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大荒山海经这个问题,《山海经》与《大荒经》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山海经》之“大荒西经”(2)

原文: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爰有甘华、甘柤、白柳、视肉、三骓、璇瑰、瑶碧、白木、琅玕、白丹、青丹、多银铁。鸾凤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

大荒山海经(《山海经》与《大荒经》)

有三青鸟,赤首黑目,一名曰大鵹,一曰少鵹,一名曰青鸟。

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

大荒山海经(《山海经》与《大荒经》)

译文:有西王母山、壑山和海山。有沃民生活在他们的国度里,在这里的一片广阔的原野上,他们用凤鸟蛋当做食物,用甘露当水喝。凡是他们能想到的的美味,在这里都能品尝到。在这里还有甘华、甘柤、白柳、视肉、三骓马、璇瑰、瑶碧、白木、琅玕、白丹、青丹等各种奇珍异果是应有尽有,此处还盛产银、铁矿物。有鸾鸟自由自在的歌唱,凤鸟自由自在的舞蹈,众多的兽类在这里群居,它们都能和睦相处,因此,这个地方被人们称作沃之野。

有三只长着青色羽毛的鸟儿,它们有着红色的头,黑色的眼睛,分别叫做大鵹、少鵹和青鸟。

西边不远处有一座轩辕台,人们都畏惧它的灵威,因此,不敢向西方拉弓射箭。

原文:大荒之中,有龙山,日月所入。有三泽水,名曰三淖(nào),昆吾之所食也。

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尸。

有女子之国。

有桃山。有虻(上亡下虫,音máng)山。有桂山。有于土山。

有丈夫之国。

有弇(yǎn)州之国,五采之鸟仰天,名曰鸣鸟。爰有百乐歌舞之风。

有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栖为吉。不寿者乃八百岁。

译文:在大荒中有一座龙山,这里是太阳和月亮落下的地方。还有三处水泽,名叫三淖,这里是昆吾觅食的所在。

有个人穿着青色的衣服,把袖子覆盖在脸上,这就是被太阳烤灼而死的女丑之尸。

有一个女子国。

有桃山、虻山、桂山和于土山。

还有一个丈夫国。

有一个弇州国,这里的五彩鸟仰首向天鸣叫,人们把它们称作鸣鸟。这里盛行弹奏各种乐曲,载歌载舞的风俗。

有一个轩辕国,这里的人都认为,在山水的南面生活就会呈现吉兆,而且,他们最短的寿命也在八百岁以上。

原文:西海陼(zhū)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yǎn)兹。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姖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山,名曰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有人反臂,名曰天虞。

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译文:在西海的一个岛上,有位神人名叫弇兹,他长的是人面鸟身,耳朵上挂着两条青蛇,脚下踩着两条赤蛇。

在大荒中有一座日月山,它是主宰天的枢纽。太阳和月亮都从吴姖天门处进入。这里有一位神人,名叫嘘,他有着人的面孔,却没有手臂,他平常喜欢把两只脚反驾在头上。颛顼生了老童,老童生下了重和黎,天帝命令重把天撑上去,让黎把地往下按。而在大地下降的过程中,黎生了噎,噎居住在最西端,他掌管着日月星辰的运行时间和次序。

有一个手臂反着长的人,名叫天虞。

俊帝的妻子名叫常羲,她生下了十二个月亮,她正在开始给月亮洗浴。

原文:有玄丹之山。有五色之鸟,人面有发。爰有青鴍、黄鷔、青鸟、黄鸟,其所集者其国亡。

有池,名孟翼之攻颛顼之池。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鏖鏊钜,日月所入者。

有兽,左右有首,名曰屏蓬。

有巫山者。有壑山者。有金门之山,有人名曰黄姖之尸。有比翼之鸟。有白鸟,青翼,黄尾,玄喙。有赤犬,名曰天犬,其所下者有兵。

译文:有一座玄丹山,这里有一只五色鸟,它长着人的面孔和头发。还有青鴍、黄鷔、青鸟、黄鸟,它们聚集到了哪里,当地的国家就会衰亡。

有一座大水池,是孟翼攻打颛顼时使用过的,以后,就被人们称作孟翼攻颛顼之池。

在大荒中,有一座鏖鏊钜山,这里是太阳和月亮隐没的地方。

有一种叫屏蓬的兽类,它的左右两侧各长了一颗头。

有巫山和壑山这样的地方。还有金门山,这里有一具黄姖尸。有比翼鸟。还有一种长着白色羽毛的鸟,它有着青色的翅膀,黄色的尾巴和红色的嘴。还有一种长着红色皮毛的狗,叫做天犬,它降落在哪里,当地就会爆发战争。

山海经中的大荒经主要内容概括。

1、主要内容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组成

中国古代地理著作。今传本十八卷,包括《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旧传是禹、益所作,一说出自“禹鼎图”,都不可信。

《山海经》与《大荒经》

《山海经》与《大荒经》形成的时代不同。

中间相差了至少近千年。

《山海经》是神农时期的作品,

《大荒经》是进入夏代以后的作品。

《山海经》与《大荒经》两部经典的文化背景不同。

我们说,《山海经》是《连山易》,连山的意思,是山山相连,连绵不断。神农氏又称列山氏,列山的意思与连山的意思相近,是山脉成列的意思。

《山海经》中关于山的描写,关于山的分布呈列的状写,关于山的位置、物产、神灵状态的详细讲述等,都属于列山行为。列山,做动词讲,就是指神农氏有过的社会行动。因此说《山海经》是神农氏时期的作品,首先从《山海经》名称上就可以得到印证。神农时期属于山林文化时期。伏羲、女娲经历洪荒,为了避免洪水的侵害,人们躲避到高地、高山上去生存,对于山体林木鸟兽有了更多的接触和更深的认识。相传神农氏发明医药,与神农氏时期人们日日夜夜的山林生活,有着直接关系。神农氏的神,在《山海经》中得到充分的认定。在《山海经》中,神无处不在。在《山海经》中,神有两种表述,神与尸。神与尸,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神像,神与像。神是指活着的人,是指山林统帅者、占有者;尸是指神灵的偶像。今天的地名偃师,古称尸乡,就是上古神农文化的遗存。

今天,一些人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不产生宗教的民族,佛教产生与印度,基督教长生与西方,儒教虽然也称为教,是人文性的,不属于正宗宗教,道教是由道家脱变而成,是模仿佛教而成立的后期宗教。这些认识是错误的。中国不是不诞生宗教,是诞生的过于早了,早在我们今天所说的原始社会的神农时期。神农时期,社会政治结构,是完全的政教合一结构,一切权力属于神,一切地域属于神,社会等级森严,差别巨大。社会等级模范自然中山有高低而构建,至高者无上,如高山如云;至微者卑贱,如山中低谷。神在则敬神,神不在则敬尸,这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规则,也是中国文化中突出的祭祀文化、礼文化的肇始。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神,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皇神农氏。这是神农氏时期的文化背景,也正是《山海经》中的文化背景。

《山海经》经典的名称,由此而来。山指的是高山,海指低处的洪水。海不是指今天人们概念中的海洋。《山海经》之古老,从称名上,还有另一重意义。《山海经》被称作经,是哪一家的经典呢?《山海经》从来不属于儒家经典,不会受到儒家的这种尊称。《山海经》也不属于道家和道教的经典,尽管道教神仙谱系中抄袭了《山海经》中不少神仙,但道教也从来没有敢把搞不懂的《山海经》列为自己的典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也几乎没有哪一家把《山海经》列为自己家的经典的。哪么,《山海经》为什么被称为经,什么时候被称为经典的,到底是哪一家要效法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