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么回应别人说:“你行你上

很多是时候,我们可能只能遇到一些做事不靠谱的人,听不得反对意见,还喜欢呛人。别人只是简单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对方就说一句:你行你上啊。如果没有顺利接住这句话,就会被呛,让人很是恼火。

如何接住呛声并丢回去呢?有三个办法:

你行你上(你行你上是什么梗 你行你上的意思是什么)

**1.**澄清各自的角色

**2.**指出对方在逃避

**3.**锁定对方的责任

场景一:如果自己和对方没有什么交集,在意的问题能否解决对自己的生活影响很小。这个时候用第****1****种方法就行了。

比如:人人都说中国足球不行,可能有人在旁边说你:“你老说中国足球不行,那你行你上啊!”这个时候可以回应:“你让我踢我是不行,可是让你看你也看不下去呀,如果不是这届国足不行,难道是这届观众不行?”这是澄清各自的角色,大家各有各的责任和难处。

你行你上(你行你上是什么梗 你行你上的意思是什么)

场景二:如果自己和对方有交集,对方制造的困难对自己有影响。这个时候用第****2****种方法指出对方的逻辑漏洞,说明对方在逃避问题。“你行你上,不行就闭嘴”的核心逻辑是:你如果有这个能力,你就应该直接把这件事做了,如果没有能力就闭嘴,反正不许说我。而这个逻辑有两个问题:①有能力的人应该上,那么就意味着没有能力的人不应该上;②上的人必须有能力,那么有能力的人就必须上吗?

比如:有个人在一个任务中担任小组队长,而另外一个人抱怨队长办事不力。队长就不高兴了,说你行你上啊,你以为队长是那么好做的?他回应说,我就是知道自己不行才没有竞选队长的呀,你既然当选了,我以为你一定比我行,难道是我看错你了?这个人回应的逻辑是:我不行我就不上,而你既然上了,就必须行!

场景三:如果对方存在的本身就影响着自己的生活,就可以第3****种方法锁定对方真正的责任。很多时候我们批评别人不会办事不是因为看这个人不爽,而是因为这个人占据了位置消耗了资源没有把事情办好,还排挤了其他可能把事情办好的人。所以,对方最大的责任不是没有把事情办好,而是浪费了这个世界上最稀缺的资源:机会。

比如:在一次演讲中,某个创业者抱怨BAT搞垄断,还得其他创业者无路可走。有评委就问他:如果让你成为BAT中的一员,你会做得更好吗?(这句话相当于你行你上的变种)。这名创业者的回答很巧妙,他说:每个创业者面对BAT时都希望长大之后成为BAT,可是垄断的结果就是,BAT让创业这永远成为不了BAT,所以你问我成为BAT之后会怎么样,我可以坦诚地告诉你,我不知道,也没有人会知道,因为这个位置被BAT占着呢!

在这个案例中:如果只谈这件事做得好做不好,就掉进了对方的陷阱中。正确的做法是锁定对方的真正责任,那就是占据了机会,浪费了可能性。

二、你行你上是什么梗 你行你上的意思是什么

你行你上表‌​​‌‌‌‌​‌‌‌‌‌​​‌​达一种“在指责我(或他人)做得差之前,你来试试看能不能做得更好,别只在旁边指指点点评头论足”的感情。

该梗

源于虎扑论坛中评论NBA球星科比的一篇文章《老大尽力了》中的末句:“你说他不行,你行你上啊!”文章中通篇都在描述科比的优秀表现,但因语气略显夸张,颇有点阴阳怪气,因此该末句也最终成为各类粉圈内通用的嘲讽,多用于讽刺业余爱好者以自身经验评价专业人士的表现,并显示出自身眼界的局限性。

目前经过不断传播,词义更加广泛,可以用于回应一切攻击性较强,看似建议实为指责的言论。

还有衍生的中式英文说法“You can you up”。

应用例子:

爸爸一直在吐槽妈妈做的饭不好吃,妈妈回怼:“你行你上,别在这说风凉话。”

运动员在比赛中失误了,网友a在评论区出言不逊,网友b回复:“你行你上!”

小明班级接力输给了隔壁班,另一个班嘲讽,小明回头对隔壁班说:“你们都没进决赛,你行你上!”

三、为什么有些人会有“你行你上”的这种思维

以毒舌著称的英国剧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能干的踏实做事,不能干的好为人师”(He who can does, he who cannot teaches),很明显是受够了批评家们的闲扯淡,对那些自己写不出东西又喜欢指手划脚的人很是不屑。按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这叫“你行你就上,不行别嚷嚷”(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b),说得通俗点,别站着说话不腰疼;说得高雅点,要对他人所做的事情具有同情之理解,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强求别人。粉丝维护自己的偶像时经常说的那句“你知道TA有多努力吗?有本事你自己去唱个歌拍个电影啊?!”正是基于这个思路。

即使是在严肃的决策过程中,也经常能发现“你行你上”这种思维。最近有则新闻,某中学安排老师和学生一起考试,引起很多教师的不满。且不论这事是否有辱师道尊严,单说校方的初衷,也就是希望通过对考试的直接体验来提高教学水平,就是基于这种很自然的想法:自己都不会考试,怎么教人家如何考试?自己都摸不着门道,怎么给别人指点迷津?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还好意思腼着脸当神仙?

有一种反驳是,老师年纪大了反应慢,教的东西又比较专,所以总体上考不过学生也很正常。这些当然都是实情,不过,年轻点的老师,多给点答题时间,在自己所教的内容上,就一定比学生考分高?也不一定。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此,而是no can no bb这个逻辑能否成立。或者更根本的说,批评一件事的资格,与其自身做这件事的能力有无关系?

这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回答有或没有都不太对劲。最接近真相的答案是:有关,但并不成正比;甚至有可能是负相关。

说有关,是因为无论如何,批评指导总得以相应的理解为前提,而理解必须有设身处地的共通感,也就是具有直接经验。老师不可能从没考过试,教练年轻时大多也都是队员,假如自己从没做过,就不太可能明白这事难在哪里,要注意什么具体问题,给出的批评也就毫无建设性。

不过,这种相关,只是必要,却并不是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不能完全不行,但是也没必要“行”到能“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发表高明的见解。著名教练不一定是著名球星,著名球星也可能是著名的乌鸦嘴。指导比赛,有踢过球的经验即可,与自身的水平其实关系不大。而且更重要的是,反过来说,做事很在行,反而很有可能不利于给他人提供指导。

这是因为,有建设性的批评,必须要明白事情难在哪里,自己不在行固然不知道,自己太在行其实也一样不知道。鸟,是没法教你怎么飞的;鱼,是没法教你怎么游的。就算它们会说话,也不可能传授自己的经验给人类,因为它们根本就不可能想象,一个不会飞不会游的物种到底是如何存在的。同样的,真的在做事上很有天分,就很难理解其他人怎么会愚蠢到如此程度。自己一眼就看出来答案,完全无法体察学生的困难所在,又怎么能指导学生从不会到会?举个最典型的例子: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训练,母语说得再好,也很难成为合格的外教,正是因为你熟得不能再熟,觉得“反正”就应该这样说,反而没法讲出个门道来。

进一步来说,批评或者指导,强调的是“知其所以然”,也就是把原则和规律说给人听;自己做事,更重要的却是“知其然”,也就是把know how变成本能,做事到一定境界,其实是运转随心无需多想的。现在问题来了:你自己不需要多想,又拿什么教给别人呢?

因此,当有人以“你行你上”来质疑你提出批评和指导意见的资格时,你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回答:正是因为我自己做事不行,所以才有可能更善于教你怎么做事——因为“教”这件事的本义,就是要帮助你克服困难。我必须设身处地体验你的困难,还要感同身受的理解这个克服困难的过程,而这两点,都是本身天赋极高的人很难做到的。他们只能说是好的范例,却很难成为好的老师。

总之,“你行你上”这个逻辑的关键谬误,就在混淆了做事的“行”,和提供有意义的批评或者指导意见的“行”,而前一个“行”,又往往是与后一个“行”相反对的。所以一个最简单,最滑头,但也许是最真诚的回应是:对呀,我行,我上,我不是正在批评你吗?这正是我行的地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