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度和知乎区别。
1.没有内容体系,这是百度知道与知乎的第一个重大差异
百度知道的问题基于搜索引擎的快速决策价值,用户目的非常直接,所以知道的内容几乎没有延伸的必要,也倾向于直接而简单;所以,百度知道的整体风格,是收敛的,指向问题本身的解决。
而知乎的整体风格,则是发散的。
其以问题为纽带,一方面基于内容做多种延伸——这是对内容价值的拓展;另一方面则围绕内容,构建各种社区——这是对用户关系的拓展。
对于信息与知识的价值模型,有如下三个分析:
(1)信息的最大价值需要在流动中才能体现;
(2)知识的最大价值在于分享而不在于拥有;
(3)多层次交互才能把外部信息变成自己的知识。
作为可供参考的产品模式,譬如市面上的笔记类软件,它们都热衷于把收藏与采集做得很完善,却对分享一点兴趣都没有——这是导致笔记类软件一直有需求,却一直很小众的核心原因。
知乎则以内容为基础,以分享为动力,以互动为手段,构建起了一个优质、高效的内容池——既整合了内容,又链接了人。
虽然知乎的缺陷在于内容过于发散,经常收敛不住,导致内容常常显得零散,没有结构,但其互动已经足以让知识被用户消化吸收。
2.第二个差异,则是在用户使用场景与需求层面
搜索引擎的分发面向全网,尤其是PC互联网。而在之前,PC互联网的信息,大部分是脱离生活场景的信息——这是互联网的发展阶段所致。互联网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是符号的数字化。
生活场景具有地域化、及时性、偶发性的特征,所以作为PC互联网时代的内容主体——网站,很难将生活场景搬到线上。
这就是为什么成立于03年的大众点评,要等到10年才会爆发的原因了。
而且即便是到了当下,PC互联网的信息,也仍然围绕着符号的数字化展开。来自于线下的生活场景的增量信息,基本被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主体——APP,囚禁于手机里,构成信息孤岛。这种孤岛囚禁,既断送了豌豆荚做信息分发的梦想——可怜百度还曾经花了19亿美元买下豌豆荚的竞争对手91手机助手,也断送了百度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复制PC互联网的成功路数。
这意味着:用户非生活场景的问题,都容易被海量的长尾资源所满足,这也是搜索引擎最大的价值。生活场景的信息,则很难通过PC互联网已有的内容满足,这时候百度知道作为补充,用以解决这类问题。
所以百度知道的问题,更多基于生活场景而展开;而百度知道的商业化,也更多基于生活场景——最典型的就是医药、医院类广告。
而知乎的问题,更多的则是纯数字化信息的各种延伸;其本质,是人类思维与想象力的发挥。
所以知乎用户的需求,表面上看好像也是问问题,想找解决答案;但其实质,是拓展想象力与思维能力——这与百度知道的生活场景化信息差异显著。
曾经有一个比喻:百度知道是路边饭馆,而知乎是高级宾馆。虽然去路边饭馆吃饭的人挺多,但人来人往,每个人都是路人甲,都留不下痕迹,也无意留下痕迹。
而去高级酒店的人虽少了一点,但质量高;每个来的人,在其内心都有一个主人翁的骄傲——他们都具有主动性,都很活跃,都希望被关注,也都在找机会想留下点痕迹。
这带来的人们可直接观察的后果,就是:经常网爆有人在知乎约炮,但谁听说过在百度知道约炮的?
显然,你可以去酒店约,但你怎么会去路边饭馆约?
3.百度知道与知乎的第三个差异,如上所述,是百度知道没有账号体系
一方面,从用户层面来说,搜索引擎的解决问题的价值,体现了工具性。工具本身不具有社会性,所以除非借助其他价值延伸,否则不可能只从工具角度出发构建出完整的账号体系——所以用户无动力因使用工具而注册账号。
另一方面,搜索引擎的过路费是最简单的变现方式,这也导致百度无意深度挖掘流量背后的用户需求逻辑,去深度介入业务获取收益——这是吃力还未必讨好的活儿,这导致百度无心也无必要全力打造账号体系。
而帐号体系缺失,导致难以构建起具有高粘的社区;用户没法基于内容产生联系,没法深度延伸出更具有粘性的关系。用户与内容的关系,是消费型的,而不是共同生产的方式。
用户到底是在单纯的消费内容,还是通过多层次互动,共同生产内容,是内容型产品里,社区构建成功与否的关键。
而多层次互动,共同产生内容,互动甚至和问题的答案具有同样的意义,这恰恰是知乎构建起基于内容的社区的关键——有人喜欢发起话题,有人热衷于表达,这正是组建起一个社区的基本条件之一。
扩展资料:
百度知道与知乎的一个相同处
对知乎来说,无论是社区,还是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指向了人。换句话说,可以这样理解:百度知道的核心是答案,而知乎的核心是人。
但百度知道的产品表现,可以以内容为主;但知乎的产品表现,却同样以内容为主,而不敢也不能以人为核心。果壳网大胆的预言知识变现模式来临,做了一个以人为核心的在行,结果半死不活的。
可见以人而不是以内容为核心的内容生产方式,具有巨大的问题。
一方面,人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不在于创造问题。所以用户的使用目的性太强,其背后的核心价值相当强烈,就是冲着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去的。
另一方面,以人的能力为卖点的产品,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动态产生的,而不是标准化的;这会导致用户的预期大打折扣,所以其结果就是:目的性强,却犹犹豫豫不敢买;看的人多,买的人少;而多看几次不消费,也就没兴趣再看了——失去了目的性,也就失去了粘性,这是在行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以内容为主的展现模式,用户以消费内容为目的。这种目的的指向性并不强烈,背后的核心价值需求也并不明确,本身具有打发无聊时间的特征。如果有好的内容,就能够吸引用户,甚至产生互动。但再好的人,你要想与之产生互动,也需要一个理由,并且还需要你去负担对方与你互动产生的成本。
所以知乎以内容为外衣,以人为主,正好拴住了供需双方。
而百度知道以搜索引擎为入口,以内容为核心,也恰好闭环了流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知乎
二、知乎是什么东西
问题一:知乎什么意思?在古代多用来表示什么知乎,应该是知道吗?的意思,之乎者也,这几个字都是古汉语的文言助词。
问题二:知乎是什么?知乎是一个真实的网络问答社区,社区氛围友好、理性、认真,连接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分享着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见解,为中文互联网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信息。
知乎网站2010年12月开放,三个月后获得了李开复的天使投资,一年后获得启明创投的近千万美元。
在上线的前两年,知乎采用邀请制注册方式。2013年3月,知乎向公众开放注册。不到一年时间,注册用户迅速由40万攀升至400万。
问题三:百度知道和知乎的区别是什么?百度知道平台是大众化和平民化的一个问知平台,提问者和回答者大多都不是对某一方面做深入研究的人员。
百度的平台的问题的题主大多都是只要知道我的问答可以得到有效的回答,对我有所帮助就算完成了一次流程。(百度百科除外)
知乎显得更加正规和严谨,里面的问题问的一般都是有高度有深度(少数和百度问题类型一样,浅显的),而回答问题的人可以说是针对这个问题有深入研究或者从事该行业多年的专家,他们从自身的经验结合题主的问题多方面的考证作答,写出来的答案更加的有说服力和科学严谨性。能够完整和多方面的认真解析这个问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从而让提问者有一个全面和深入的认知,而不简单的是为了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们比较两者可以用这句话表述:百度就像大街上面的门面,知乎就像商场里面的专柜。
(这里没有黑百度的意思,只是在客观角度作答)
问题四:知乎是用来做什么的?知乎是一个真实的网络问答社区,社区氛围友好与理性,连接各行各业的精英。用户分享着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见解,为中文互联网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信息。
1、准确地讲,知乎更像一个论坛:用户围绕着某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相关的讨论,同时你可以关注和你兴趣一致的人。对于概念性的解释,网络百科几乎涵盖了你所有的疑问;但是对于发散思维的整合,却是知乎的一大特色。知乎鼓励在问答过程中进行讨论,以拓宽问题的发散性。鼓励答案的非针对性,鼓励答案的Wiki可参考性。
2、比论坛更加具有排他性,在知乎的每一个注册用户都有一个PR(Person Rank),你的每一个操作都将直接影响你个人的PR值。在回答的时候,答案顺序按赞同票数排序,赞同票数相同的情况下按个人PR值排序,同时隐藏被认为无效的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过滤了相当的垃圾信息。
3、知乎曾经坚持严格的邀请制度,一来是为了确保用户准实名身份的真实性,二来避免产生过多的垃圾信息。准实名可以方便用户有的放矢的向你感兴趣的人提出疑问,这是当初韩寒流产的《独唱团》中有一个相当有意思的栏目,“所有人问所有人”,换句话说,这就是现实版的知乎。同时,知乎严格的邀请制度也使知乎笼罩着浓郁的严谨氛围,以keso为代表,不言则已,一言服人。自2013年3月起,知乎向公众开放注册。
4、以信用为基础的SNS关系。可能单纯作为SNS与问答的整合,国内人人网应该更能快速发展;但是正如前文所说,严格的邀请制度,排斥了相当一部分无效信息;如果人人网亦推出社会化问答,那必然会整合你原先的好友,而这部分好友显然不可能都是对你的关注点感兴趣的人。这也几乎否定了任何大型互联网公司进军Quora类问答的可能性。
因为大型互联网公司受众普遍广泛,而Quora类问答并不是单纯以人气为基础的,而是价值信息比(价值信息/总信息量),也就是精英信息产生量。
5、与Quora相比,知乎以蓝色为基调。相比与Quora,知乎功能还是有待完善,比如某一话题下最佳话题。
问题五:知乎的是什么意思知乎,应该是知道吗?的意思
还有个社区叫知乎,一个网络问答社区。
问题六:百度知道和知乎有什么区别?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百度知道和知乎都是差不多的,百度知道比较潘考侗稹V乎的回答质量要高端一些。但是百度知道的流动性是比较大的。
希望帮助到您
望采纳,谢谢
问题七:知乎里F是什么意思非正式汉语的第三人称,至今在特定地区或特定场合仍在使用。男人用“他”,女人用“她”,畜生用“它”,梁非凡用“健保蛤用“F”。
一点微小的贡献,谢谢大家。
问题八:上知乎是什么意思知乎是一个真实的网络问答社区,社区氛围友好与理性,连接各行各业的精英。用户分享着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见解,为中文互联网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信息。
知乎网站2010年12月开放,三个月后获得了李开复的投资,一年后获得启明创投的近千万美元。知乎过去采用邀请制注册方式。
2011年3月,知乎就获得李开复的天使轮投资,之后又获得启明投资的千万美元A轮投资;
2013年3月,知乎向公众开放注册。不到一年时间,注册用户迅速由40万攀升至400万。
2014年6月,知乎完成由软银塞富领投的2200万美元的B轮融资。
2015年11月8日,C轮融资5500万美元,新投资方为腾讯和搜狗,腾讯领投。此前的投资者赛富、启明创投和创新工场也在本轮进行了跟投。
问题九:知乎他是什么意思快要演变成一个成语了,形容人古板,整天把文章挂在嘴边
三、豆瓣和知乎的区别
豆瓣和知乎的区别?
豆瓣更多的是部落格和微博为主的平台互动,而知乎和百度知道的性质很相似,属于问答互动式平台。
豆瓣和知乎的区别在哪里?豆瓣、知乎最大的差异,在于它们所激发的身份认同不同,因此吸引的人也不同。如果用一种理想身份来表示这二个网站,豆瓣和知乎对应的分别是:“文艺青年”和“思想者”;如果用一个词来表示这二个网站的核心内容,它们对应的分别是“情感”(文艺的本质是情感)和“观点”;相应的,它们所激发的动机分别是“情感交流”(难怪会变成YP圣地,YP也是情感需要一种),“知识传播”和“观点分享”。
如何评价知乎与豆瓣的区别,列出劣势?两者是两个世界
知乎和豆瓣对生活起到的作用?知乎和豆瓣在生活上对人们起到了很多的作用许多的人根据豆瓣的评分来决定要不要去看一部电影和要去看那一本书,知乎则解答了许多人对于自己不熟悉领域的诸多疑惑。
豆瓣和知乎谁的公信力更高一些?两者管的领域不太一样。豆瓣优势主要集中在影视文化方面,知乎优势主要集中在理工科技术方面。他们都有重合的部分,所以你说公信力要看优势领域。
为什么豆瓣八组和知乎对郑爽是群嘲因为演技不好,然后人还比较矫情,各种前男友的炒作,又说自己不爱待在娱乐圈,那就可以不待的啊。所以可能被群嘲的吧。
求问豆瓣音乐人和豆瓣FM有啥区别?豆瓣FM是douban.fm的应用,里面有豆瓣音乐人的歌曲也有不是豆瓣音乐人的歌曲。豆瓣音乐人是“豆瓣音乐人”的应用,“豆瓣音乐人”就像人人网的“名人公共主页”,可以用来浏览音乐人的资讯,也可以听音乐人的歌曲。
知乎和豆瓣的改版方向为什么「相反」?豆瓣之前预设显示的是友邻动态,现在新版改为豆瓣猜。知乎之前预设显示的是关注话题,现在新版改为关注的人的动态。友邻动态和关注的人的动态基本一样。豆瓣猜和关注话题本质上很相似的,豆瓣猜是根据使用者资料,加上海量使用者资料得出了“猜你喜欢”。相比于“豆瓣猜”,知乎的“关注话题”更显原生态,就是让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我的回答如下:这个问题挺有意思。问题描述里所讲的是一个结果,要从结果反推决策原因,往往可以有很多种解释。以创始人的价值观作为解释略显虚幻,不如从产品的角度来说说。一、知乎知乎天生拥有高度发达的 Follow关系,以此构建资讯网路。虽然它有人、问题、话题等多层结构,但知乎到目前为止只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围绕问题进行回答;知乎一年多以来也只有一个核心资讯管道,就是 Feed。这次首页 Feed改版,本质上就是要将人、话题的资讯机制区隔开来(问题和答案是中间纽带),之后的首页 Feed是关注的好友们的动态,而围绕话题的资讯将由新版「话题页面」来承载,简言之要在机制上对资讯的流通消费进行区隔。这么改动的原因,一是过去一年多 Feed有不能承受之重,信噪比一直上不来,详见之前的答案;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Feed Timeline如果长期作为最重要甚至唯一的资讯管道,它在资讯沉淀和结构化组织上难以有效突破,使用者注意力过于集中,最终知乎整体很难价值最大化。知乎的野心不止于此。其实一直以来,关于知乎到底是一个资讯平台,还是一个社交平台的暧昧争论从未停止。这里有必要举一个新浪微博的例子进行佐证。新浪微博在 Twitter的资讯架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使得资讯生产和分发的效率非常高。但新浪仍不满意,多次试图在 Timeline之外开辟另一种人和资讯的聚集方式,比如微群、V4改版,最近的微吧,以及即将进行的 V5改版。这些行为都说明新浪试图将使用者注意力,从最核心的 Timeline分散并转移到更加纵深的页面,以达到利益最大化。二、豆瓣豆瓣最初是以结构化组织书影音的资料+评论为雏形,后来根据使用者的真实需求,7年来衍生出了小组、小站、同城活动、线上活动、FM、阿尔法城、部落、九点、相簿、日记、友邻广播、豆瓣猜、豆瓣阅读等多种形态的产品。相比知乎只围绕「问答」开展产品,豆瓣在同时做 N个产品(线),产品结构更加丰富多样。丰富多样的产品形态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豆瓣的使用者群也十分丰富多样。「内容散在豆瓣的各个地方,也各自有各自合适的读者。如何把这些内容呈现给更多的人,又不过度打扰他们,一直是豆瓣团队试图解决的难题」。豆瓣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通过「广播」帮助使用者发现内容,它已经被证明有诸多局限性。基于使用者的喜好来进行内容推荐更加通用,作为管道的效果也比基于人获取内容更有效。所以,知乎在由单一的产品形态,往复杂的方向进化。进化的目标是资讯和人的组织更加有序,更加多样,有更多的可能性。现在所看到的「新版改为关注的人的动态」并不是全貌,只是其中一步而已。豆瓣站内已有大量 UGC内容,可消费的层次也不尽相同。构建一个更通用,有更强大容纳力,可持续发现的资讯管道最重要。结果的「相反」是由产品定位、产品目标、产品所处阶段共同决定的。
怎么配合男朋友的调戏豆瓣知乎欲拒还迎
是最高境界
太顺从了,调戏也就失去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