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nside》结局及含义个人观点解析
《Inside》很多玩家都已经通关,且对游戏有不同的看法,这里带来了“lkymonkey”分享的《Inside》结局及含义个人观点解析,一起看下吧。
inside全游戏通关,两个小时多一点。
先来说说这个游戏的结局:小男孩操纵肉球逃离,撞开木板后滚下山坡,最终在海边停下,被一道45度的光笼罩。很多人玩到这里不能操纵的时候就一脸蒙蔽了“这样就完了”。过程十分精彩,结局却有点令人不解。(这个结局到底是在表达就算附上性命也要自由呢,还是说在拼尽全力也没能到达大海呢到达大海)
在看完所有的关卡已经隐藏结局之后呢,我觉得这个结局是最能接上剧情,也是最能表达游戏名(inside)的结局了。
有些人把游戏剧情扯上政治,我觉得这应该不是制作者的本意,也是不明智的,牵扯上政治问题或多或少会被人漫骂批评。在肉球逃离
的过程中,会经过一个场景:一个圆柱形实验室,里面有假山和45度的灯光
这东西十分显眼,也不是隐藏起来的细节(我觉得此时的制作组非常良心,没有隐晦地说出结局的情况,而是直接就给你摆在这),还看不懂的继续往下看。
在这之后越往下~逃离的时候,那些会帮助我们开门、拉弹射装置、示意我们方向,这个时候我们会意识到,这些人在帮我们逃离。。。
直到我们走到了这样一个地方。
对于玩家,对于肉球,都可以明显得看出:这是一个诱饵,而玩家无法通过其他方式继续游戏,肉球也没法打破第四道墙,我们只能选择被戏耍。(类似被小水鬼拖进水里的那一幕,必死剧情)之后那些人便会围上来:他下去了。
他们知道我们会来这里,
他们知道我们会、并且一定会上钩,所以他们毫不畏惧得在后面看着。
因为这是剧情,并且,我们在剧情里《inside》
随着最后简单的,直线的剧情我们冲破木门,并且滚下了山坡。失望地发现,游戏结束了。真的结束了。
细心的小盆友会发现,这个场景似曾相识。
没错,这就是我们之前说的,实验室里的模型~~~
最后这一幕。看似我们逃离,但联系一下上文,很直接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我们在更深的一层实验室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实验。
再回想一下,小男孩一开始怎么会孤身一人出现在森林里呢。在这个世界我们完全看不到其他的人有穿着红颜色的衣服。。。我们如果想做一个实验,那么我们挑选了一个实验对象,为了让他看起来明显一点,我们给他穿了件红颜色的衣服以便把他区分开来。
所以我们一开始把红衣小男孩放置在森林的尽头,就是实验的开始,而森林,只不过是个更大的实验室。
之后我们再来谈谈隐藏结局,在找到所有发光球体之后,我们就能进入一条通道,找到一个巨大的~发光球体
远处的灯光代表着我们找到的13个发光球体,在拔掉巨大的发光球体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背景的灯跟随巨大球体,渐渐暗了下,但第二个光点还亮着,说明那里还有没解决的事情吗?
所以说,我们在游戏结束之后还要回到第二个关卡看看究竟。
不过,在此之前,先跟着我回到第五个发光球体的地方(第十六个存档点)
这里除了发光球体之外,就是这个录音机了,会发出有规律的音符,注意听,这里的解开第二个发光球体密码的关键(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有些东西自己解出来会更有意思)我会告诉你我忘了!
最后来到了终于!来到了隐藏结局了!在第二个发光球体的地方(玉米地),往右走,会看到之前不能暗着的操纵杆亮了!灯也亮了:
之后就是按照第五个发光球体的录音机得到的提示,打开门,一直往右走。。。。。。
来到了一个密室,背景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操纵器~而在这里,操纵器下面连着的,不是人,而是很多的线。
背景还有很多的屏幕(电脑屏幕???)
地图里唯一可操控的东西就只有最右边的类似电源的东西了,这就告诉了我们,你的任务就是去把线拔了。
(拔完之后太黑了,截图也看不到,不截了)————这里假装有图————
拔完之后背景里的操纵器、屏幕全都暗了下来,而小男孩也跪坐了下来(失去了控制)
许多玩家,从一开始就在猜测,小男孩是不是一个傀儡,如果是那么幕后黑手究竟是谁(根据游戏我们可以知道,那个类似心灵操纵的东西是可以无限地嵌套下去的,有人操纵小男孩,小男孩操纵傀儡,傀儡再操纵另一个傀儡)。
在隐藏结局里,最直接的能被玩家理解的解释是:
小男孩当然是一个傀儡!
那是谁在操纵小男孩呢?
(当然就是电视机前的你们啦)呸,电脑随着你操纵的小男孩,把电源线拔了之后,你的操纵也就终止了
在随着隐藏结局的结束,出现在我们面前的 inside更能让我们明白这个游戏名的含义。
this just a game, you just inside.
小男孩在实验里面,而你,在游戏里面。
其实这个游戏名还有更深的含义。
小男孩被放置在森林的边境以便于完成实验。
游戏的到点存档,预示着你可以一遍又一遍地死去再重生,既是小男孩死了之后会被一遍又一遍得克隆直到完成整个实验。因为设计者知道,总有一天小男孩会完成整个实验。
而你,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遍又一遍地重生直到游戏通关。因为设计者知道,总有一天你会通关的。
所以小男孩在游戏里设计者的实验里面《inside》
而玩家!在游戏设计者的实验里面《inside》
你只要开始玩这款游戏,你就进入了这个实验并且无法打破第四道墙、在你通关之前。
二、《Inside》超详细剧情解析及结局解释
很多玩家都表示Inside剧情看不懂,确实游戏的剧情细节等都比较晦涩,下面为大家带来贴吧大神“纯爱超人”分享的超详细Inside剧情解析及结局解释,一起来看看吧。
视频通关以后,发现很多人不喜欢这个结局也搞不清这个结局是什么意思。我网上找了下发现就算国外媒体现在也没有一篇像样的解析,有的只是就一些细节的推理。当然我也不是说我的看法就是对的,只是至少在自己看来游戏想表达的东西很明显。中学的时候也觉得阅读理解都是瞎扯淡,都是过度解读。但是长大了阅历多了发现很多抽象晦涩的作品至少在主题上是有单一的理解的。前些日子又回顾了一遍大卫林奇的《橡皮头》,发现这个小时候认为的瞎扯淡恐怖片,其实主题就是讲的年轻人对安定下来和担负责任的焦虑,发现原来认为的晦涩都是很明显的比喻。
首先讲讲对这个游戏有着重大影响的两部电影,分别是《1984》和《the blob》
1984
1984不必多说,游戏的背景设定就是类似1984的恐怖集权社会,到处是监控,人们都是被洗脑控制的行尸走肉。1984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对西方社会影响巨大,无人不知,因为这部作品符合冷战时期的反**主义的宣传口径。小说拍过好几版的电影,而且1984年苹果的mac电脑重金在超级碗插播广告,广告也是借用了1984的设定,可以说成了那个时代的流行符号之一。有兴趣的可以搜搜看。
the blob
然后是the blob
这是一部关于吃人史莱姆的B级恐怖片,游戏制作人接受采访的时候承认游戏最后的大肉球灵感来源就是the blob。其实关于the blob没什么好说的,1958年第一部,1972年续集 Beware! The Blob,然后1988年又翻拍了第一部,可以说是一部伴随整个冷战进程的电影。电影里这个吃人大肉球还真的就是为了制造对**主义的恐慌而设计出来的,大肉球像思想一样扩展并同化碰到的所有人,人被吃掉以后会失去个性和其融为一体。而且这个大肉球不怕火不怕子弹,最后是被冰冻住打败的,正式暗指“冷”战。
游戏的主题
总算是是开始说游戏了。首先要说的是游戏的主题,这个我觉得大家能达成共识,就算是对细节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是游戏的主题是非常明显的。有这么三个主题
1何为自由意志
2阶级分化
3革命
我并不是在瞎扯淡,请听我细细说来
自由意志
主角红衣小男孩很明显一开始是自由意志的象征。在这个压抑危险的世界里,他是那么的勇敢和与众不同。小男孩开始只是被求生的本能驱使着一直往右走,但是不久我们就发现他走向的并不是安全而是危险的正中心,到底是为了拯救还是因为好奇心还是有什么更高尚或是邪恶的目的,这个我认为是可以随意解读的。至少一直往右走是和政治右派没有关系的。但至少他有一个自己的目的,并全力付诸行动。他是存在于这个游戏世界的体制之外的。
然后我们就慢慢了解到了游戏世界观里明显存在的两个阶级。一个就是一开始追杀小男孩充当警卫,后来又有监工,科学家等的统治精英阶级。另一个就是僵尸一样的被洗脑被统治阶级。游戏里就这样非常二元化的描绘了阶级对立。小男孩不属于这两个阶级,所以统治阶级要除掉他这个异类,这个自由主义危险分子。同时小男孩还能利用统治阶级的设备来影响操控发动人民群众来帮助自己,到了后期甚至不用设备单靠个人魅力就能发动群众,一呼百应,非常过瘾。
小男孩就这样一路向右,见到了受尽剥削的养猪农民伯伯,工厂里悲惨的廉价劳工,被当成武器效果试验品的牺牲者,最后见到人类被活活当成了科学家的试验对象,一步步来到了这个腐朽世界最黑暗的核心。
阶级分化
关于阶级分化这个主题,游戏里有非常多的细节和关卡设计我觉得非常出彩,单独说一说。
所谓阶级,这个完全是人为的分化出来的。作为人类,每个独立的灵魂都是平等的,但是当我们加上人为创造出的概念,比如阶级,种族,地位,等等等以后,每个人突然就不平等了。关于种族我多说一句,很多人说种族人天生下来就不一样,但是科学的观点是大家都是人类,黑人也不是人类亚种,还是人类,研究基因也无法发现各个所谓人种有明显的基因标识,种族和所谓南方人北方人一样,只是一个方便大家描述一群人的名词,鼓吹黑人平均智商低的也完全没有考虑研究对象是不是接受的同样的基础教育等其他外在条件。总之和种族主义一样,分化阶级的方法就是把低等阶级非人化。潜移默化的一点点影响大众的价值观,把一部分人变得劣等。
游戏里有非常明显的关卡设计就是为了表达这一观点。一开始我们发现那些排着队的人群,我们会觉得那是普通人,甚至联想到大屠杀中排队进毒气室的犹太人,我们会同情这些受害者。一开始游戏中还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解密,就是炮射小鸡,玩家把小鸡当成炮弹射下木箱来揭开谜题。然后紧接着就是控制傀儡人解开谜题,马上潜意识里我们就把这些傀儡人和小鸡同等了,只不过是用来解开谜题的道具。就这样一直到游戏后期,这些傀儡人甚至只被当成配重,当成一个数字
到这里,我们早就不会把他们当成受害者,我们会觉得也许这些傀儡人根本就不说话人,也许是人造的也许是怪物是僵尸,总之在玩家眼中,他们开始不是人了。
就是这样,阶级的分化产生了。并不是说统治阶级就是坏人,而是社会的价值观一步步的这样分化了。游戏中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就是一个父亲带着儿子看一个叉车运走一笼子的傀儡人。
这个孩子并不是坏人,但是当他看到本该觉得奇怪的人被当成动物的景象,身边的父亲也没有说什么的时候,他会觉得这就应该是社会的常态,他畸形的世界观就这样一点点形成了。
当然游戏里描述的非常极端的场面,但是并不是说作者想表达的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就不存在。比如女性没有地位的山村会觉得从人贩子手里买老婆很正常。现代资本主义的成功学也算是一种阶级分化的自我安慰自圆其说。穷人就是没有努力,没有好好学习,没有被励志,就该被鄙视,成功人士不管是靠运气靠家庭靠关系成功的都能长篇大论的介绍成功经验被当成偶像。
三、《Inside》这个游戏讲的到底是个什么故事
《Inside》是丹麦独立游戏开发团队Playdead Studios制作并发行的一款冒险解密游戏。在游戏中,玩家操作一个小男孩,一边躲避各种敌人,一遍进行解谜。游戏为横版过关形式,整体属于末世启示录风格,十分阴暗诡异。
这是一个拥有某些秘密的神秘场所,而主角小男孩似乎是想逃离这个地方。躲藏与逃避贯穿了整个游戏流程,流程中男孩会遇到一些逮捕逃脱者的机器和猎狗,但他和这些敌人之间的战斗没有一场硬碰硬,而是利用机关和地形来躲避追击或不被他们发现。
玩家所扮演的主角,是一个无名无姓的红衣小男孩。玩家能听到他在奔跑之后的喘息声,也能看到他在跳跃着陆以后的踉跄。玩家在游戏中根本看不到任何提示。
《Inside》就是利用场景里所有可以互动的东西进行解谜而已,而且《Inside》的大多数谜题都设计得非常巧妙。除了菜单界面之外,玩家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个单词或者是汉字。
所有的剧情,全部都是通过画面来展现的。游戏的剧情和它的画面风格一样,实在是太过朦胧了。在玩过全篇之后,玩家也很难弄清楚它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Inside》是一款不可多得的解密类独立游戏,无论是谜题的设计还是黑暗压抑的风格,都让人印象无比深刻。
《Inside》画面是走的黑暗味道,其画面立体感强。在通关了《Inside》之后,伴随着玩家的是一阵阵袭来的空虚和漫无目的的纷杂的思绪,仿佛刚刚通关的并不是一款游戏,而是一部色调灰暗的短篇小说。
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给予观众的是无尽的想象和四处蔓延开来的绝望。游戏的整体色调依然十分灰暗,颜色的饱和度低,而且色彩灰度高,灰色调依然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
该作的绝大部分场景都建立在3D的立体场景上,尽管人物的移动依然是横版设计,但场景给人的感觉却并不会像横版游戏一样,而会随着小男孩的移动微微晃动视角与镜头,场景的前中远景也存在频繁交流,给了游戏更大的活力。
该游戏华丽而简单,但令人回味的艺术风格定义了沉默的颜色和无特征的人物。模糊的背景消失了;内部的环境非常详细,充满了运动和秘密。
内部的声音和音乐的使用偶尔是惊人的,每一种环境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这是一个美丽,令人难忘,难忘的游戏,一个值得跟进的边缘。它的谜题虽然很少困难,但却是对这个故事的补充。
然而,这款游戏真正的成就在于它完成叙事的方式:详细的环境传达了玩家所经历的奇异世界;内省时刻充满了极简主义的声音设计,只是音乐中最微弱的触感;玩家必须做些什么来完成玩家的旅程,迫使玩家去面对人性、自由和存在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