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聆听音乐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聆听音乐是什么意思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聆听音乐求解
一、恰当使用多种教学形式
1.引导学生聆听音乐
(1)创设问题情境。这种方法是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激发他们认真听的兴趣。所提问题应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例如:迈克尔.杰克逊的去世引起了新一轮的摇滚热,面对上亿执迷疯狂的追随者,我们思索的是为什么他的音乐能和观众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这就要求我们在给学生推荐作品时,首先要选择学生喜欢的作品,找准合适的切入点介绍作品。其次,我们要非常熟悉作品,要达到“分析总谱”的程度,才能做到课上游刃有余。还有在介绍作品时,要努力创设鉴赏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让音乐一开始就能从感官上打动学生,进入你的“埋伏圈”。
(2)教给学生听的方法。有时我们在欣赏课中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问学生听到了什么,是怎么听的时,学生总是答不上来,这说明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听音乐,是在被动地听。那么要使学生由被动地听变成主动地听,就要教给学生听音乐的方法。比如:要求学生最好能够跟着音乐的旋律在心里默唱或哼唱,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逐渐养成了仔细听音乐的习惯。在这个基础上再逐步引导学生去听辨音乐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节奏的变化,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作品的曲式结构特点等。掌握了听音乐的方法,学生的听就有了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听的自觉性也随之逐渐增强。
2.引导学生演唱或演奏主题旋律
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起着催化作用。在欣赏教学中,演唱或演奏主题旋律是一种重要的课堂实践活动。主题旋律是一部音乐作品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演唱、演奏表现音乐,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与理解音乐,是对音乐的二度创作。因此,引导学生演唱或演奏主题旋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先让学生把主题旋律熟练演唱或演奏,在欣赏乐曲过程中,不管使用什么乐器演奏或怎样转调,学生均能够识别主题并明确其出现的次数。特别是在欣赏变奏曲时,这种方法更为必要,不管作品做怎样的变奏,学生都能从每次变奏中聆听到其中隐藏的主题旋律。
3.引导学生听音乐后想象音乐
音乐是抽象艺术,它不同于美术。比如画上有树林、小溪、阳光、房屋、鸟等具体的形象,而音乐不能再现事物的具体形象,它是由许多音乐要素构成的某种特殊的声响。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去欣赏和理解音乐呢?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启发学生积极地去想象,是引导学生参与欣赏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在启发学生想象的过程中,还可与线条、图画、颜色相结合,比如:在描述音乐的情绪时,可以用颜色或线条代替,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低年级。如:热烈可用红色表示,活泼可用黄色表示,平静、优美可用蓝色表示,还可用线条“”表示等。再如,在表示乐曲的段落和结构分句时,可以用简易的图画来表示。这样可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
4.引导学生听音乐做动作
动作的类型很多,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如走步摆臂、模仿指挥及乐器表演、舞蹈等。人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往往会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而晃动自己的头和身体,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对音乐的体验。因此,用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是欣赏音乐的一种活泼的、令人精神愉悦的方式。瑞士达尔克罗斯的体态律动学也谈到要训练学生用身体各部分的动作把听到的音乐表现出来,从而有效地利用听觉去感受音乐。可见,让学生欢乐地动起来,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欣赏教学活动的主要手段。动的范围比较广泛:从用手、脚打拍子,身体的晃动到随着旋律、节奏走步、摇摆、跳跃、挥臂等。但不能完全按舞蹈的规范要求学生,欣赏课中的动只要求学生的动作同音乐协调,不过分要求动作的技巧。
二、多媒体的适时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学校教学条件的逐步改善,电化教学手段已经较多地引入了音乐课堂,丰富了音乐教学手段,提高了音乐教学效率。
l.为创设情境提供更多手段与素材
适当的气氛,可使学生作好欣赏乐曲的心理准备,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情景”对意义建构有着重要作用。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运用课件等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适宜的情境,可使学生在特定的气氛中产生正确的主观体验。
2.辅助教师更全面准确地传授音乐知识
多媒体的使用能够大大加强音乐的直观性和感染力,使繁琐、枯燥的音乐知识形象生动、易懂。
读谱知识在音乐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掌握一定的读谱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学习音乐的本领。但在实际教学中,读谱知识比较枯燥,不容易记忆,这时如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比如讲解力度的渐强渐弱变化,仅靠讲解是不容易体会效果的,要是运用电脑设计一个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的运动形象,再配上由弱到强由强到弱的声音变化,声音与影像的巧妙结合,形象地解决了抽象的问题。
再如向学生介绍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时,可利用电教手段展示实物图片或播放实物演奏影片,能够很容易地让学生记住乐器的形状、音色、奏法等,特别是让学生了解乐队编制时,可通过播放乐队演奏影片让学生去观察,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同时也更准确地了解了乐器,理解了音乐作品。
以上只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一些手段和方法,其实可以运用的手段还有很多,还须我们广大音乐教育者多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加强探索与研究。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适时创造好的教学方法,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让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会提高教学质量。
2、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国音乐教育.2007.
聆听音乐是什么意思
聆听音乐是一种深度倾听的行为,旨在全身心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它不仅涉及听觉感官的运用,还涉及认知、情感、身体等多个层面的参与。聆听音乐的过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情感和意境,同时也可以带来身心上的愉悦和满足。
聆听音乐需要放下杂念和纷扰,全神贯注地倾听。这种行为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欣赏音乐,还可以提高人们的注意力和专注力,以及培养人们的情感感知和理解能力。
对于音乐欣赏的能力,也与个人的知识和文化修养有关。通过了解音乐的历史、流派、作曲家的背景等信息,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和意义。因此,聆听音乐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还是一种可以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的文化活动。
聆听在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聆听音乐教学中的意义是非常重要且具有深远意义的。
1、培养音乐感知和感受能力。
聆听是音乐感知的基础。通过聆听音乐作品、演唱或演奏,学生能够接触和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元素、旋律、和声、节奏等,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敏感性和表达能力。
2、培养音乐表达能力。
通过仔细聆听他人的演奏或演唱,学生可以学习到音乐的表达技巧、音乐语言以及情感交流方式。他们可以从中吸取灵感,提高自己的音乐表达能力,更好地传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3、培养音乐技巧和艺术鉴赏能力。
聆听专业音乐家的演奏或欣赏经典音乐作品,学生可以借鉴和学习优秀的音乐技巧和表现方式。他们可以通过聆听不同风格和类型的音乐,培养对不同音乐风格和作曲家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音乐教学的意义:
1、跨学科整合。
音乐教学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整合,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在音乐和科技的结合中,学生可以学习音乐软件的使用、音乐制作技术等,与科技学科相结合。这样的跨学科整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探索多元文化。
音乐是不同文化交流和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音乐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探索和欣赏来自不同文化的音乐作品。通过学习其他文化的音乐形式和风格,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培养多元文化的包容心态。
3、集体合作和团队精神。
音乐教学中通常会进行合唱、乐团或乐队演奏等集体合作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将学习团队合作、相互配合的重要性,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他们将共同努力,互相表演和聆听,共同创造出美妙的音乐。
倾听与聆听的区别
聆听
汉扬雄《法言.五百》:"聆听前世,清视在下,鉴莫近于斯矣。"
后多用于书面语,常指仔细注意地听。
倾听
转过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或者是认真听别人的话。
聆听更像是上级对下级的训话,而倾听是一种与人的尊重。
广义的倾听包括文字交流等方式。其主体者是听者,而倾诉的主体者是诉说者。两者一唱一和有排解矛盾或者宣泄感情等优点。倾听者作为真挚的朋友或者辅导者,要虚心、耐心、诚心和善意为倾诉者排忧解难。
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狭义的倾听是指凭助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的全过程;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