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目鳗简介

目录 1拼音 2出处 3拼音名 4八目鳗的别名 5来源 6原形态 7生境分布 8化学成份 9功能主治 10摘录附: 1用到中药八目鳗的方剂 2用到中药八目鳗的中成药 3古籍中的八目鳗 1拼音

bā mù mán

2出处

《吉林中草药》

八目鳗 八目鳗简介
3拼音名

Bá Mù Mán

4八目鳗的别名

七鳃鳗(薛德熵《系统动物学》),七星子鱼(《吉林中草药》)。

5来源

为七鳃鳗科动物七鳃鳗的全体。

6原形态

全体近圆筒形,尾部侧扁。体长可达60厘米以上。头的两侧各有7个分离的鳃孔,与眼排成一直行,形成8个象眼的点,故通称八目鳗。鼻孔单个,位于头背面两眼的中间,后方有一白色皮斑。头前腹面有呈漏斗状吸盘,张开时呈圆形,周缘皱皮上有许多细软的乳状突起。口在漏斗底部,口两侧有许多黄色角质齿,口内有肉质呈舌形的活塞,其上亦有角质齿。***位于躯干与尾部交界处,***前有一泌尿生殖突。皮肤柔软而光滑,无鳞,侧线不发达。无偶鳍。背鳍两个,基长约相等,后面的背鳍与尾鳍相联,鳍条软而细密。生活时背呈青色带绿,腹部灰白色略带淡黄。

八目鳗 八目鳗简介
7生境分布

部分时期栖息于海中,成长后游至淡水河流中产卵,为洄游性鱼类。常以吸盘吸附子其他鱼体上,吸食其血肉。分布我国东北之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松花江等河流中。

8化学成份

肉中维生素A的含量较一般鱼类为高,每克约含99~980国际单位(平均300国际单位)。其次,在肝、肾、生殖腺及大肠中亦含有之,特别在睾丸与小肠中的含量更高。在鱼皮中维生素B1与维生素B12的含量远较其他鱼类为高,腹皮中的含量比背皮高。

9功能主治

治夜盲症、角膜干燥。

《吉林中草药》:"滋补强壮。治口眼歪斜:七星子鱼捣烂涂敷。向左歪敷右面,向右歪敷左面。"

10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八目鳗的方剂桑麻汤

拼音:sāngmátāng《济阳纲目》卷一○八:方名:桑麻汤组成:麻叶、桑叶。功效:长发。用法用量:...

补肝丹砂丸

屋西北角阴干,百日取出,为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目视(目巟)(目巟),不能远见。用法用量:丹砂丸(...

棒疮疔甲膏

拼音:bàngchuāngdīngjiǎgāo别名:棒疮疔痂膏处方:乳香3钱,没药3钱,孩儿茶3钱,...

四物钩藤汤

ngtāng《一盘珠》卷八: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钩藤。主治:急惊,目动筋挛,木旺血虚者。...

退热明目方

fāng《普济方》卷八十一:方名:退热明目方组成:千里光、甘草。主治:目昏暗。用法用量:煮作饮服。...

更多用到中药八目鳗的方剂

用到中药八目鳗的中成药安脏汤

7个,甘草1两,荆芥3钱。功能主治肝叶倒置所致两目无恙,而视物皆倒置。用法用量水煎3大碗,顿服之,...

八宝丹

为极细末。功能主治:《眼科全书》卷六之八宝丹主治目翳。用法用量:点翳上。《一草亭》方之八宝丹:处方...

通窍耳聋丸

功能与主治:清肝泻火,通窍润便。用于肝经热盛,头目眩晕,耳聋蝉鸣,耳底肿痛,目赤口苦,胸膈满闷,大...

安蛔汤

,茯苓1钱,干姜(炒黑)5分,乌梅2个,花椒(去目)3分。制法上锉。功能主治伤寒吐蛔。用法用量水煎...

安魂散

钱。功能主治补土泻火,消痰逐邪。主肺气虚而中邪,目见鬼神,口出胡言,或说刀斧砍伤,或言弓矢射中,满...

更多用到中药八目鳗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八目鳗《秘传眼科龙木论》:[附·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七十二问

此乃五脏积毒于肝之外家。受邪热。使血乱于肝经。故目赤而痛也。服局方八正散。局方八正散方车前子瞿麦扁...

《吴普本草》:[果类]梅核

《初学记》卷二十八明目,益气不饥。《吴普本草》魏晋吴普公元420年—589...

《素问经注节解》:凡例

一、素问古目八十一篇,除亡刺法、本病两篇,实共七十九篇,其中论阴阳、脉象、治法者五十一篇,论针灸、...

《本草易读》:[本草易读卷二]目部六十三

一切目疾(甘石四百三十七,验方三〔批〕内服。外点,见主治。)一切目疾(黄丹四百二十三,外点,验方一...

《明医指掌》:[卷八杂科]目证四

二、海八目鳗:深海“吸血鬼”

深海“吸血鬼”——海八目鳗

它们就像是从外星来的怪物,在地球的海洋和河流湖泊中悠哉漫游。它们的外表平平凡凡,但一张开那血盆大口,立马会令人发怵,而它们的攻击力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们是深海里恐怖的吸血鬼——海八目鳗。

海八目鳗的解剖学

乍一看海八目鳗,外形跟鳗鱼非常相似。但实际上它们只是远亲,就像鳗鱼与哺乳动物的关系一样。严格地说,海八目鳗与鱼纲中的鱼类动物并不属于一类,也就是说它们甚至连鱼类都不是。

海八目鳗是脊椎动物古老的进化历程中的唯一幸存者——圆口纲的生物,标志是没有下巴。它们的家族包括3亚类,9属和40种。海八目鳗也被称为“七鳃鳗”,因为除了头部有一个鼻孔和一对眼睛,眼睛后面身体两侧各有七个外鳃孔。而七个外鳃孔看起来特别像眼睛,这也就是它们被叫做海八目鳗的缘由。

长长的身体没有鳍,但配备有鳍状短毛。圆口张开后像是一条深不见底的隧道,里面长满了锋利的牙齿,有意思的是,利齿也是古代鱼祖先所具有的特征之一。

它们的原栖息地在大西洋和波罗的海、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20世纪早期,它们通过运河,偷溜进了北美的五大湖区,也出现在澳大利亚东南和西南部的水域。它们进入淡水领域后,几乎摧毁了北美五大湖区的白鲑鱼和湖鳟鱼渔场,给渔业带来严重损失,让水生研究人员头疼不已。

甩不掉的猎人

此时,在一个湖泊里,正在上演一场激烈追击战:9千克重的鲑鱼奋力逃跑,鲑鱼的追击者——海八目鳗,尽管在身体大小上存在明显劣势,可是鲑鱼就是无法摆脱它。海八目鳗就像拥有激光指示器的狙击手,一直紧紧地跟着猎物鲑鱼。

它是怎么做到的?其实海八目鳗整个身体周边都分布了特殊的细胞,能够感受到水的振动。当它感觉猎物就在附近,海八目鳗就会转换到“视力飞行模式”,用视觉感官来寻找猎物的准确位置,快速“飞行”到鲑鱼身体的侧面,用嘴巴吸盘紧紧吸住。一旦它锁定它的猎物,那么猎物就没有任何逃跑的机会,只能乖乖“被宰”。

与此同时,海八目鳗嘴巴的边缘镶嵌着细密的纤毛,能牢牢抓住猎物的皮肤,帮助吸盘嘴巴制造出一种完美的密封状态。形成了一种“真空吸盘”,使海八目鳗能轻松寄生到其他动物身上,强大的吸力甚至能挂住比海八目鳗重300多倍的重量。

因此,顽强的海八目鳗紧紧地挂在那条不幸的鲑鱼身体一侧。尽管鲑鱼重达9千克,仍是无力抵抗捕食者的吸力,只能无奈地任其操控。

利用巨大的口腔吸盘,这种长得像鳗鱼的猎人产生一个吸力,效果甚至超过了高科技真空系统,它是自然界中发现的最有效的吸盘。3.6亿多年来,吸血、无颌的海八目鳗一直用这个捕猎利器,讲述着一则成功生存的故事。

尖牙利齿的吸血鬼

除了高性能吸力,古老的吸血鬼还隐藏了另一种特殊的特性:不同大小的几十个角蛋白牙齿,时刻准备扎进宿主的鲜肉当中。

海八目鳗的隧道口腔分布着一圈又一圈的钩状牙齿。长在口腔中央的牙齿,长约2厘米,形状像一个W型,相当于完美的锉刀。此外,嘎嘎作响的舌头上也布满一排排角蛋白构成的锋利舌齿。

海八目鳗正是利用这些白森森的锋利的牙齿和舌齿,咬断宿主鱼的鳞片,扎到宿主鱼白嫩的鲜肉里,刮开血管,然后吸血。

为了尽可能长时间地吸血,海八目鳗使用了整个动物王国中最狡猾的方法:向猎物注入抗凝剂粘液。它的喉咙里有一种腺体,能让口盘分泌抗凝血剂,防止血液凝结。也就是说,猎物的伤口会一直不停地流血,而海八目鳗就有更多的时间寻找其它血管、吮吸血液。

如果猎物的伤口没有被感染,一些特别强大的鱼或许就能存活下来。然而,一般来说,只有1/7的鱼能有幸感受到第二天的太阳。

而鲑鱼就是不幸者之一。在和海八目鳗的战斗中,鲑鱼以失败告终。结果非常惨烈,鲑鱼被吸干了。两天后,它的尸体慢慢沉到河床底部,头部还有一个5厘米大小的洞。

吸血猎人,活化石

每一天,数以百万计的鱼类被海八目鳗完全吸干血,沉到湖泊和海洋的底部。对于渔业工作人员来说,这是一种危险的古老食肉动物,拥有恐怖的魔鬼天性。

不过,“吸血猎人”海八目鳗却是寒武纪的最后幸存者,这使得它们成为研究古生物的一种活化石,亿年以来,它的模样几乎没有怎么改变。但为什么在进化生存的道路上,它比其他物种更成功呢?

答案在于它的适应能力:它既可以在寒冷生活,也能在温带地区生存。对海八目鳗来说,不管是生活在淡水还是咸水,都一样能自由漫游和舒适生存。因为,它毕竟不是鱼。它自己已经形成了一类独特的动物——具有软骨骨架的圆口纲,与鱼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哺乳动物的进化过程不同。

那么它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据研究,海八目鳗的家族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次基因添加。面对古时候陨石撞击、气候灾害或氧气不足,额外的基因意味着海八目鳗会变得更灵活:相比于其他古动物,它能更迅速地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

毫不夸张地说,在漫漫进化道路中,它把大批动物都“干掉”了。

本文源自大科技*科学之谜2016年第6期杂志、欢迎广大读者关注我们大科技的微信号:hdkj1997

三、八目鳗鱼

八目鳗鱼是一种能分泌滑腻黏液的海鳗,通常能长到40~80厘米。它们生活在1300米深的海底淤泥里,只露出自己的头。这种鳗鱼的嘴里只有一个牙齿,而舌头上却长着一些像牙齿一样的圆盘。它有一种令人恶心的饮食习惯——只吃死掉的和垂死的海洋动物,而且进食方式十分独特:先用那颗独牙在动物尸体上钻一个洞,然后探入动物的内部开始吃,先吃掉龌龊的肠肚,再吃下不太新鲜的肉,最后吃得只留下一具白森森的尸骸。八目鳗鱼生活在没有什么光线的海底,所以视力极差,无法靠之觅食,但它的嗅觉很好,只要一有“死亡”的气味,它能立即察觉到。

八目鳗学名叫七鳃鳗,渔民称七星鱼。它只有一对眼睛,其余七对所谓的小眼睛是鳃孔。早在一九五六年程佩仪观察七星鱼后,确认为生物讲义中描述的脊椎动物亚门圆口纲的七鳃鳗,是脊椎动物亚门六个纲(鱼纲、两栖纲、鸟纲、爬行纲、哺乳纲、圆口纲)中最低的。这个圆口纲有七鳃鳗和盲鳗目,迄今未发现圆口纲动物的化石。因此,七鳃鳗的发现对研究动物进化的课题有着重要的价值。七鳃鳗五月中下旬在微波中产卵,卵在水中受精。大约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孵化,

发育出幼体。幼体经过四年左右,发育成成体鱼。宁安七鳃鳗有两种:一种是只有三十厘米左右的河鳗;另一种是体长四十五厘米左右,吸附在石头上的叫吸石鳗。七鳃鳗身体呈圆形,尾部扁平,体长因种类不同有差别:有的不到二十厘米,大的可达一米,躯体两侧没有对偶鳍,在背中线上有三个奇鳍,即两个背鳍一个尾鳍。头部腹面有一个杯形口漏斗,是一个吸盘式的构造,内壁有黄色的兵齿,头中间有鼻孔,圆口纲特有的松果眼就位于鼻口紧后方。七鳃鳗骨骼为软骨,包括保护脑和头部感觉器官的头骨,支持鳃部的鳃笼,索脊背方神经管两侧分别排列的雏形神经弧。背索为胶质的棍状结构,终生保留,有结缔组织鞘包着。身体肌肉节明显,排列成W型。口漏斗肌肉稍有分化,支配漏斗和舌的活动。圆口纲无颌。不能以下颌闭口,只有活塞式的蛇口部开关。无胃,也无胆管。呼吸系统比较特殊,消化道从口腔后部向腹面分出一支盲管,称呼吸管。管的左右两侧各有内鳃孔七个,每鳃孔通入一个鳃囊,鳃囊通过外鳃孔与外界相通。七鳃鳗呼吸时,水流进出都是通过外鳃孔,与一般鱼类由口腔进水经过鳃裂出水的方式不同。这是因为七鳃鳗经常用口漏斗吸附在它的食物体上,不能从口腔进水的缘故。七鳃鳗过着寄生的生活,用口漏斗吸附在其他生物上得以生存。

八目鳗鱼隶於七鳃鳗科(Petromyzonidae)。除非洲外分布於全球所有温带淡水水域和沿海。体形似鳗,无鳞,长约15∼100公分(6∼40吋)。有眼,背鳍1∼2,尾鳍存在;单鼻孔,位於头顶;体两侧各具7个鳃孔。无真骨及腭,亦无偶鳍。骨骼均为软骨。口圆,呈吸盘状,有角质齿八目鳗鱼

。七鳃鳗幼体称为沙栖鳗或沙隐虫,生活於淡水中,在水底挖穴而居;无牙,眼不发达,以微生物为食。数年後变为成体,游入海中,开始寄生生活,藉助其口吸附於鱼体,吮食宿主血液及组织。到生殖期复返淡水,筑巢,产卵而死亡。并非所有七鳃鳗都需要到海中生活,有些陆封种类终生留於淡水。著名的例子是海七鳃鳗陆封型(Petromyzon marinus dorsatus)。此型进入北美洲五大湖,营寄生生活,在没有办法控制之前,给湖鱒及其他经济鱼类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普氏七鳃鳗(Lampetra planeri)亦终生栖於淡水,然而不营寄生生活,达到成年後即不进食,随即繁殖而後死亡。七鳃鳗经济价值不大。在秋天里,与鲑鱼一起从海洋溯上河川的还有一种七鳃鳗鱼,它因两只眼睛后面各排列着七个鳃穴而得名。雄性七鳃鳗挑选一米以下且石子多的地方停下来,诱引雌性。

七鳃鳗样子很像一般的鳗鱼,身体细长,呈鳗形,表皮裸露无鳞,背上有一条长长的背鳍,向后一直延伸到尾端并环绕尾部形成尾鳍,除此之外它的身上再也没有其它的鳍存在。背鳍2个,口漏斗发达,无口须。七鳃鳗只有一个鼻孔,位于头顶两眼之间。眼发达,具松果眼,具感光作用。它的眼睛后面身体两侧各有7个鳃孔,这就是它叫做“七鳃鳗”的原因。内耳有两个半规管。鼻垂体囊的末端是盲囊。雌雄异体,发育要经过较长的幼体期,经变态为成体。成体行半寄生生活,有害于渔业。

七鳃鳗是一种圆口纲的鱼类。没有颌,里面长满了锋利的牙齿,这是古代鱼祖先所具有的特征之一。鳃在里面呈袋形的原始状态,腮穴左右各七个,排列在眼睛后面。口呈漏斗状,内分布着一圈一圈的牙齿,为圆形的吸盘,能吸住大鱼。舌也附有牙齿。口吸住猎物时,咬进去刮肉并吸血。身体没有鳞片,包着一层粘粘的液体。海七鳃鳗体长70厘米;溪七鳃鳗体长15~19厘米。

雄性见有雌性经过,一下吸住其鳃穴,并勒紧雌体。雌性则吸住旁边的岩石。产卵后,雌性和雄性都会死去。其幼体被称为“沙隐虫”,生活方式和身体结构与文昌鱼高度相似。

七鳃鳗只在河川繁殖。已知的七鳃鳗有30多种,分别在初夏到秋天产卵,水温约25摄氏度,12天左右孵化。这时的幼体没有眼睛也没有吸盘,平时都潜进河底泥土中,顺流伸出口,以吃浮游生物或泥土中的有机物为生。这即所谓沙腔鳗的幼生时期。3~5年后长出眼睛和吸盘。到海洋中生活的即所谓降海型七鳃鳗以吸刮鲑、鲭、鳕等的血肉为生,过数年后再回到河川上来,产卵后生命即告结束。至于一生都在河川生活的陆地型,在变态后的次年春天产卵后也会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