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战国之王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赵国为战国七雄之一,战国时赵王都叫什么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赵国为战国七雄之一,战国时赵王都叫什么

战国时期赵国的国都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中牟邑(今鹤壁),又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成侯时期又立邢为信都(邢台)。

战国之王(赵国为战国七雄之一,战国时赵王都叫什么)

赵国的第一个都城为晋阳,位于现太原西南,地处太原盆地北端,农业条件优越。公元前425年,赵襄子死后传位于其兄之子赵浣,为赵献子,赵襄子之子赵恒子赵嘉驱逐赵献子,迁都中牟。赵恒子于公元前424年死后,国人重新迎回赵献子,仍以中牟为国都。

中牟,现位于河南省鹤壁市西部山城区一代,作为赵国国都仅有不到四十年时间,时间较短,影响也很小,很多人都不知道河南鹤壁曾经是赵国的国都,但中牟作为赵国国都期间,赵国正式获得周王室的认可,成为诸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赵烈侯赵籍为诸侯,赵国正式建立。

赵国从中牟迁都邯郸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内乱,公元前387年,赵敬侯即位,前386年,赵武公之子公子朝作乱,赵敬侯于是于迁都邯郸,当然,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中牟相对当时赵国疆域来说太偏僻了,离齐国、魏国边境也太近。

自公元前386年成为赵国国都,至前222被秦所灭,邯郸作为赵国国都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

在邯郸作为赵国国都期间,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后成长为能与强秦抗衡的强国,邯郸也成为当时中国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战国之王(赵国为战国七雄之一,战国时赵王都叫什么)

赵国还曾设别都信都,位于今邢台市,设于赵成侯时期(前355年)。信都是赵国重要城市,赵魏之战中,邯郸沦陷,赵国以信都为基地坚守三年,收回邯郸。秦末,赵国复国后就以信都为国都。

扩展资料:

赵国的都城有过三个迁移,先是在晋阳,再是在中牟,最后是在邯郸。这三个地方中,晋阳在今天的太原一带,中牟在河南鹤壁一带,邯郸在今天河北邯郸附近。

赵国频繁迁都的原因是赵国的开国君主们的意思。

在三晋分家时,赵国占领的是晋国北部地区,差不是现在的山西中部与北部地区,这些地方山地较多,不太利于农业发展。所以当时赵国的君主都希望能占有更多的中原地区,那里的肥沃的大片土地。

赵国从晋阳迁都到中牟,其原因在于赵国公族的以中原文明为贵的思想,不愿意偏居于北方戎狄杂处的地方。中牟经过赵国君主几代经营,又成为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之地。

从中牟迁都到邯郸是起于一起叛乱,叛乱的公族势力盘踞在中牟,外面又有魏国势力相呼应,这让赵国国君感到不安全,就把都城迁到了邯郸,邯郸的其独特的地理条件。

它背靠太行山,南临漳河,交通非常发达。经过几代经营,邯郸果然成为了天下之通衢,汇合了各地的商贸活动。赵国都城的南迁,在中原地区引起了极大的反应。

一些小国,如卫国等,整日忧心,史载卫人出城捡柴禾,都不敢抬眼看一下赵国的都城。赵国非常轻松地占领了卫国的73个城邑。

然而更为严重的反应在于其他大国的行动。赵国是中原大地上的后来者,在他之前,魏国与齐国已经有相当牢固的存在。赵国把都城迁到中原,引起了这些大国之间的竞争。

魏惠王即位之初,发生了内乱,赵国与韩国联合进攻魏国,一度将事个魏都控制起来。这时赵韩两国对如何对待魏国发生分歧。

韩国要把魏国分为两部分,这样形成的两个国家都很小,就不会有大的威胁了;而赵国不同意把魏国分成两部分,却主张换一个君主。结果谁也不服谁。赵国就先行退兵了,韩国无力独自左右魏国政事,也被赶出了魏国。

魏惠王站稳脚跟后,也把都城从西部靠近秦国的安邑迁移到东部的大梁,也就是今天的开封一带。这一来中原的战事更加激烈了。魏惠王为了复仇,数次攻打赵国,将其都城邯郸也攻了下来,史称“邯郸之难”。

然而魏赵两国相攻,得利的却是其他国家。齐国以孙膑为军师,采取围魏救赵的方法,大败魏军。从而赵魏两国在中原的力量都受到了限制。而秦国也趁机攻占魏国,把老都城安邑也占领了。

可以说,不管是赵国还是魏国,都在逐鹿中原时没占到便宜,反而因为互相争斗,导致强敌的崛起。

中原战场的果子不好吃,赵国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开始调整自己的战略。赵国也就不太积极介入中原地区的战争,它在邯郸之南修建了长城,以抵御各国的进犯。

然而由于赵国占有了卫国70多城,获得利益相当大,魏齐等人就不愿意他退出中原战场,不断进攻它。而赵国就是不采取主动的反击手段,甚至挖开黄河来阻拦敌军。

与此同时,赵国发展战略形成了根本性的转变,他把目光重新投向了北方。在赵武灵王继位后,他采取北进策略,将楼烦、东胡等族的区域归入了自己的范围,此外,他还率领士兵20万经过五年作战,把中山国灭亡,收入囊中。

通过北进策略的实施,赵国扩大了2000里土地,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了战国晚期唯一可与秦兵单独对抗的国家。

从赵国迁都的情况来看,它先是看到了中原富庶,所以抢到了一大块土地,然而也付出了很大代价,邯郸一度被攻破;眼看着中原战争的泥潭太深,赵国又坚持地执行了向南防守,向北扩张的策略,开辟了开阔的北方领土,使实力提高了一个层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国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君王姓什么

1、秦国:赢姓,始祖伯益。

齐国第一代国君名尚,姜姓吕氏(即民间传说中的姜太公姜子牙),尚是周朝的开国元勋,女儿则是周武王的王后邑姜,在周初政治中地位很高,并因此得到周王所赐的专伐之权。齐桓公是尚的后代,姜姓吕氏名小白在位时期。齐桓公之后,一直是仅次于晋、楚之后的第三强国。

2、楚国:芈姓,始祖鬻熊。

楚国是周朝时期华夏族在中国南方建立的一个诸侯国。楚人是华夏族(汉族原称)南迁的一支,最初起源地在河南新郑,即祝融之墟,又名有熊之墟(新郑在上古时期又称有熊,有熊相传为黄帝的国号)。

楚国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玄帝颛顼的后人。后在上古冲突中及商王朝的驱逐下,逐渐南迁。楚国在江汉地区发展强大,国君为芈姓熊氏。楚王族出自华夏,夏商周三代分封诸侯国一直奉行“夏君夷民”。

商朝末年,楚人首领鬻熊本名熊蚤协助周文王姬昌起兵灭商,成为功臣。前1042年,周成王封鬻熊曾孙熊绎为子爵,楚始建国。楚国是周朝镇守南方各民族的重要防线,周惠王曾经说“镇抚你们南方夷越地区的动乱,不要侵犯中原。”于

是楚国向南方扩地到方圆千里。楚熊渠时期,西征庸国,东攻扬越。

3、田齐:妫姓,田氏,始祖田完。

田齐:周朝诸侯国之一,都临淄。战国时期,齐相田和"迁齐康公吕贷于海滨",通过魏文侯的帮助,得到周天子承认,列为诸侯,建立了田齐,史称"田氏代齐"。《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田完(又称田敬仲、陈完)家族以及田齐的兴衰史。

公元前481年田成子杀死齐简公,拥立齐平公,自任相国,扩大封邑,从此齐国由田氏专权。齐国政治家晏婴预言"齐政卒归田氏。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于民,民爱之。"

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并于公元前386年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又被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史称田氏代齐。

4、赵国:赢姓,赵氏,始祖造父。

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在中国古代史上还是留下了非常光彩的一页。它的存在时间从公元前403年独立成国到公元前222年被秦国灭国,期间共计大约181年的时间。

赵国唯一赖以支撑危局的名将李牧就这样被一个妇人害死了,秦国再也无所畏惧,不久便攻灭赵国,而赵国人也因为痛恨倡后而将其处死并灭族。

5、燕国:姬姓,始祖召公奭。

燕国,是公元前11世纪由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召公奭长子燕侯克代封。公元前7世纪燕国吞并蓟国,建都蓟(今北京市)。疆域范围大致为今天的北京、天津全部,河北、辽宁、山西、内蒙古和朝鲜的一部分。燕国的地理环境不好。当时燕国的邻国是赵国和齐国。

加上齐国和赵国一直都是比燕国强大的,这就直接导致了燕国很难越过他们俩去参加中原事务,这样燕国的存在感自然也就较低了。而且赵国和齐国也一直在中原争霸,没有时间去理会燕国,这就导致了燕国长时间的安逸,战斗力自然也就弱了。

6、魏国:姬姓,魏氏,始祖毕公高。

在公元403年晋国被一分为三,魏文侯为魏国的开国皇帝,兵器而一度将魏国发展的十分的强盛,可是后来等到他的儿子继位,在一开始的时候魏武侯确实很有能耐。

联合了赵韩两国击败了其他四国,似乎有成为天下霸主的趋势,可是后来也是因为他的不断征伐,损耗也相当的严重,和别的国家的差距也在不断地缩减。

7、韩国:姬姓,韩氏,始祖韩武子万。

韩国是战国时期由华夏族(汉族古称)在中原地区建立的一个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国君为姬姓韩氏。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开国君主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前230年被秦国所灭,所在地设置颍川郡。韩国国势最强是韩昭侯在位时。他用法家的申不害为相,内政修明,韩国成小康之治。

由于地处中原,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所以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使韩国成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战国诸侯国,于前230年灭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战国

战国七雄的国王叫什么

战国七雄:燕、齐、楚、秦、赵、魏、韩、秦。

齐国

谥号姓名在位时间在位年数备注

齐悼公姜阳生(前488年-前485年) 4年

齐简公姜壬(前484年-前481年) 4年

齐平公姜骛(前480年-前456年) 25年

齐宣公姜积(前455年-前405年) 51年

齐康公姜贷(前404年-前379年) 26年

(田齐)战国时期,齐相田和“迁齐康公姜贷于海滨”,通过魏文侯的帮助,得到周天子承认,列为诸侯,取代姜姓吕氏齐国,而建立了田氏齐国,史称“田齐”。

齐太公田和(前386年-前385年) 2年

齐废公田剡(前384年-前375年) 10年

齐桓王田午(前374年-前357年) 18年

齐威王田因齐(前356年-前320年) 37年注重选拔人才,用孙膑为军师,两次大败魏军,并在马陵射杀魏将庞涓,从此魏国一蹶不振。齐威王还从谏如流,《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就是齐威王。

齐宣王田辟疆(前319年-前301年) 19年

齐愍王田地(前300年-前284年) 17年

齐襄王田法章(前283年-前265年) 19年

(齐废王)田建(前264年-前221年) 44年

楚国

谥号姓名在位时间在位年数备注

楚庄王熊侣(前613年-前591年) 23年春秋五霸之一

楚共王熊审(前590年-前560年) 31年

楚康王熊招(前559年-前545年) 15年

楚郏敖熊员(前544年-前541年) 4年

楚灵王熊围(前540年-前529年) 12年

楚平王熊居(前528年-前516年) 13年

楚昭王熊珍(前515年-前489年) 27年

楚惠王熊章(前488年-前432年) 57年

楚简王熊中(前431年-前408年) 24年

楚声王熊当(前407年-前402年) 6年

楚悼王熊疑(前401年-前381年) 21年

楚肃王熊臧(前380年-前370年) 11年

楚宣王熊良夫(前369年-前340年) 30年

楚威王熊商(前339年-前329年) 11年

楚怀王熊槐(前328年-前296年) 33年公元前299年,秦楚和平谈判失败,楚怀王被秦国扣押,3年后死在秦国。

楚顷襄王熊横(前298年-前263年) 36年

楚考烈王熊元(前262年-前238年) 26年

楚幽王熊悍(前237年-前229年) 9年

楚哀王熊犹(前228年-前228年) 2月

楚王负刍熊负刍(前228年-前223年) 6年

燕国

谥号姓名在位时间在位年数备注

燕孝公前492年-前455年 38年

燕成公前454年-前439年 16年

燕闵公前438年-前415年 24年

燕简公姬载前414年-前373年 42年

燕后桓公前372年-前362年 11年

燕后文王前361年-前333年 29年

燕易王前332年-前321年 12年

燕王哙姬哙前320年-前317年 4年

燕王子之姬子之前316年-前314年 3年

齐宣王妫辟疆前313年-前311年 3年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乘机发兵干涉,只50天就攻占了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市),几乎灭亡了燕国。燕王哙被杀,子之被俘后,被剁为肉酱。齐军入燕后,残暴对待燕国人民,引起燕国人民反抗。二年后,齐军被迫撤退。查看详情

燕昭王姬职前311年-前279年 33年燕国在战国七雄中最小,屡次败于齐国,燕昭王发誓报仇,他以重金求贤才,招到乐毅等人,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赵、楚、韩、魏诸国大举伐齐,大败齐军,陷齐城七十余。

燕惠王姬乐资前278年-前272年 7年

燕武成王前271年-前258年 14年

燕孝王前257年-前255年 3年

燕王喜姬喜前254年-前222年 33年

韩国

谥号姓名在位时间在位年数备注

韩贞子韩须前514年—?

韩简子韩不信

韩庄子韩庚

韩康子韩虎?—前425年前453年,与赵襄子、魏桓子灭智伯瑶,三分智地

韩武子韩启章前424年—前409年 16年

韩景侯韩虔前408年—前400年 9年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侯

韩烈侯韩取前399年—前387年 13年又作韩武侯

韩文侯韩猷前386年—前377年 10年

韩哀侯韩屯蒙前376年—前374年 3年

韩共侯韩若山前374年—前363年 12年又作韩懿侯、韩庄侯

韩釐侯韩武前362年—前333年 30年又作韩昭侯、韩昭僖侯、韩昭釐侯

韩威侯韩康前332年—前312年 21年前323年称王,又作韩宣王、韩宣惠王

韩襄王韩仓前311年—前296年 16年又作韩襄哀王、韩悼襄王

韩釐王韩咎前295年—前273年 23年

韩桓惠王韩然前272年—前239年 34年又作韩惠王

(韩废王)韩安前238年—前230年 9年前230年,秦灭韩

赵国

谥号姓名在位时间在位年数备注

赵烈侯赵籍(前408年——前400年) 9年

赵武侯?(前399年——前387年) 13年

赵敬侯赵章(前386年——前375年) 12年

赵成侯赵种(前374年——前350年) 25年

赵肃侯赵语(前349年——前326年) 24年

赵武灵王赵雍(前325年——前299年) 27年赵武灵王即位时屡受匈奴侵扰,他进行改革,“胡服骑射”,奖励耕战,国力日强,前298年,他让位予儿子何,后因内乱死于沙丘宫中,赵国大乱。

赵惠文王赵何(前298年——前266年) 33年

赵孝成王赵丹(前265年——前245年) 21年

赵悼襄王赵偃(前244年——前236年) 9年

赵幽缪王赵迁(前235年——前228年) 8年

赵代王嘉赵嘉(前227年——前222年) 6年

魏国

谥号姓名在位时间在位年数备注

魏文侯魏斯前445年—前396年 50年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魏侯

魏武侯魏击前395年—前370年 26年

魏惠王魏罃前369年—前319年 51年即位时魏国是鼎盛时期,但在以后的战争中,大败于齐国,开始衰弱。前334年,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更元年。死于前319年。

魏襄王魏嗣前318年—前296年 23年

魏昭王魏遫前295年—前277年 19年

魏安釐王魏圉前276年—前243年 34年

魏景湣王魏增前242年—前228年 15年

魏王假魏假前227年—前225年 3年

秦国

谥号姓名在位时间在位年数备注

秦穆公嬴任好(前659年-前621年) 39年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胸怀大志,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

秦康公赢英(前620年-前609年) 12年

秦共公嬴和(前608年-前604年) 5年《吕氏春秋》中所谓的秦三公是指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三人。

秦桓公赢荣(前603年-前577年) 27年

秦景公嬴石(前576年-前537年) 40年将秦国势力不断推向中原。

秦哀公(前536年-前501年) 36年

秦夷公他未曾成为秦国的正式君主。

秦惠公(前500年-前491年) 10年

秦悼公(前490年-前477年) 14年时值秦国大乱,后来大将伍封大败秦、巴、蜀三国联军,平定秦国之乱,立秦厉共公赢剌。

秦厉共公赢剌(前476年-前443年) 34年

秦躁公(前442年-前429年) 14年击退了向秦发起大规模进攻的西戎民族义渠。

秦怀公(前428年-前425年) 4年继位时,国政被旧贵族所操纵。

秦灵公(前424年-前415年) 10年秦灵公逝世时,嫡子嬴师隰只有五岁。灵公的叔父嬴悼子以嫡子年幼,便夺位自立为国君,即秦简公。嬴师隰被放逐到陇西河谷。

秦简公嬴悼(前414年-前400年) 15年秦怀公之子,夺其侄嬴师隰位。

秦惠公(前399年-前387年) 13年在位的第十三年,对蜀国进攻,攻占了南郑。

秦出公(前386年-前385年) 2年即位时两岁,由母亲主持朝政,重用宦官与外戚,“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第二年(前385年)左庶长嬴改发动政变,将出公、太后沉到渭水,迎接被赢悼放逐的嬴师隰回国都雍城,是为献公。

秦献公嬴师隰(前384年-前362年) 23年

秦孝公嬴渠梁(前361年-前338年) 24年即位时秦国比较落后,遭东方各国歧视,他任用卫鞅为相,实行变法,即“商鞅变法”,鼓励生产,论功行赏,实行连坐法等,大大加速了秦国废除奴隶制的过程,国力提高很快。秦孝公死于前338年,时年45岁,他死后商鞅被杀,但变法的成果被继承下来,秦国逐渐发展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秦惠文王嬴驷(前337年-前311年) 27年

秦武王嬴荡(前310年-前307年) 4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见九鼎,九鼎乃天下的象征。于是发兵进攻羸弱的周天子都城洛阳。在周室太庙,武王举周鼎,不能持,受伤而死。

秦昭襄王嬴稷(前306年-前251年) 56年

秦孝文王嬴柱(前250年-前250年) 1年(有传说在位仅三天,服太子子楚所进美酒后猝死)。初封太子,号安国君。

秦庄襄王嬴异人(子楚)(前249年-前247年) 3年秦王嬴政之父。

秦始皇帝嬴政(前246年-前210年) 37年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

秦二世皇帝嬴胡亥(前209年-前207年) 3年秦始皇最小的儿子。

(秦末王)嬴子婴(前207年) 4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