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典故指的是谁
乐不思蜀是一个典故,源于中国汉代蜀地的一个故事。相传汉武帝时期,蜀地一名官员刘备因为过度沉迷于玩乐而不思进取,被朝廷调离了蜀地,他离开时感到很是失落,回望蜀地,感慨道:“此地可乐不思蜀。”
后来,这个典故就成了用来形容人沉迷于某种快乐而忘却了现实的说法。
而刘备则因为离开蜀地而开始了他的漫长征程,后来他在三国时期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
乐不思蜀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刘备之子刘禅
1.乐不思蜀来源于刘备之子刘禅,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2.成语的具体事件为,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
乐不思蜀的典故来历
乐不思蜀的典故来自于中国的历史故事,源于三国时期的蜀汉。当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因为忧虑国家内外的事情而不停地思考和工作,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享受生活。他的好友、文学家杨仪看到他如此劳累,就在他的庭院里布置了一个美丽的景色,让他可以放松心情,享受生活。诸葛亮看到这个景色后,心情大为舒畅,不由得感叹:“此处真是乐不思蜀啊!”这个典故后来被人们广泛引用,意味着人们在享受生活的时候,会忘记时间和烦恼,仿佛置身于一个天堂之中,忘却了现实。
关于乐不思蜀源于哪位历史人物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