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疯狂猜成语里一只鸡还有一只狗是什么成语
有4个可能:鸡鸣狗盗、偷鸡摸狗、鸡犬不宁、鸡飞狗跳
1、鸡鸣狗盗。鸡在叫,狗在偷东西,所以是鸡鸣狗盗。
【解释】:鸣:叫;盗:偷东西。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示例】:报仇的这桩事,是桩光明磊落,见得天地鬼神的事,何须这等~,遮遮掩掩。◎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七回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偷偷摸摸、狗盗鸡鸣、旁门左道、鼠窃狗盗
【反义词】光明磊落、正人君子
【例句】
1.这种鸡鸣狗盗之徒,随时都要留意他的一举一动才是。
2.如果是一些小事,那我这招鸡鸣狗盗的小技巧,也许可以帮上忙。
3.这又不是什么鸡鸣狗盗的事,何必鬼鬼祟祟?
4.他没什么大能耐,只会干些鸡鸣狗盗的小事。
5.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2、偷鸡摸狗2只手,各拿鸡和狗,是偷鸡摸狗的意思。
【解释】:指偷窃的行为。也指不正经的勾当。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六回:“小人如今在此,只做得些偷鸡盗狗的勾当,几时是了;跟随的二位哥哥上山去,却不好?”
【示例】:成日家~,腥的臭的,都拉了你屋里去!◎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四回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光明正大、不干不净、安分守己、小偷小摸、偷鸡盗狗、梁上君子、惹草拈花、拔葵啖枣
【反义词】光明正大
【例句】
1、偷鸡摸狗,屋里藏满别人财物的人有祸了。
2、他在村里尽干些偷鸡摸狗的事。
3、这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暗地里却是偷鸡摸狗,寡廉鲜耻!
4、这个孩子从小就爱偷鸡摸狗,要不严加管教,将来准得毁掉。
5、此人一惯偷鸡摸狗,行同狗彘,谁能看得起他呢?
3、鸡犬不宁鸡和狗都乱放跑,不安宁。
【解释】:宁:安宁。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出自】: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示例】:你弟兄窝藏强盗,闹了两座军州,自去落草。官府着落地方搜缉,搅得~!◎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六回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
【近义词】匕鬯不惊、六畜不安、多事之秋、鸡飞狗走、鸡狗不宁、鸡飞狗跳、兵荒马乱、兵慌马乱、海水群飞
【反义词】河清海晏、莺歌燕舞、夜阑人静、鸡犬不惊、狗吠不惊、海晏河清、刀枪入库
【例句】
1.敌军到处烧杀抢掠,所到之处,鸡犬不宁。
2.那个无赖整日弄得邻里鸡犬不宁人无安日,人们无不恨得咬牙切齿。
3.这个小偷把山村搞得鸡犬不宁。
4.你如果把他带回家,我保证不须多久的时间,府上就会鸡犬不宁了。
5.她在家里整天吵得鸡犬不宁,我头都痛了。
4、鸡飞狗跳与鸡犬不宁的区别是鸡飞起来了。
【解释】:把鸡吓得飞起来,把狗吓得到处乱跳。形容惊慌得乱成一团。
【出自】:茅盾《锻炼》:“然而陈克明却在这里想象,一方面疑神疑鬼,又一方面畏惧怨恨所造成的鸡飞狗跳、人人自危的情形。”
【语法】: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鸡飞狗窜、鸡犬不宁、鸡飞狗走、鸡飞狗叫、鱼跃鸢飞
【反义词】鸡犬不惊、莺歌燕舞、鱼跃鸢飞
【例句】
1.热闹有两种,一种是充实和丰富,一种是鸡飞狗跳。苍白也有两种,一种对能量的珍惜与节约,一种是荒凉与空洞。
2.经过一番鸡飞狗跳之后,李辰逸完美落网,俗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就是这个道理。
3.老师不在班级的时候,班级就鸡飞狗跳,个个人都随心所欲,包括部分班干部,真是阳奉阴为呀,这样的行为是要不得的,我们应该改正!
4.你嘿嘿一笑,鬼都上吊;你大声尖叫,鸡飞狗跳;你往近一瞧,臭气直冒;你不装扮,似鬼似妖;你一装扮,比鬼还难看,今天是万圣节,你可千万不要出来吓鬼哦!谨以此短信送给万圣节扮。
5.现在,这已经像疾病一样扩散,所到之处鸡飞狗跳。这都是我们的错。
二、疯狂猜成语,有鸡和狗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1、偷鸡摸狗:偷鸡摸狗指偷窃的行为,也指不正经的勾当;含有贬义性。
2、鸡鸣狗盗:鸡鸣狗盗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3、鸡零狗碎:鸡零狗碎,形容事物零零碎碎,不成片段。也比喻无关紧要的琐碎事务。
4、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古礼认为女子出嫁后,不论遇到何种情况,都要与丈夫和谐共处,朴朴实实,恪守妇道。
5、鸡飞狗跳:把鸡吓得飞起来,把狗吓得到处乱跳。形容惊慌得乱成一团。
6、鸡飞狗窜:比喻受到惊动而引起骚乱。
7、土鸡瓦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的东西。同“土鸡瓦犬”。
8、指鸡骂狗:意思是指着鸡骂狗。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骂那个人。
9、鸡肠狗肚:意思是比喻狭窄的度量,狠毒的心肠。
10、淮王鸡狗:比喻攀附别人而得势的人。
11、鸡鸣狗吠:意思是比喻聚居在一处的人口稠密。
12、斗鸡走狗:使公鸡相斗,使狗赛跑。指旧时剥削阶级子弟游手好闲的无聊游戏。也说斗鸡走马。
13、偷狗捉鸡:指偷窃的行为。也指不正经的勾当。一般用于比喻小偷小摸的不良行为,但有时也暗指乱搞男女关系,与“偷鸡摸狗”同义。
14、偷鸡戏狗:指不正经的勾当。
拓展资料: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大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三、疯狂看图猜成语一只鸡和一条狗的答案
鸡犬不宁
解题过程:鸡和狗都蹦蹦跳跳,让人不得安宁,所以答案就是鸡犬不宁。
成语拼音:jī quǎn bù níng
成语解释:宁:安宁。连鸡狗都不得安宁;形容骚扰得十分厉害。
成语出处: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扩展资料
成语用法:鸡犬不宁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
成语正音:宁,不能读作“nìnɡ”。
近义词:鸡飞狗走、鸡狗不宁
反义词:鸡犬不惊
成语例子:你弟兄窝藏强盗,闹了两座军州,自去落草。官府着落地方搜缉,搅得鸡犬不宁!(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六回)
成语故事:有一个姓蒋的人,祖父和父亲在捕蛇的时候被蛇咬死了,但是他却继续捕蛇。当柳宗元劝他不要在捕蛇的时候,这个人竟大哭起来,宁愿被设咬死,也不愿意放弃捕蛇。因为他必须靠捕蛇才能上缴官府的赋税。姓蒋的捕蛇人还告诉柳宗元说,如果他要是捕到毒蛇,命运就会比他的乡邻好多了。
有的乡亲早已倾家荡产,食不裹腹了。差役们到进村子里收税赋的时候,横冲直撞,粗声叫骂,大打出手,乡亲们胆战心惊,苦苦哀求。这种场面连鸡狗都的不到安宁(鸡犬不宁),何况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