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的小名
施夷光
西施姓施,名夷光。越国美女,通常称其为西施,后人尊称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苎萝村,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她天生丽质、秀媚出众,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而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之美誉,其中的“沉鱼”,讲的就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
西子
即西施,后人称其为西子。唐殷文圭《赵侍郎看红白牡丹因寄杨状头赞图》:“剪裁偏得东风意,淡薄似矜西子妆。”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秦观《望海潮》:“天际识归舟,泛五湖烟月,西子同游。”宋刘过《沁园春》:“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宋辛弃疾《摸鱼儿》:“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元张可久《水仙子》:“汉和番、昭君去,越吞吴、西子归,战马空肥。”明归有光《吴山图记》:“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清曹雪芹《咏白海棠》:“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先施
即西施。楚宋玉《神女赋》:“西施掩面,比之无色。”唐李善注:“先施、西施,一也。慎子曰:毛嫱、先施,天下之多姣也。”清周星誉《渭长乞予画扇醉中走笔写水仙灵芝》:“我眉自能颦,不能效先施。”近代俞长源《衣镜篇》:“几经润色好难详,毛嫱先施莫与京。”
夷光
即西施。晋王嘉《拾遗记》:“越又有美女二人,一名夷光,一名修明,以贡于吴。”宋范成大《馆娃宫赋》:“左携修明,右抚夷光。”明沈德符《钱受之学士新纳河东君作志喜诗四律索和本韵》:“子皮自挈夷光去,为谢君王与铸金。”清陈维崧《投金濑怀古》:“击絮人才怜武员,浣纱溪又产夷光,英雄生死系红妆。”清陆长春《香饮楼宾谈·西施井》:“今村中施姓尚多,生女代有国色,夷光之灵,或未泯耶!”清郑燮《念奴娇》:“假使夷光,苎萝终老,谁道倾城哲?”清乾隆《董邦达西湖图》:“夷光千古以上人,岂有真容遗后世。”清乾隆《响屧廊》:“伊昔构曲廊,夷光留屧响。”
夷施
西施的别称。明王世贞《二酉山房记》:“元瑞自言:于他无所嗜,所嗜独书。饥以当食,渴以当饮,诵之可以当《韶》《頀》,览之可以当夷施。”
西施是哪国人
西施是越国人,历史文献记载西施被越王勾践送到吴国做吴王夫差的妃子。
西施,姓施名夷光,是春秋末期越国苎萝村人(即今天的浙江省诸暨县人)。出了县城南门二里的诸爱山下有很多施姓人家分居东、西二村,夷光居西,故称西施。
西施的施字是她的名还是姓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施的"施"字是她的姓氏。西施,本名施夷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沉鱼,春秋末期的浙江诸暨一带人氏,又称西子,是家喻户晓的美人。
浙江诸暨苎萝山下有两个村子,分为东西两村。村中的人大多数姓施,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大家称其西施。西施经常与伙伴们在江边浣纱。当时的越王勾践为了报复吴王夫差,便想献上美女郑旦等人迷惑夫差,其中就有西施。
勾践命乐师教西施歌舞仪态,过了三年,让范蠡带着西施进献给吴王。范大夫见到吴王,跪拜著说:“东海贼臣勾践,感大王之恩德,遍搜境内,得善歌舞者,以供洒扫之役。”(东海的贼臣勾践,感念大王的恩德,在越国境内遍地寻找,得到了一个擅长唱歌跳舞的女子,给大王您感谢打扫之类的活。)
可是伍子胥进言:“臣闻:夏亡以妺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国之物也,王不可受。”(臣听说:夏亡是因为妺喜,殷亡是因为妲己,周亡是因为褒姒。美女是亡国之物啊,大王您不可以接受。)
吴王不听其劝谏,马上把西施收了下来,并在姑苏台建造春宵宫,在灵岩山上建造馆娃宫,还修筑大水池,以供西施嬉戏游玩。夫差对西施宠爱至极,出入都是效仿王妃的派头和排场,他沉迷于西施的美色,荒废朝政,勾践趁机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然后乘虚而入,一举消灭吴国。
与西施有关的典故
一、沉鱼落雁
西施天生丽质,婀娜迷人,浣纱时鱼见其美而忘记了游水,渐沉于水底,故誉其有“沉鱼”之美。
二、西施卖相
据说,当年越国选美,西施名列榜首。在进京途中,行人争相围观,结果造成交通堵塞,寸步难行。护送西施的越国相国范蠡,见此盛况,心生一计,索性叫西施住进路旁旅社的一幢华丽小楼,而后四处张榜:欲见美女者,付金钱1文。
告示贴出,四下轰动。西施登上朱楼,凭栏而立,飘飘然似仙女下凡。观赏者排成长龙,为一睹西施芳容,慷慨解囊,有的竟付两三次之多,真是百看不厌。3天下来,范相国所得金钱无数。
进京后,他把这些钱都交到国库。西施因此仰慕范蠡的才智和品德,两人遂结为生死之交。范蠡的举措,不折不扣地为后代的“美女经济”开了先河。
三、东施效颦
西施因患心病而捧心皱眉,“西子捧心”被视为绝世美态,同里东施看见觉得十分美丽,于是摹仿西施捧心皱眉,然却跟西施有着皆然不同的面貌,结果同里的人纷纷走避或闭门不出。
参考资料来源:
关于本次西施姓西还是姓施和西施生了几个孩子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