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端午三友,什么是端午三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三友的做法与意义
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在古代,五月俗称“恶月”、“毒月”,五日又称“恶日”、“毒日”。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这是人们最忌讳的。因此,这个节日最早一直是作为祛除病疫、躲避兵鬼、驱邪禳灾的节日流传下来的。因此,旧时过端午节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形成了插蒲草、艾叶,喝雄黄酒,拴五色丝线等驱邪避疫的特殊习俗。艾草、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剑,以艾作鞭,以蒜作锤,又称“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灭病菌、斩妖除魔、驱毒避邪。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多雨潮湿,毒虫滋生,人最容易生病。因此,古人在端午节悬挂艾草、菖蒲和蒜头的做法并非完全出于盲目崇信,确实可以避毒虫、消病毒、除恶气。雄黄,其色橙红,有解毒杀虫的功效,可治痛疮肿毒,虫蛇咬伤。俗信端午节时有“五毒”之说,所谓“五毒”,指的是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民间认为,饮了雄黄酒便可以杀“五毒”。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因此,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五色丝线,古俗名称避兵缯、朱索等。早在东汉应劭著《风俗演义》中就已经记载,把它系在臂上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疫。因此,每年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上五色丝线。在今天看来,古人的这些防病防疫措施和方法显得落后和原始,甚至还带有迷信色彩,但它却体现出了古人驱邪禳灾的美好心愿。
端午节门口悬“端午三友”,是有什么讲究吗
所谓“端午三友”是指艾草、香包、雄黄酒,具有防病避瘟的功效。
艾蒿:绿色驱蚊药
艾草也就是艾蒿,是纯绿色的驱蚊器。同时艾叶中含有的桉油精具有很强的抑制微生物生长和杀灭细菌的作用,插艾草、菖蒲来消毒,可谓事半功倍。其中,熏艾草的消毒功效更大。在古代闹瘟疫等传染病时都是靠熏艾叶来消毒的。有句俗话叫“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意思就是说艾草有祛病、消炎、抗病毒的作用,家中常年有艾草,对人体有一定的好处。
临床上研究发现,艾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用艾叶艾灸、煎水外洗都是养生保健的好方法。
五月艾的药效最佳,对于有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的女性,可以用艾叶煎水喝,还能止泻,对于夏天吃了生冷食物后引起的腹痛效果很好。
艾条可以灸治百病,很多养生达人家中都会备有艾条,将艾条点燃后置于选定的穴位熏烤,这种养生方法流传至今已三千多年了,具有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功效。对于夏天贪凉后关节疼痛、有风湿关节痛的人可以每天用艾灸熏烤关节,能祛湿散寒。
香囊:天然“空气净化器”
中医中有句话叫“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一语道破香荷包的功效和作用,同时也是预防瘟疫的方法。香囊常用中药是苍术、山萘、白芷等芳香型中药。苍术,燥湿健脾,散寒祛风,明目;山萘,行气温中,消食,止痛;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祛风止痒。端午时节带香包相当于随身带着“空气净化器”。
雄黄酒:改喝为擦
俗话说“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专家表示,雄黄内含砷、汞等有毒物质,遇热极易分解为三氧化二砷,有剧毒,因此不建议喝雄黄酒,改喝为擦。将雄黄酒擦在毒虫叮咬和长包长疖、生痱子的地方更有效。
传统佳节端午节,很多人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我国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习俗,端午不仅要吃粽子、赛龙舟,养生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历年来端午养生都少不了“端午三友”。
端午三友的习俗的溯源
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
什么是端午三友
菖蒲、艾和大蒜,旧时家家户户过端午必备,称为“端午三友”。
古人对菖蒲、艾和大蒜的除毒功效早有认识。据《本草纲目》引宗懔《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五日……是日采艾为人,悬于户上,可祛毒气”。《帝京岁时纪胜》说:“五月五日,细切蒲根,拌以雄黄,曝而浸酒……挥洒床帐间,以避毒虫”。从时令上看,端午节正是大地春浓、大气回暖的节令,容易流行疾病;各种昆虫开始活动,毒虫也开始危害人们。过去民间每逢端午节总是在门口插上菖蒲和艾,以除毒;吃了难以消化的粽子后,吃蒜头以助消化,可见把菖蒲、艾和大蒜称为“端午三友”是有根据的。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