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电报码输入法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摩斯电报输入法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电脑上电报码打字怎么弄
要在电脑上使用电报码打字,您实际上是指的可能是使用摩尔斯电码进行输入,因为传统的电报通信就是基于摩尔斯电码。不过,现代电脑并没有直接支持摩尔斯电码输入的标准键盘布局。但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现:
1.使用第三方软件或应用程序:
有一些专门的软件或在线工具可以将键盘输入转换为摩尔斯电码,或者提供模拟摩尔斯电码键盘的界面。这些工具通常允许用户通过点击或按键来生成对应的摩尔斯电码,并可能提供声音或视觉反馈来帮助用户学习和理解。
2.创建自定义键盘布局:
对于高级用户来说,他们可能会选择创建自定义的键盘布局,将摩尔斯电码分配给特定的按键组合。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键入这些组合来直接输入摩尔斯电码。不过,这需要一定的编程知识和对操作系统键盘布局设置的了解。
3.使用硬件设备:
市面上还有一些专门的硬件设备,如摩尔斯电码键盘或适配器,可以将摩尔斯电码输入转换为电脑可以识别的信号。这些设备通常是为那些对摩尔斯电码有特别兴趣或需求的人设计的。
4.编写自己的程序:
如果您有编程能力,您也可以自己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来将文本转换为摩尔斯电码,或者创建一个可以接收摩尔斯电码输入并转换为文本的程序。
举个例子,如果您选择使用第三方软件,您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摩尔斯电码输入法”或“摩尔斯电码转换器”,找到适合您操作系统和需求的工具。然后,按照工具的说明进行安装和设置,就可以开始使用摩尔斯电码打字了。
总的来说,虽然现代电脑并没有直接支持摩尔斯电码输入的标准方式,但通过以上方法,您仍然可以在电脑上实现使用摩尔斯电码打字。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摩尔斯电码在现代通信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有限,主要用于一些特定的场合或作为爱好者的学习和研究对象。
最早的一种拼音输入法是哪一年发明的
1.拼音输入法:
成果名称:
拼音汉字输入法
发明人:
马义生
专利号:
99108067.X
注册号:
NO:25029
成果简介
本发明实现了绝大多数国际汉字的三码表示,少数重码用四码表示,其中有1%的重码字和一些非国标汉字的第四码须作特殊规则处理,总字数可满足存活着的和新创造的汉字的需要,实现既快速输入又易学易用。
由于《拼音汉字输入法》的编码同汉字一对应,用汉字表示单词交流思想符合中国人固有的习惯,有理由认为用本发明编码代替难学繁杂笨拙的汉字是迟早的事,同汉字的历史发展大篆变小篆、变隶书、变楷书一样自然,而汉字拼音化是实现汉文拼音化必由之路。
2.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方案与汉民族标准语
—纪念汉语拼音方案发表44周年
北京大学中文系王理嘉
[提要]一、从简略的回顾中,阐明从19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汉语拼音运动一开始就是与语言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团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历史事实不止一次的证明,无论哪一种拼音设计,违背了汉民族共同语统一的发展趋势,注定会以失败告终。二、通过注音符号、国罗、北拉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渊源关系,具体说明方案在哪几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这几种拼音的主要优点并加以创新,从而总结了二十世纪前六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创制拉丁化拼音方案的历史经验。三、通过对台湾通用拼音与汉语拼音之争的分析,揭示隐藏在这场发生在台湾的激烈论战的背后,其实质性问题是什么。
一、汉语拼音运动与国语和普通话
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汉民族标准语的拼音方案。
汉民族标准语是在十九世纪末期兴起的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语文现代化运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语文现代化运动最初指的是汉语拼音运动(当时叫“切音字运动、简字运动”)、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清末民初的三大语文运动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通过改革语言文字,普及教育,以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然后富国强兵,振兴中华民族。国语运动是建立和推广汉民族标准语口语的运动,而白话文运动则是提倡用能够表达口语的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正式书面语的运动。三个运动各有自己的追求目标,但内在关系却十分密切。就历史渊源关系说,切音字运动发生最早并引发了国语运动。其后,国语标准音的确立,注音字母的制定,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汉语规范化运动,汉语拼音方案的产生,都是由此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的论述也由此入手。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前奏可以远溯至明末,但是导致中国社会产生声势浩大的汉语拼音运动,其直接原因是中国人至今铭心刻骨的“甲午”国耻。这一点钱玄同在《注音字母和现代国音》(1929)一文中说得很清楚:“1894年(甲午),中国给日本打了一次败仗,于是国中有识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于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个问题发生,则汉字形体之难识,难写是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于是,“推行简字以谋求普及教育的运动,日盛一日……”。其实,文字领域中的思想革新在此之前已经开始,汉字几千年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已经发生动摇。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除了赔偿巨额军费之外,还割让了台湾和澎湖等地。其时,朝野震惊,激发了社会民众,特别是有进取精神的知识阶层的爱国天良,大家推究中国失败的原因,一致认为“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家断不能富强。”当时,被称为“思想界之彗星”的谭嗣同就首先带头呼吁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各界人士群起响应,纷纷起来创制简单易学的“切音新字。”清末的切音字运动,也就是汉语拼音运动就这样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据统计,清末最后十年中,至今犹有案可查的各种拼音方案就多达二十七种。这一时期的拼音方案大多为拼写某种方言而设计的,但拼音文字毕竟是一种拼写语言声音的文字,所以一开始就触及了汉民族语言的统一问题。被当时称之为“从事切音运动第一人”的卢戆章,在他的《切音新字序》(1892)中就提出制定拼音字母的两个基本原则:“字话一律”和“字画简易”,也就是文字表达话音,字形简单易写。同时,又倡议以南京话为“各省之正音”,这样全国“语言文字既从一律,文话皆相通,中国虽大,犹如一家。非如向者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对面而无言也。”这些话显然已超出了纯粹的文字改革的范围,涉及民族语言的统一和发展了。
但是,卢戆章设计的各种拉丁化拼音方案仍然是以拼写闽广方言为主的。他后来向清政府学部呈交的《中国切音字母》也就因此被认为“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统一各省之方言”而批驳了。之后不久,一种体现民族共同语发展趋向的切音方案—-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立刻脱颖而出了。它拼写的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京音官话”,字母形式完全采用汉字的偏旁。《官话合声字母》通行极广,遍及大半个中国,“由京津而奉天,而南京,官话字母遍及十三个省。”王照本人可谓完全把握了当时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向,他在《官话合声字母》序中就明确宣称:“语言必归划一,宜取京话……京话推广最便,故曰官话。官者公也,公用之话,自宜择其占幅员人数多者。”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官话合声字母》得到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教习吴汝伦的支持并跟张之洞以及管学大臣张百熙一起奏请朝廷在“学堂章程”中规定“于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门”,理由是“各国语言皆归一致”,清朝也应“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他们的奏请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于是,汉语拼音运动在引发了国语统一运动,并与国语统一运动合而为一的同时,得以从民间跻身政府。之后,清政府学部在“国语教育事业”(1911)中规定拼音“简字”的用途有二:一是拼合国语,二是范正汉字读音,并通过了一个“统一国语办法案”,规定在宣统八年(1916)普及国语。没想到就在这一年十月,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于是,经公决并通过的“统一国语办法案”也就成了一纸空文。确定国音,制定字母,统一国语的运动,实际是由下一个社会和国民政府开展起来的。
从上面简略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十九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汉语拼音运动,从一开始就是与语言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团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历史事实不止一次的证明,无论哪一种拼音设计,违背了语言统一的发展趋势,注定会以失败告终。卢戆章设制的第一个拉丁化拼音方案,以拼写闽广方言为主的《中国切音字母》,因“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统一各省之方言”被批驳了。其后,又有同治进士,朝廷命官劳乃宣设计了几乎可以使用于各省主要方言的《简字全谱》(一种汉字笔画式的拼音文字),“全谱”包括《京音谱》,《宁音谱》(南京话)、《吴音谱》、《闽广谱》等,几乎涵盖了大部分方言,而且他还提出了“引南归北”的主张:“南人先就南音各谱学习,以便应用,学成之后,再学京音,以归统一。”劳乃宣本人曾得到慈禧召见,他进呈的《简字谱录》也得到御批,让“学部议奏”。即便如此,清政府学部也仍然因“分裂语言,有碍统一”,始终搁置高阁,不议不奏,而社会上也对他提出了尖锐的指责,认为照他的办法,“将使中国愈远同文之治,”骂他是“分裂语言文字的罪魁”。对照清末切音字运动中唱主角的卢戆章、劳乃宣、王照三大家,特别是劳乃宣和因参加了“百日维新”而受到通缉的“钦犯”王照他们两人的拼音方案的命运,实在是足以发人深省的。
二、汉语拼音方案与注音符号、国罗、北拉的历史渊源关系
1912年,民国成立后,政府继续推行国语。在推行国语的热潮中,国语标准音经过“京(音)国(音)问题”大辩论,由“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修正为纯以京音为准的新国音,其后注音字母也更名为注音符号,并成为推行国语的利器,使国语进入师范及小学语文教学中,在电台广播、电影、话剧等领域中建立了牢固的阵地。
民国时期,从官话到国语,从老国音到新国音,国语运动最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就是要使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标准的初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官话)成为有明确规范的高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国语和普通话),必须选择一种自然语言,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语运动在长期的实践中终于找到了“中国语言的心”(刘复语),明确宣布以北京(系)作为统一全国语言的标准音(见《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这是它最大的历史功绩,它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所开展的汉语规范化运动、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在汉语拼音运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国语注音符号、国语罗马字、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直至五十年代后期的汉语拼音方案,显然是一脉相承的继承发展关系。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充分吸收了过去许多拼音设计,特别是国罗和北拉的许多宝贵经验,并广泛地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方案固然有它匠心独运之处。但更多的是吸取并发展了历史上许多拼音设计的长处。下面我们就从几个主要的方面来说一说汉语拼音方案与注音符号、国罗、北拉以及其他拼音设计的继承发展关系。
汉字电报码干什么用的
中文电码,又称:中文商用电码(Chinese commercial code, CCC)、中文电报码(Chinese telegraph code, CTC)或中文电报明码(Chinese ordinary telegraph code, COTC),原本是用于电报之中传送中文信息的方法。它是第一个将汉字化作电子信号的编码表。
自摩尔斯电码在1835年发明后,一直只能用来传送英语或以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在1880年,清朝政府雇用丹麦人(也有说是法国人)设计了中文汉字电报。
中文电码表采用了四位阿拉伯数字作代号,简称“四码电报”,从0001到9999按四位数顺序排列,用四位数字表示最多一万个汉字、字母和符号。汉字先按部首,后按笔划排列。字母和符号放到电码表的最尾。后来由于一万个汉字不足以应付户籍管理的要求,又有第二字面汉字的出现。在香港,两个字面都采用同一编码,由输入员人手选择字面;在台湾,第二字面的汉字会在开首补上“1”字,变成5个数字的编码。
中国汉字多达6万字,常用的汉字只有一万个左右,所以用10的4次方(10,000)来表示。中文电码表采用了四位阿拉伯数字作代号,简称“四码电报”,从0001到9999按四位数顺序排列,用四位数字表示最多一万个汉字、字母和符号。汉字先按部首,后按笔划排列。字母和符号放到电码表的最尾。后来由于一万个汉字不足以应付户籍管理的要求,又有第二字面汉字的出现。在香港,两个字面都采用同一编码,由输入员人手选择字面;在台湾,第二字面的汉字会在开首补上“1”字,变成5个数字的编码。
中文电码应用
中文电码可用作电脑里的中文输入法,但因中文电码是“无理码”,记忆困难,一般用户几乎无法熟练地掌握使用。
在香港,每个有中文姓名的市民的身份证上,均会在他的姓名下面印有中文电码,外国人取得的入港签证亦有印上。在很多政府或商业机构的表格中,都会要求填写者填写他的中文电码,以便输入电脑。
办理签证时,有些国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需要填写中文电码。比如:申请美国签证的DS156表,在姓名一项,要求填写“Chinese Commercial Code Number”,即为姓名的中文电码。
关于电报码输入法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