鸡犬不留。这也是曹操一生当中无法用任何功绩可以抹去的黑点。没过多久,另一件事的发生则让曹操开始出现多疑的性格,并最终影响了他的一生——他的大院发小张邈捅了曹操一刀,迎接吕布当兖州牧,整个兖州只剩下三个县城还听从曹操。

原来袁绍、张邈、曹操之间的联盟并不像大院铁哥们的情谊一般稳固,袁绍之前就与张邈闹翻过,甚至劝曹操尽早砍了这厮,但是毕竟都是铁哥们,这种事他能干嘛?必不能啊,曹操还劝袁绍,毕竟咱们三都是哥们,天下又乱着,我们再内讧,那还能生存吗?必不能啊。可嫌隙的种子一旦种下就会生根发芽,在袁绍击败公孙瓒后,他的势力膨胀太快,张邈担心一直看自己不爽的袁绍早晚要对付自己,而曹操虽然和自己关系好,但这乱世亲兄弟都能拔刀相向,谁能保证谁完全可靠呢?不如自己先下手为强。但是张邈也就算了,兖州其他县城为什么也同意迎吕布出任兖州牧呢?答案还是门阀士族,曹操来到兖州后一直唯才是用,这就与当地氏族的利益产生了冲突。(我们老兖州的爷就是爷,除了吃和喝就没别的,你一个外来户还敢不用我兖州氏族的子弟?反了你!)

经历这些事的曹操原本打算这辈子就这样了,干脆在袁绍手下安心当个小弟,但在程昱的鼓舞之下还是决定与吕布死磕夺回兖州,终于三战三捷逼走了吕布,靠着手里的三个县城完成了反杀。

曹操并没有一直倒霉,在他四十一岁时,他最大的机会来了——皇帝从长安逃难到洛阳了。这颗金元宝其实最有希望被袁绍捡走,但此时袁绍无比膨胀,皇帝?你有几个师?我占着青幽并冀四州,都够我另立新主了,捡你个累赘干嘛?就这样,这块挟令诸侯的大旗被曹操捡了漏,连夜将皇帝和文武大臣迎到了许昌。在一段时间之内,曹操还不敢与势力如日中天的袁绍撕破脸皮,只能暂时维持表面兄弟的关系,默默积攒自己的实力。而就在积攒实力的过程中,出问题了。曹操招降了一个小军阀,叫张绣,他有个婶娘颇为貌美,看得曹操春心荡漾,由于众所周知的癖好,他非礼了张绣的婶娘。匹夫一怒血溅五步,更何况是有兵有枪的军阀,在贾诩的建议之下,张绣夜袭了曹营,造成保安队长典韦和自己长子曹昂战死的惨剧。也为曹丕成为第一顺位继承人创造了条件。

在此之后。曹操于次年利用刘备被吕布赶走的大好时机攻下了徐州,同时在次年派刘备拦下了称帝战败的袁术,袁术呕血而死,失去了和哥哥袁绍再见面的机会。

曹操对刘备是欣赏的,毕竟对于同样和自己有理想主义情怀的、处处碰壁却又百折不挠的人你很难对他产生什么恶感,而且,刘备简直就是曹操年轻的翻版,对于这样一个像自己的人,曹操给与了刘备很大的信任,甚至说出了“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愿意让他带兵去出差。但是,刘备他反水了,刘备依靠曹操的信任对徐州发动了无耻偷袭。正在准备与袁绍进行战略决战的曹操听闻此事大惊失色,又觉得不能放过刘备这样的真英雄,于是决定先收拾刘备永绝后患再说。

要说刘备的背叛为曹操带来的不只是惊吓(Σ(っД;)っ),还为他和袁绍大战的胜利送来了一员猛将。

官渡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奇谋妙计妙趣横生,斗智比勇层出不穷的经典战役。它既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曹操集团与袁绍集团的一场生死之战,不仅是决定当时中国社会命运走向之战,而且是曹操与袁绍个人综合素质的较量之战,最终,以曹胜袁败而告终。公元200年前后,在群雄割据的三国初期,袁绍、曹操、刘表、孙策、刘焉、马(腾)韩(遂)、张鲁等均称霸一方。其中,袁绍、曹操是两支劲敌。袁绍雄踞北方军事力量最强,号称“带甲百万”,而曹操已将天子汉献帝刘协迎奉到了许都,完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目的。于是,袁曹之争不可避免。

这两位好兄弟最终还是避免不了刀剑相向,在战役初期,兵力占优的袁绍主动发起进攻,起兵30万以黎阳为大本营,派大将颜良重点进攻白马,曹操守将刘延带1千兵拒之告急。派大将文丑进攻延津与带4千兵的于禁、乐进对峙。曹操军则采取了谋士荀攸的“声东击西”之计,佯装增兵延津渡河攻袁绍后方,待袁军

回救时,遣轻骑奇袭白马。在颜良3合斩宋宪,1合劈魏续的严峻形势下,关羽领诺斩颜良而解白马之围。在此之后,曹操与袁绍打的有来有回,双方都没占到什么便宜,但随着许攸的叛逃,胜利的天平开始倾向曹操袁绍集团大量军事机密的许攸一到曹营,就献出了“火烧乌巢”之计,一把火烧光了袁绍所有的军需物资,武器装备。要知道,在冷兵器年代,在完全靠人力打仗的原始战争中,几

十万人没吃没穿,没有武器装备更换基本就等于自尽了,战争的形势就自然发生了颠覆性的转折。最终在荀攸所献的“八路冲营”之计中,张郃、高览自荐为先锋,破袁营地,杀得袁绍败回冀州。不久,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带兵21万助阵,又在仓亭大战,被程昱献的“十面埋伏”之计,杀得袁绍仅带8百骑落荒而逃。

官渡之战是曹操的军事生涯中最闪亮的一点,他以一两万人的绝对劣势兵力战胜了袁绍的十一万大军,彻底确立了曹操天下第一军阀的地位,基本上统一了整个中国北方。在官渡之战后,曹操改变了以往朝廷的用人习惯,改用政绩KPI的模式,让寒门士子与世家大族之间展开竞争,经济政策上,改用屯田制的土地政策保证政权的稳固和粮食安全。在消化完战争的胜利果实之后,为了永远消除袁氏一族在北方的势力,在曹操五十二岁那年,亲征乌桓大破敌军,将袁绍的两个儿子逼到了辽东太守公孙康处,公孙康不久之后就将袁绍二子的头送到了曹操面前。原来反叛的匈奴摄于曹操军威,向曹操臣服。东汉乱世之下的中国北方,逐渐趋于稳定。

北方平定了,接下来,该到南方了,南方的荆州在刘表十八年的运营之下也算得上兵强马壮。但刘表已经66岁,没过多久就嗝屁了,他的继承人十分软弱,面对曹操,居然直接投降了。这意外惊喜来得太突然,曹操甚至觉得自己很快就可以荡平南方,统一全国了,孙权,刘备?虫豸罢了,这群人怎么能搞好政治匡扶大汉呢?还是我来吧!(荆州地方,历来,大规模征战万八千次,是非曲直,难以论说,但有识之士无不注意到,正是在这个古战场上,影响了多少代王朝的盛衰兴亡,此兴彼落,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在谈论着关羽大意失荆州(历史跳跃),仿佛这荆州古战场对我们注定了凶多吉少!数年之前我从兖州挥师北上,中华北方遂归于一统,本人本军所到之处,民众竭诚欢迎,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短短数年之后,我就要在荆州挨这么一个大逼窦吗?!无论怎么讲,会展兵力是二十万对五万,优势在我!)

会战兵力虽然是曹操优势巨大,但在军中十分不合时宜的爆发了瘟疫,另外北方士兵在南方作战容易晕船,加上黄盖诈降的无耻偷袭,在刘表处获得的水师全部葬送在了赤壁,曹操在最志得意满的时候惨败在了荆州,只能沿着华容道向北奔逃。这场失败也让曹操渐渐明白,这统一大业怕只有交予后人了。在此之后,曹操发布《求贤令》为后继者储备人才,又在56岁时亲自提马上路,西征马超韩遂,平定关中。58岁时不甘心失败的他再次尝试进攻孙权,仍旧无疾而终,只留下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回到朝廷以后,朝廷下旨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正式拥有自己的宗庙。按曹操的功劳来看,汉室的老臣是不敢有意见的,但独独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荀彧。

在荀彧看来,曹操做个权臣,哪怕是像周公、伊尹那样也好,至少不会是王莽,在名义上还是在匡扶大汉,可现在的曹操不再是以前的屠龙少年,即使他想像以前的理想那样,他手下的将领文官们也不会答应,在汹汹民意下,荀彧终究改变不了大局,最终郁郁而终。荀彧死后,在曹操61岁时,终于还是加封了魏王,在平日所用的仪仗上无限趋近皇帝。他的手下仍旧不满,毕竟只有自己真正的老板曹操的当了皇帝才能更好的保护他们的利益,士族领袖陈群劝曹操“大汉早已名存实亡,取而代之有何不可”但曹操不知作何考虑并未答应,或许是理想主义还在心中有一丝残存,或许是他已经太老太累,顾及名声,不想千年之后史书唾骂,他终究未走出这一步。

在曹操生命的最后两年,他的爱将夏侯渊在定军山被刘备斩杀,刘备夺取汉中称王,关羽在宛城叛将的帮助下降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

但好景不长,次年,在曹操和孙权联合绞杀下,关羽战败走麦城,首级被孙权送到了曹操面前。看着自己十分欣赏的将领头颅,曹操颇感悲凉,脑中回忆不断想起。他将关羽安葬在洛阳,在其之后便一病不起,没过多久便撒手人寰。

我们该如何评价曹操呢?从理想主义的青年走到权倾天下的魏王,这位东汉末年优秀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在一个乱世的年代,向着食利者的权贵发起挑战,最后自己又创造了新的食利阶层。我们无法用现代的标准去衡量那个时代下他的功过,在他的时代,是中华第一帝国阶梯的末尾,他的名字和刘备孙权一般耀眼,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他的出发点是结束乱世,还人民安宁。或许在他的心中还存在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海灿烂,若出其里”般波澜壮阔的景色与宏图大业。他的功过如沧海之水,水不自争,自有后人争之

诸葛亮的三国故事

(是野史啊,不是正史!)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是三国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智慧过人,深谋远虑,曾帮助刘备建立蜀国,任丞相职,长期主持蜀汉的军政事务,对于西南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传书

一提起诸葛亮和司马懿,人们都知道是三国时的冤家对头,可传说他们小时候还是同窗学友呢。

那是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群雄竞起,天下大乱。他们的老师是个极有才学的人,不愿意在朝里当官,隐居在僻野山林,一心想教出几个好学生,将来好安邦定国,拯救天下百姓。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父亲都和这位老师相好,各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了他。这两个孩子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又得老师悉心指教,因此他俩的学业进展很快,不相上下。

这位老师有一部奇书,是先人秘传。这书里天文地理、行兵布阵、定国安民等奇策,样样俱全,谁得到了它就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是天下第一奇书,因此人们又叫它“天书”。这位老师年逾花甲,膝下又无一男半女,为此就打算把此书传给一个心爱的学生。可两个学生究竟传给谁呢?因为当时诸侯割据,群雄纷争,要是传错了人,岂不误国害民,违了自己的心愿。因此老师一直犹豫着,没有决定究竟传给哪个学生,却更细心地观察着两个学生的品德志向。诸葛亮和司马懿也都知道老师有一部奇书,都很想得到这部书,为此也都更加殷勤待师,苦学苦读,以求老师喜爱,赐赠奇书。

一天,老师领着他俩到房后的小山头上,指陈山川地理、行兵布阵之法。对面的山崖上有个樵夫在砍柴,不慎跌下了山崖。师徒三人一见同吃一惊。老师猛一闪念,继续不动声色地讲述。司马懿也就安然地听着。可诸葛亮却飞步跑下山坡,扶起受了重伤的樵夫,察看了伤势,迅速在周围找了几样草药,嚼碎后敷在伤口上,又把自己的衣襟撕下来,扎好了伤口。这时,老师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才领着司马懿下山,帮助诸葛亮把樵夫送回了家。

又过了一段时间,诸葛亮接到一封家书,说是他父亲病重,想让他回家去看看。诸葛亮随即含泪辞别了老师学友,匆匆回家去了。归家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含悲忍痛,细心料理了父亲的丧事,才回到老师的身边。说来也巧,几天以后,司马懿也接到一封家信,说是他母亲病重,思子心切,想让他回家见一面。可司马懿怕他走后老师把奇书传给诸葛亮,就推三推四回了一封信,终于没有回家去。老师叹息地摇了摇头,心里也就暗暗地拿定了主意。

一个多月后,老师偶感风寒病倒了。两个学生守在床前,煎汤熬药,细心照料。怎奈老师年迈体弱,病势越来越沉重了。一天,诸葛亮出外给老师挖草药,司马懿在床前侍候。他见老师昏迷不醒,就偷偷溜进老师的书房,东扒西找,终于找到了一个小箱子,他偷着打开一看,果然是那部奇书。正在这时,听到老师在喊他,他来不及细看,心想,老师近来更偏爱诸葛亮了,要是等下去,这部奇书肯定到不了自己手里。无毒不丈夫,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他没理老师的呼喊,偷偷地背起箱子逃跑了。

等诸葛亮采药口来,老师睁开了双眼,让诸葛亮把自己扶下病榻,揭开下边的夹层,取出一个黄包袱,双手交给诸葛亮,又深情地看了诸葛亮一眼,轻声嘱咐道:“我死后,房尸同焚,速走他乡。”说罢,就安然地闭上了双眼。

诸葛亮遵照老师嘱咐,忍痛烧了房子和老师的尸体,背起黄包袱,立即归家,随叔父到了南阳,隐居在隆中,潜心攻读起来。

再说司马懿逃回家里以后,打开箱子细看盗来之书。翻到后边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四句话;“定国须爱民,尽孝奉双亲,两者皆相悖,怎做传书人?”这才知道盗来的原来是部假书。他老羞成怒,随即带人赶到老师的住地,谁知这里早已变成一片瓦砾了。

徐东搜集整理

泼水节(傣族)

很久很久以前,勤劳勇敢的傣族人就在澜沧江边定居下来。他们捕鱼打猎。唱歌跳舞,生活得象孔雀一样自在,象菠萝蜜一样的甜。可是掌管着那一带地方的汉官,却是个残暴的坏家伙。他象一头贪婪的豹子,看见什么都眼馋。为了满足他那永远也满足不了的欲望,定下了许多苛刻的法令:傣人捕了鱼,要把鱼身子交给官府,自己只能吃鱼头和鱼尾;傣人打来野兽,要把肉交给官府,自己只能吃骨头和肠肚;兽皮分三等,官府的大官要第一等,小官要第二等,最差的留给猎人;傣家的姑娘必须先到官府服役三年才准出嫁。如果谁不服从法令,轻者赶出坝子,重者杀头。从那以后,傣家人的生活就苦起来了,再也听不到小伙子的口弦和姑娘的歌声,就连孔雀都不敢到江边来了。傣家人实在无法忍受贪官的压榨,纷纷离开了美丽的澜沧江,逃出了坝子,在高高的悠乐山上,莽莽的密林中,过起“野果充饥天当房,抱着火种串大山”的凄惨生活。

过了许多年之后,诸葛亮带兵来到这里,在茫茫的大森林里迷了路。正当这时。他们遇见了傣家最勇敢的猎手岩肯。诸葛亮把岩肯喊到面前对他说:“你如果能把军队引出迷途,我会重重地奖赏你。”起初,岩肯看到这些汉人心里又恨又怕,他装聋作哑,说什么也不给汉人带路。诸葛亮一眼就看出了岩肯的心事,他不发火,也不生气,热情地请岩肯住进军营,好酒好肉地款待着他。几天之后,岩肯慢慢发现这个身穿画着圆圈圈的大袍子(后来他才知道那是“八卦衣”),头戴见棱见角的帽子,手里摇着鹅毛扇的汉官和蔼可亲,并不象澜沧江边的那个贪婪的汉官。他的心开始有些活动了。他又细细观察了几天,当他认准这位汉官是好人之后,终于把诸葛亮的军队引出了迷途。

诸葛亮是个说话算话的人,当他们走出迷途之后,一定要重赏岩肯。岩肯推辞不过,只好说:“汉官老爷,我们傣人不爱金,不爱银,只想在美丽的澜沧江边,靠自己的双手,换来菠萝蜜一样甜美的生活。可是,掌管那里的汉官却把我们逼得……”说到这里,岩肯心酸地哭了。

诸葛亮听罢岩肯的话,闭起眼睛,用鹅毛扇敲敲帽子,然后对岩肯说:“你去把傣人都喊到坝子里来吧,我自有办法让你们安生。”

岩肯谢过了诸葛亮,兴冲冲地跑进森林,把所有的傣人都喊下了山。当他们来到坝子里时,诸葛亮已经杀了那个贪婪的汉官,废除了苛刻的法令,重新委派了廉洁奉公的汉官。于是,傣家人又在江边搭起了草棚,过起了捕鱼打猎、唱歌跳舞的幸福生活,连吉祥的孔雀也飞回来为他们祝福。

正是布谷鸟叫起来的时候,诸葛亮巡察江边的地形,来到岩肯的草棚,他关心地问起傣人的生活。岩肯高兴地说:“从来没这样好过,比菠萝蜜还要甜。不过,我有桩心事想禀告丞相。”诸葛亮和蔼地问:“什么事情啊?”岩肯说:“你们汉人的身体为什么那样强壮,我们傣人为什么这样瘦弱呢?”

“哦——”,诸葛亮又闭起眼睛,用鹅毛扇敲敲帽子,思索了一阵说:“你告诉所有的傣人,明天都来你这里集合,我来教你们强壮身体的办法。”

第二天一早,诸葛亮果然带着人马和许多金黄的颗粒(后来他们才知道那是“谷种”),来到傣人中间,命令每三个士兵领着一家傣人在坝子里开荒刨地,教傣人扶犁踏耙,撒种插秧。到了雨季的时候,澜沧江边的坝子里铺满了金毯子一般的稻谷。后来,诸葛亮的汉兵又教傣人打谷舂米,使傣人有生以来第一次吃上了白生生、香喷喷的大米饭。从此,傣人也把种谷当成了主业,把大米饭当成了主食,渐渐地强壮了起来,日子也就越过越甜美了。

后来,诸葛亮打了胜仗,平定了边疆,要回内地去了。傣家的男女老少含着眼泪,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分手的时候,他们把最美的麂子干,最珍贵的兽皮拿出来,捧到诸葛亮面前说:“吉祥的孔雀再美,也没有丞相为我们开出的稻田美;树上的菠萝蜜再甜,也没有丞相播种下的幸福生活甜;天上的星星再多,也没有丞相为我们做的好事多,高高的贝叶树,会永远记下丞相的恩德。”

诸葛亮说:“傣家的心情我领了,可是我能给你们留下什么呢?”

聪明的岩肯早就发现诸葛亮每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闭着眼睛,用鹅毛扇敲敲帽子,然后定出奇妙的计策,仿佛帽子里藏着无穷的智慧。于是岩肯试探地问:“丞相,能把你头上的帽子留下吗?”

诸葛亮想了想,说:“好吧。”他摘下帽子,把几张小绸子条塞在帽子里,叮嘱道:“以后你们再遇到什么困难,就从帽子里拿出绸子条看看,那里面有战胜困难的法宝。”

又过了许多年,傣家的人口越来越多,大家都挤在江边又低矮又潮湿的小草棚里过日子。天气渐渐热起来了,太阳一出,晒得草棚象蒸笼一样,很多人受不住闷热病倒了。没过多久,整个坝子都笼罩上一层可怕的瘴气,夺走了成百上千傣人的生命。

就在这危难的关头,岩肯忽然想起了诸葛亮临走时留下的话,他急忙找来那顶帽子,从里面掏出一张绸条,只见那上面写着;“想命长,水冲凉;草棚矮,住高房。”聪明的岩肯拍拍头说;“对呀!只有常洗澡才不会生病,住上高房才通风。洗澡倒还容易,可是高房谁也没有见过,怎样盖呢?”他找来九十九位老师傅,商量了九十九天,最后大家商定按照诸葛亮帽子的样式盖。因为那帽子是智慧的象征,住进那样的高房,傣人会变得聪明起来。又过了九十九天,家家都盖起了和诸葛亮的帽子一样的高房子,人们住进去又通风又凉爽。再加人人都养成了常洗澡、爱干净的好习惯,很快就驱跑了瘴气,战胜了病魔。大家在洗澡时都泼水表示欢乐。——“泼水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一直传到了今天。

吃瓜留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神机妙算救后代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0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0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0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0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0,0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0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0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