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闪击战实施的详细过程

具体很难说清

我们古德里安吧有个专门的精品资料区

闪击战 什么叫闪击战

你慢慢来看吧

先给你贴出一部分

The elements and weapons of Blitzkrieg

闪电战要素

作者:Notung封 2008-12-30 20:11回复此发言删除

闪击战 什么叫闪击战

--------------------------------------------------------------------------------

4 Blitzkrieg——闪电战

◆集中使用装甲部队——高度集中的强大火力,快速机动能力,还有迅速推进时的强大生存能力都使装甲部队远超过以前历史上任何一场战争中出现过的任何部队。它使得骑兵显得完全过时,使步兵在开阔地上显得万分无助,除非他们大量装备有效的反坦克炮。但是反坦克炮正是作为对闪电战的回应才发展起来的,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尾才逐渐成熟。德国的坦克部队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他们被认为是精英部队而被配以最优秀的士兵和指挥官。德国的坦克是第一款能真正有效投入战斗的坦克。除了坦克,机械化步兵能够与坦克一起推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保护以远离来自敌人步兵和反坦克武器的威胁。当步兵的战斗车辆不能得到满足时,步兵经常会搭乘在坦克上前进。

◆大规模精准的空中支援——空中轰炸的高效准确和毁灭性把炮兵远远甩在了后面。同时炮兵也无法跟上坦克的推进速度。所以除了普通的炮兵外,德国军队还装备了大量的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它能够迅速有效的消灭坦克推进道路上的障碍(如炮兵,防御工事,步兵集团,桥梁和护卫车队等)。

伞兵是另一种形式的空中支援,他能够快速占领指定目标而不是破坏。在闪电战中他们的常见任务是抢占重要桥梁,以防止敌人破坏他们,并使坦克能够不受拖延的快速抵达并通过桥梁。

◆无线电——当法国在1940年时甚至还没有装备无线电时,德国就已经在每辆坦克,每架飞机,甚至每个作战单位上都配备了无线电。这使得德国的指挥官们能够高效率地掌控他们的部队,并使得他们的空中力量更具效率和破坏性。无线电使得德国的闪电战指挥官们能够与他们的部队一起快速推进,并亲眼观察战场,充分掌握战场形势的瞬息万变从而更好地运用他们的部队,而不是站在地图前坐失良机。无线电也让德国的高级指挥官能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有效地掌控庞大的机动部队,使大规模的协同作战和高效率的统一指挥成为可能。

作者:Notung封 2008-12-30 20:11回复此发言删除

--------------------------------------------------------------------------------

5 Blitzkrieg——闪电战

◆灵活性——德国装甲指挥官不用去死搬命令按照特定的路线行军。他们高度的机动能力和反应快速的空中支援赋予他们足够的战术自由,这使得他们能够犹如洪水泻地般选择抵抗力量最薄弱的路线推进,或者通过他们强大的坦克炮火力和空中支援来打开一条通道。这同样能够使他们遭受尽量少的伤亡,从而保持他们高效迅猛的穿插并向更深处推进。

◆主动权和突然性——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快速推进部队的惊人的速度和力量和对敌领土的狂轰滥炸能够轻易地使敌人陷于休克状态。持续的突然袭击会带来更大的毁灭性破坏,正如德国人在战争中做的那样。他们快速包围大规模的敌军,切断他们的补给线,使敌军瓦解和失去斗志。

◆简单明了——闪电战没有任何复杂晦涩的东西。它是一个简单的战术,现代武器的革M——坦克,飞机,无线电,使得它的实行成为可能。正是由于其他武器和战术的融入,使它有了质的飞跃。也正是因为有了拥有骑士精神的指挥官像古德里安和隆美尔,有了经过严格训练拥有战斗经验的士兵,有了出色的武器如四号坦克和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德国才能够通过闪电战取得惊人的胜利。

在以后的战争中德国终于遇到了棋逢对手的装甲指挥官,例如巴顿和朱可夫。他们的坦克也在可能是二战中最好的坦克的苏联T-34面前相形见绌。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也遇到了超级战术支援机,像二战中装甲防护最佳的伊尔-2对地攻击机,还有再往后的美英新型的多用途战斗轰炸机。

◆空中优势——这个因素处于从属地位,但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敌人拥有空中优势,那闪电战就不可能实行了。就如隆美尔和其他德国指挥官在战争后期所面对的局面。

作者:Notung封 2008-12-30 20:11回复此发言删除

--------------------------------------------------------------------------------

6 Blitzkrieg——闪电战

◆后勤——这是另一个关键的从属因素。德国正是由于忽视了这个因素,而最终使部队陷入瘫痪。德国人善于在相对较小的范围,较短的时间和良好的天气条件下发动闪电战,如入侵波兰,法国,南斯拉夫和希腊。但是当1941年他们进攻苏联时,苏联巨大的纵深,糟糕的道路情况和恶劣的天气使他们在后勤上的缺陷显露无遗。由于缺乏足够的卡车,德国人还在大量使用骡马作为运输工具,这使得他们的步兵和补给跟不上坦克的推进速度。运输机本来也能对部队的后勤保障起到帮助,但是在对克里特岛的空降作战中德国损失了很多运输机,后来为避免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整支部队投降而进行的自负且无益的空投援助的行动中更多的运输机白白损失。

除了传统的对行进中的部队的食物,水和弹药的补给,坦克还需要大量的燃料和零部件。这个问题随着战争的进展不断加深,并使德国的装甲部队陷入瘫痪。德国后期的坦克,虎式和虎王重型坦克在技术上非常复杂,比早期的坦克需要更多的燃料。很多重型坦克的损失都是由于机械故障和燃料不足,而非敌人的炮火。所以闪电战需要的不只是坦克,还需要它们有极高的可靠性,足够长的行程,并且伴随有各种辅助卡车。德国忽视了战争华丽舞台背后所需要的幕后支持,因此遭受了惨重的惩罚。在战争后期苏联军队改进了他们的后勤补给系统使他们的坦克能够不停顿地连续推进数百英里,有时甚至能够在行进中加油,这当然要归功于他们车辆的技术上可靠和简洁。

Blitzkrieg in world World War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闪电战

闪电战是现代战争在坦克,飞机和无线电时代的基础,因为它能够使这些武器在速度和火力上的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它是打败比自己落后或缺少准备的军队的最佳手段,它也可以打败和自己具有相同装备但是缺少战术的军队。

•1939年,闪电战击败了只装备有过时的骑兵和空军的波兰军队

作者:Notung封 2008-12-30 20:11回复此发言删除

--------------------------------------------------------------------------------

7 Blitzkrieg——闪电战

•1940年,击败法国军队。法国军队虽然装备有必要的武器(坦克,飞机,无线电),但是数量远远不足,部队也缺乏斗志,并且由于忽视了战争中机动性的重要而不会正确的使用这些装备。

•1941年击败南斯拉夫和希腊军队。他们虽然有战斗精神但是缺乏机动作战需要的武器。

•在1941年,闪电战同样击溃了庞大的苏联军队直至莫斯科的门口,但是由于对后勤的忽视,最终被苏联无穷无尽的国土和恶劣的天气所击败。苏联军队在遭到德国攻击时有大量的坦克和飞机,但是大部分坦克已经过时。战前大量的高级军官死于斯大林残忍的GC党制度,并使幸存下来的将领都思维僵化。这种僵化也体现在苏联空军完全忽视了空中优势在战术上重要性,从而导致它几乎被全部摧毁在机场和空中。在经历了数以百万计的伤亡和长时间的游说后朱可夫终于说服斯大林允许合理的战术灵活性,以便使他和一支新生的,年轻的和经过严酷战争考验的而幸存下来的指挥官队伍能够正确地开展战斗,从那时开始他们也装备了杰出的新式武器,如T-34坦克。

•在北非,1940年就曾在闪电入侵法国中表现出色的隆美尔在沙漠战役中使用了同样的策略,但是燃油和补给的缺乏,敌人强大的空中优势和过少的坦克使他最终不得不面对失败。

•1944年在法国,巴顿向人们展示了美国式的闪电战,他所拥有的空中援助和机动后勤的级别是古德里安做梦都想像不到的。

•在1944年末,德国尝试在几乎和1940年他们发动战争时相同的地方发动了最后一次闪电战,但这不过是他们过去闪电战的一个影子而已。他们没有足够的坦克,他们那令人畏惧的虎王坦克缺乏必要的燃油,他们几乎没有空中支援,他们只有完全指望通过坏天气来避免盟军战斗轰炸机的大屠杀。他们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并不显著,当天空最终放晴时他们很快被盟军的战斗轰炸机打得粉碎。

原文出处:

作者:Notung封 2008-12-30 20:11回复此发言删除

--------------------------------------------------------------------------------

8回复:Blitzkrieg——闪电战

我还以为游戏呢

作者:馒仔の郁闷封 2008-12-30 20:46回复此发言删除

--------------------------------------------------------------------------------

9回复:Blitzkrieg——闪电战

关于闪击战的可行性研究

闪击战理论是在一战后为解决如何有效的实施进攻的问题进行的探索。一战的实践证明,以前那种主张大兵团正面作战,寻求与敌主力正面决战的作战样式很容易陷入战壕之间的对峙,而战壕战在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情况下却不能取得较好的战果。那么下一场战争就必须需要一种崭新而有效的作战理论来指导作战。

一战后,军队和武装的发展非常迅速,军队已有新的技术装备,同时军队中已建立了新的兵种,这些军事上的进步使进攻的威力大大增强。德国军事家在德国1870年统一战争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普鲁士统一战争的经验,再加上一战末期渗透战的探索(比如著名的“米夏埃尔”攻势),提出了“闪击战”理论,德军闪电战的战术原则是:突然进攻,猛烈突击,广泛机动,大规模集中使用坦克和飞机,保持进攻的高速度。一般规律是:火力越集中,兵力越分散。在闪击战中强调集中使用装甲部队,在敌军薄弱处构成突破,而后进行纵深突击或者迂回穿插。

由此可以看出,闪击战理论强调机动作战,并注重在主要作战方向上集中优势兵力,在预定的作战方向上构成快速突破,之后迅速发展为胜利。在运用上强调大量使用当时的新兴兵种:坦克兵,航空兵,空降兵,以及无线电通讯手段。也就是说这种理论都是结合当时军事科技对“机动战”的外延进行发展的产物。

闪击战理论逐渐成为德军的作战指导思想,不仅贯彻到作战指挥和指挥官培训中,也影响了军队的编制,训练和武器装备的研制当中。在部队编制方面,德军建立了装甲师的编制将坦克集中起来,并建立了庞大的歼击航空兵和强击航空兵部队,还着手组建了相当规模的空降兵部队以适应闪击战的需要。在部队训练中,德军强调精兵政策和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在武器方面,德军研制装备了大量火力猛烈的MP-38冲锋枪,具有高射速特点的MG-34通用机枪,坦克的研制思路是强调机动能力和乘员的合理配置,并发展了一系列性能较好的歼击机(例如ME-109)和俯冲轰炸机(例如“斯图卡”)。并开始对支援负责扩大战果的步兵的突击炮进行探索性研制、装备、使用。

闪击战理论在二战初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波兰,法国,荷兰,比利时等等,这些战例都证明了闪击战的强大威力.但是,真正检验闪击战理论的是苏德战场.在东线战争的初期,德军依靠起强大的装甲集群优势,在航空兵的配合下快速突破苏军防线,并在极短时间内突破苏军防御纵身达几百公里.前线苏联人还没反映过来就已经被德国人打跨了,但是苏联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辽阔的国家,他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超长防御纵深,就象一道道的缓冲层,当德国人的装甲部队前进了几百公里后,这个巨大的距离就会暴露出闪击战的致命弱点.

闪电战的战术原则是:突然进攻,猛烈突击,广泛机动,大规模集中使用坦克和飞机,保持进攻的高速度。但是幅员辽阔的苏联国土极大的分散了德军兵力,造成了严重的补给困难,应该说这是德国人始料未及的.加之冬天的到来,使德军的每1次进攻都成了噩梦.燃料短缺,缺少足够的兵员,装备,御寒大衣.这本不该是闪电战遇到的问题,可是大量的战略据点,城市,交通线严重的削弱了德军进攻的兵力而且造成了兵力的分散.

因此,闪击战理论有他的局限性.闪击战应该首先达到战役的突然性,欺骗性,连续性.也就是说在敌方意想不到的地方突然发起进攻,并打开突破口,之后部队从突破口发起连续不间断的大规模的进攻.这要求多兵种协同(注意这点)作战必须达到步调完全一直.其次,闪击战成功与否的就是后勤问题,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因为闪电战是建立在快速突破基础上的,要想让闪击战的战术战略效果发挥出来,就必须建立一个完备的后勤补给系统.从而有力的支持前方的高速突破作战.还有就是要目标明确,不可多次更改作战指令。

具体的分析:

苏德战场上,德军坦克机械化部队完全脱离的步兵的掩护,并且把补给线拉的太长.步兵和炮兵与装甲兵完全脱节.德国步兵的速度完全影响了闪击战的顺利进行,而XTE的决定更是影响了战斗的进程,他在中途突然下令分调部分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主力进攻南方的基辅,以占领苏联的粮仓——乌克兰。基辅战役从盛夏打到秋初,苏军在基辅防御战中严重失利,不仅损失了前沿兵力,而且用于这个方向上的预备队也消耗殆尽,部署在基辅地域上的两个方面军中,有6个集团军被合围,西南方面军主官全部阵亡,尚有几个集团军的司令被俘,据德军方面宣布,德军围歼苏军66万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9月,北方集团军群已经占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全部,进抵列宁格勒近郊,并联合芬兰军队完全封锁了列宁格勒,开始了持续达900天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德军虽然在南方和北方取得重大胜利,但在北路列宁格勒却没有完全得手,而中路却错过了进攻莫斯科的最好时机,也错过了一举击溃苏联的最佳机会。

总结,闪击战除了一般原则外还要注重前锋部队和后方补给的有效衔接,步兵大规模参与突击作战是不完全可行的.战役开始时首先空军和炮兵要对敌方进行毁灭性炮火覆盖,之后在主要作战方向上集中优势兵力,在预定的作战方向上构成快速突破,并以伞降的方式进行蛙跳战术,从而使坦克有步兵掩护,就是类似于盟军的市场花园行动(1次失败的空降作战).并大量使用空投补给弥补地面运输的种种不足.

古德里安吧精品区之战略战术区地址

二、闪击战的理论背景

闪击战——由古德里安创建的战争模式(英译Blitzkrieg或lightning war),也叫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率先使用的一种由装甲兵主导的,和战术空军进行密切协同的战术战役模式。是以对敌方重要的战役战术目标、指挥中枢、交通枢纽等进行空袭迅速取得制空权、瘫痪地方指挥体系,同时以坦克部队、炮兵、装甲及摩托化步兵等多兵种组成密集的装甲突击群,在战术空军的协同下迅速突破敌防线,并向敌纵深目标进行快速的穿插机动,对敌进行分割包围,从而对敌进行歼灭作战的模式。

闪击战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军事战略的基础。这理论要求在敌未能有效组织防御和战争动员的情况下,在几个星期或者几月的短时间内夺取战争的胜利。

闪击战理论是纳粹德国在充分认识到“坦克”这种划时代的武器的日益成熟对战争形态和军事思想的改变,也是对自身战争潜力的客观考量。德国力求以闪电式的突袭迅速的瓦解敌国反击能力,避免持久的拉锯战。

闪电战理论最重要的原则是:战役发起前做到隐蔽、迅速地展开作战部队,保障战略的突然性。战役发起后迅速用优势空军瘫痪敌方,同时集中使用装甲部队突破敌防线,迅速向纵深穿插包围,对敌兵团进行合围歼灭。

三、什么叫闪击战

纵深理论与闪击战理论都是在一战后为解决如何有效的实施进攻的问题进行的探索。一战的实践证明,以前那种主张大兵团正面作战,寻求与敌主力正面决战的作战样式很容易陷入战壕之间的对峙,而战壕战在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情况下却不能取得较好的战果。那么下一场战争就必须需要一种崭新而有效的作战理论来指导作战。

一战后,军队和武装的发展非常迅速,军队已有新的技术装备,同时军队中已建立了新的兵种,这些军事上的进步使进攻的威力大大增强。

于是,苏联军事家们提出大纵深理论,它的基本原则是:在进攻集群中应建立突击群、牵制群、预备队以及火力群。突击群用于主要突击方向上实施进攻:牵制群用于辅助突击方向上作战,其任务是转移敌人的注意力,保障突击群的顺利进攻;预备队用以完成战斗进程中突然出现的任务;火力群的主要任务就是保障突击群的快速突破。结合当时的实际来说就是以杀伤兵器同时压制敌整个防御纵深,然后负责扩张战果的梯队,例如坦克兵,摩托化步兵迅速将战术胜利发展为战役胜利。

而德国军事家在德国1870年统一战争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普鲁士统一战争的经验,再加上一战末期渗透战的探索(比如著名的“米夏埃尔”攻势),提出了“闪击战”理论,德军闪电战的战术原则是:突然进攻,猛烈突击,广泛机动,大规模集中使用坦克和飞机,保持进攻的高速度。一般规律是:火力越集中,兵力越分散。在闪击战中强调集中使用装甲部队,在敌军薄弱处构成突破,而后进行纵深突击或者迂回穿插。

由此可以看出,大纵深与闪击战理论都强调机动作战,并注重在主要作战方向上集中优势兵力,在预定的作战方向上构成快速突破,之后迅速发展为胜利。在运用上强调大量使用当时的新兴兵种:坦克兵,航空兵,空降兵,以及无线电通讯手段。也就是说这两种理论都是结合当时军事科技对“机动战”的外延进行发展的产物。

这两种理论都在20世纪30年代用实践进行检验。苏军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演习,验证了大纵深理论的基本原则。1938年的哈桑湖战役、1939年的哈勒欣河战役以及苏芬战争为大纵深战役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战争实践。而德军在军事演习,和一系列的侵略行动中对闪击战进行检验。

苏军进行的1938年的哈桑湖战役、1939年的哈勒欣河战役以及苏芬战争证明了大纵深理论的基本正确性,同时,战争也证明了大纵深理论所存在的缺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实践证明,分别建立突击队和牵制队是不适宜的,这样划分会造成牵制队的军队消极等待突击集团获得战果。炮兵密度必须提高到每公里正面40-60门火炮,在突破地段要更加坚决的密集使用炮兵的火力.此外,还必须进行周密的炮兵侦察。将坦克分为支援步兵的坦克群和远战坦克群的作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会妨碍对防御之敌同时实施猛烈的突击。在突击敌人坚固的防御时,航空兵的行动应在时间上尽最大可能同时进攻的军队*近,以便后者能利用航空兵突击的成果迅速击溃敌人。而德军在一系列的演习和侵略行动中发现其闪击战理论过分夸大了装甲部队的作用,有将其万能化的倾向,另外。西班牙内战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闪击战中的空中近距火力支援的理论,其他兵种配合装甲部队作战的观念得到加强。并注重在战役初期就投入大量兵力兵器快速击败敌军,并在战役全过程中在敌人中制造恐慌情绪。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的岁月里,闪击战理论逐渐成为德军的作战指导思想,不仅贯彻到作战指挥和指挥官培训中,也影响了军队的编制,训练和武器装备的研制当中。在部队编制方面,德军建立了装甲师的编制将坦克集中起来,并建立了庞大的歼击航空兵和强击航空兵部队,还着手组建了相当规模的空降兵部队以适应闪击战的需要。在部队训练中,德军强调精兵政策和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在武器方面,德军研制装备了大量火力猛烈的MP-38冲锋枪,具有高射速特点的MG-34通用机枪,坦克的研制思路是强调机动能力和乘员的合理配置,并发展了一系列性能较好的歼击机(例如ME-109)和俯冲轰炸机(例如“斯图卡”)。并开始对支援负责扩大战果的步兵的突击炮进行探索性研制、装备、使用。对于,波兰,法国,比利时等等纵深浅,抵抗意志薄弱的国家,德军通过几个战役的重大胜利就能迫使其屈服。尤其在侵略法国的行动中,闪击战的作战原则被深刻验证,奉行机动作战原则的德军彻底摧毁了迷信战壕战的法军,此战之后,德军装甲部队的数量得到大大增长,德国空军迎来了他们的鼎盛时期。这是德军能够在以后的战争中更好地实施闪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