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课件吧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大学课件在哪找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大学课件在哪找

1、教习网

课件吧 大学课件在哪找

一个完全免费试卷资源网站,很多教师打印的试卷基本上都是在这里下载的。

这个网站提供的教学资源不仅全面而且更新速度快,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并且涵盖了所有年级的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

这里的试卷每周都会定时更新,所有的试卷都支持免费下载,只不过需要邀请好友才能下载成功。

比如我们要下载数学试卷,它为大家提供了:开学考专区、月考专区、期中专区、期末专区、中考专区、暑假专区、竞赛专区等。

课件吧 大学课件在哪找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去选择要下载的考试试卷,除了考试试卷以外,还能在这里下载教学课件、教案。

2、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一个非常优质的课件资源网站。

你可以在这里找到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版本的课件教材,包括人教版、长春版、北师大版、华东师大版、苏教版等。

这个网站几乎提供了所有的科目教材,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英语、历史。

比如我们需要七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点击初中选择年级,点击数学,然后登录账号就可以获取免费的电子版教材。

3、PPT课件

www.pptkj.net

一个内容非常全面的课件教程网站。

这个网站包括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所有的书本教案。不仅适合老师使用,学生可以用这个网站进行复习。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语文课件、数学课件、英语课件、物理课件、化学课件、生物课件、政治课件、历史课件等等。

八年级地理下册课件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了解过课件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地理下册课件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分享。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地、气、水、生、土)

(1)气温: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环境差异显著:(衣、食、住、行、言)

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二、四大地理区域

⑴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⑵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代表的地理意义:

⑶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⑷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⑸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⑹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第六章北方地区

一、自然特征

1.黑土地、黄土地:

(1)位置: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北平原被称为“黑土地”,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被称为“黄土地”。

(3)气候:地跨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属温带季风气候,属于半湿润区。

2.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发展优势:平原面积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农作物,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3)黄土地农业发展

制约条件措施发展方向

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等节水农业

华北地区春旱的主要原因(1)春季少雨;(2)春季升温快,蒸发量大;(3)春季正值华北地区冬小麦返青和玉米、棉花出苗,农业用水量较大。

二、“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1.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气候:冷湿。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2.农业发展——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发展条件

有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的气候

不利:春秋季节易发生低温冻害

(2)作物熟制:一年一熟。

(3)主要农作物: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4)问题与措施:垦荒扩大耕地,造成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为此停止开荒、建立自然保护区。

3.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三、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1.文明的摇篮:(1)位置、范围: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主要包括山西省和陕西省的大部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甘肃省的东南部。

(2)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窑洞信天游

2.风吹来的黄土地貌景观: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川地(见图)

3.严重的水土流失:

(1)原因

(2)危害:土壤肥力下降,破坏了农田和村庄,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困难。

4.水土保持:

(1)生物措施:植树种草(2)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

(3)合理安排生产活动。例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四、祖国的首都——北京

1.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

(2)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3)城市职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2.历史悠久的古城:

旅游名胜: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颐和园、天坛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另外还有四合院、胡同、牌楼等。

3.现代化的大都市:

(1)重点功能区:中央商务区(CBD)、中关村、金融街、王府井商业街。

(2)现代化交通网:形成了航空、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市区形成了环形加放射状的快速道路网,是全国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港。

(3)建设目标:“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第七章南方地区

1.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1)位置:南方地区位于_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东海和南海。

(2)地形:复杂多样,东西差异明显。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有交错分布的平原_、低山和丘陵,沿江是平原和三角洲。

(3)气候: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是该地区气候的主要特征。

2.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1)发展条件:气候湿热,发展农业的水热条件优越,耕地多为水田;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湖密布,灌溉条件良好

(2)农作物

主要粮食作物:水稻

经济作物:棉花、油菜、茶、竹、甘蔗、橡胶

水果:柑橘、香蕉、菠萝

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1.江海交汇之地:

(1)位置、范围: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地区。

(2)位置的重要性: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

2.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2)上海市:①特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我国最大的城市,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3.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1)文化特色:

①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等;

②别具特色的水乡风貌,如江苏的周庄、同里,浙江的乌镇、西塘等;

③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饮食文化等。

(2)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②便捷的交通;③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

三、“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2.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1)经济发展条件:

①不利条件:地狭人稠、自然资源匮乏。

②有利条件:发挥地理位置优势,依托祖国内地强有力的支持。

(2)经济特点——经济繁荣,被誉为“东方明珠”。

①香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及航运中心。

(1)“上天”——建设高层建筑;

(2)“下海”——填海造地香港地狭人稠,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方式:

四、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1.自然地理概况:

(1)范围:包括A台湾岛以及附近的B澎湖列岛、C钓鱼岛等许多小岛。

(2)地理位置:

①纬度:北回归线穿过中南部,地跨亚热带和热带。

②海陆: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3)地形:山地占2/3,平原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地势中部高,东西低。

气候: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和暴雨。

河流:短急,水能丰富

2.人口、城市

(1)分布特征: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地区。

(2)主要城市:①台北②台中③高雄。

3.外向型经济:

(1)发展过程:

初级——普通工业——高附加值

(2)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大量受过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②海岛多港口;③吸收外资;

④大力建设出口加工区。

三年级吨的认识课件

吨是一个计量单位,是我们需要学习和认识的,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三年级吨的认识课件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体验、归纳推理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2.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流程

(一)教学模式、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采用双主合作教学模式,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体验,掌握新知,并且把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让数学与语文,与生活真正地整合。

(二)具体内容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观看投影《恐龙》,谈话:这是什么动物?你熟悉它们吗?

你能跟大家简单介绍一种你熟悉的恐龙吗?再出示1只恐龙,问:这只恐龙的体重是多少?(1吨)然后问:对于1吨你想了解多少?

(由投影导入,创设了情境。再让学生自己谈想要了解的内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2.感受体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吨的形象,并且赋予吨生命,以吨的语气展示50千克1袋的大米,20袋。揭示吨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确1吨=1000千克。

(借助直观演示,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的吨,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2)让两名学生搬50千克1袋的大米,并且提问:如果1吨大米得搬几次?

(学生亲自体验,再次直观演示,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

(3)让学生出示课前调查,即金班同学的体重表。从中选一位体重接近25千克的学生为例,看看金班谁的体重接近25千克。问:有多少个这样的同学约为一吨?(让学生估一估,答出40)然后请40个同学出来,手挽手,一起跳一下,感受1吨的东西掉下来的声音。

(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而且在这一实践中,不但学生的估算能力、探索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情感体验也得到了和谐发展。)

(4)学生自读,小组交流对吨的认识。

(5)学生质疑,释疑。

(6)小组合作,用各种方法找找吨和千克的关系。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人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7)用“……是……千克,……为1吨”的形式造句。

(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挖掘生活中吨的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开拓学生的思路。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拓展认识,。加深印象。

(想一想,在下面每幅图旁的括号里填上什么数,它的重量是 1吨。)

(2)电脑出示两幅卡车图,小卡车的载重量约是1000千克,大卡车的载重量约是5吨。

问:这两句你能换个说法,使它意思不变吗?

(3)出示两幅动物图,大象体重4吨,鲸鱼的体重是大象的3倍。你能提个数学问题考考大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