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不朽是哪三个

三不朽是指:立德、立功、立言。

什么是三不朽

不朽3 三不朽,是哪三不朽

三不朽的意思是说如果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那么你这个人就不朽了。所谓不朽,是道家的哲学思想,意思是生命长存,永不死亡。人当然不可能做到长生不死,但是人的精神可以做到,古往今来,多少贤人,他们高尚的思想品德,被一代又一代的人继承发扬,这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不朽。

1、立德:立,建立、竖立的意思;德,指德行;立德,就是规范自己的德行。中国人讲德,品德、美德都是德的体现,人无德则不立,你有再好的家世,再多的金钱,如果没有德,也不会长久,为什么古话说“富不过三代”,因为家中太富有,后代容易得意忘形,成为纨绔子弟,败坏家门。

2、立功:立功,当然是成就的意思。古人追求功名,一来是为了自身的荣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家卫国,所谓“功名只向马上取”。

3、立言:立言就很简单了,言行,是文化的载体。圣人立德了、立功了,怎样让后世之人学习并继承他的思想呢?那就要立言,把这些都记录下来,启迪后人,也鞭策后人。简单点说,就是要有办法传承。

三不朽的出处

不朽3 三不朽,是哪三不朽

这个说法出自《左传》鲁襄公二十四年鲁国大夫叔孙豹与晋国大臣范宣子的对话。

二、什么是“三不朽”

中国传统士人之三不朽者——立德、立功、立言。据说,历史上能做到这“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曾国藩只做到了半个“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是春秋时鲁国的叔孙豹与晋国的范宣子曾就何为"死而不朽"展开讨论时,叔孙豹对不朽提出的看法。

译文: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

中国传统士人之三不朽者

1、孔老夫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和学说一直影响着几千年的统治者和文人学子。“孔圣人”、“大成至圣先师”是定了性的。

2、王阳明,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心学大师”,哲学家、思想家。思想上,王阳明融合儒、释、道三家之精华,独创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核心的心学。

3、曾国藩则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有人用对联总结曾国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三、三不朽,是哪三不朽

中华传统乡绅之三不朽者——立德、立功、立言。听说,在历史上能保证这“三不朽”的仅有2个半:一个是孟子,另一个是王阳明,曾国潘只保证了半个“三不朽”。王阳明保证了立德、立功、立言,被称作“真三不朽者”。他不但熟练儒、释、道三家之理论,并且越马能战,下马能文,曾官至明朝南京政府的刑部尚书,是一位中国历史上难能可贵的全能型名儒。

立德

致良知。王阳明说,良心是成就的小精灵。这种小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此后出,简直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全,无少愧疚,自不知不觉中摇头晃脑,不知道天地之间更有何乐可代。人如果能圆满地致良知,彻底回归初心,那么就能得到天地之间较大的乐,这类开心周边顺通,畅于四肢。

人心中都有个圣贤,良心,存有于每一个人的心里。仅仅有的人的良心被不良习惯、冲动遮掩淹没。因此王阳明教大家“致良知”,致的时间实际上便是发觉初心、感悟良心的全过程。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最少包含双层含意:其一,是要以所“行”反映所“知”。古代人说,该为不以此谓陋,不应该为为之此谓恶。一个人的“知”是正抑或谬,是丰抑或寡,“知”与“行”有无有悖,都需要一一根据具行来认证,立在客观性上说,就叫不令而行并非光听其言。

其二,“知行合一”便是注重“知”与“行”二者要同歩,便是注重“内心搞清楚”与“见诸行动”,中间“不可头发”。言念一动,立见行动,没有分毫时差。而不是一些人了解的“一念之起,行即相伴”,更并不是另些人了解的渐渐地搞懂大道理再坦然去付诸行动。别小瞧这一念和一行的时差,这“差”通常令功败于垂成乃至丢失卿卿性命。

立功

王阳明一生,立过许多贡献: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赏罚分明,平定县为患江西省数十年的民变兵燹。明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变和断藤峡术士。这种针对一介书生而言,确实弥足珍贵。这在其中又有哪些窍门吗?

此心没动。王阳明一生领兵打了许多大仗,平定县叛变。有徒弟问王阳明,用兵之道是否有特殊的方法?王阳明回应:哪儿有哪些方法,仅仅勤奋治学,养的此心没动,假如你非说起有方法,那此心没动便是唯一的方法。大伙儿的聪慧都相差无异,输赢之决只在这里动心与没动。

王阳明举例说明说,自身喝和朱宸濠对临战处在缺点,他向身边的人公布提前准备火计的指令,那个人视而不见,他说道了四次,那优秀人才从迷惘中转过神来。这类人便是平常大学问不及时,一临事,就惊慌惊慌失措。这些临危不乱的人的聪慧并不是天外飞来的,只是平常大学问纯笃的贡献。

立言

阳明心学,作为儒家文化的一门流派。最开始可推溯自孔子,而宋朝程颢开其端,宋代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王夫之的理学类伯仲之间。至明代,由王守仁(号阳明,下面王阳明即这人)首次明确提出“阳明心学”二字,并明确提出阳明心学的服务宗旨取决于“致良知”。四句教学是王阳明阳明心学的句句戳心汇总,王阳明晚年上述无善无恶心想吐之体,有善有故意,知善知恶是良心,行善去恶是知至四句,一般认为这四句是王对其大半生学术观点的抽象阐述。

他明确提出:心的本身晶莹剔透纯真、无善无恶;但潜意识一经造成,善与恶也接踵而来;能区别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类工作能力,便是孔子常说的“良心”;而儒家文化基础理论的关键之一---知至,在这儿便是“行善去恶”。简直画龙点睛,简单立即,不绕有,不到空,直趋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