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音频毒品,以及听的Mp3毒品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听的Mp3毒品***音频毒品***知多少
1.音频毒品,英文名称I-Doser,也可以称做“听的Mp3毒品”。可以使人进入幻觉状态。目前此种“毒品”,主要在韩国互联网上迅速扩散。近日在我国某些网站论坛上也已经出现了这种“音频毒品”的下载链接,并被迅速传播。
2.免费提供听的“MP3毒品”的网站自2009年2月14日开设以来,在短短6天时间里登载了150多条使用后记,每条的浏览次数高达100至1000多次。但是,网站根本没有介绍是谁、如何开发以及是否经过医学验证等问题。
3.心理学上一个常用的提法叫心理暗示,就是指在无抵抗条件下,向被暗示者提供信息,以使他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按特定的方式活动,暗示可以极大地诱发人的潜能。这种音频文件网站首先做的事就是以“毒品”作为心理暗示,使接触者感应到这一信息,在心中默认这一信息,难免会有人产生潜意识。其次,我们没有严格分析过这些“音频毒品”,是不是也有部分音频的波段频率会与脑电波产生共振而激发一些情绪、幻想等。现代心理学在分析人体大脑结构时的确发现人类情绪、心理会受到大脑皮层放电的影响。要准确定义“音频毒品”对听者究竟有益还是有害还需要做一些统计学样本,科学的进行分析。
4.从临床看,长时间不当使用波声,可能会对大脑功能有损害。
音乐毒品有什么危害
音乐毒品通过控制情绪的α波、使人处于清醒和梦幻之间的θ波以及令人紧张和兴奋的β波等各种频率,可以使人进入幻觉状态。
这种“听的毒品”从2008年开始在意大利等海外网站上流行起来。据说是该药出处的海外I英文网站宣传称:“一家值得相信的公司开发了这个药,多数经过了专家的临床试验,是值得信赖的产品。”药价为每个文件3至56美元。
扩展资料:
原理
在音频附带的“说明”中,音频发布者介绍道,音频毒品通过控制情绪的α波、使人处于清醒和梦幻之间的θ波以及令人紧张和兴奋的β波等各种频率,以使人进入幻觉状态。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老师邓红对此解释,当听者在安静、私密的空间中闭眼专注某一事情时,人的脑波和清醒时本就不同,当声音经由耳朵传递到听觉中枢时,也会激发起人们不同的情绪体验。
至于有的人听到的是噪音,有的人听到的是乐音,可能因为听者生活背景、经历不同,声音所能激发的体验也不同。
该“毒品”的原理是,刺激脑电波中使内心平静的α波长(7~13Hz)以及有紧张、兴奋效果的β波长(14~30Hz)等,从而引发心理变化。该网站主张说,这和能刺激脑电波、提高注意力,一度备受欢迎的可提高成绩的机器原理相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音频毒品
数码毒品的知觉
数码毒品”又叫音频毒品,英文名为“I-Doser”,翻译过来是“听的药”的意思,其实就是一段段不同的音乐。最早是2008年从意大利等国的网站上流行起来的,后来流行到了韩国,接着又来到中国。这种“药”根据不同的需要分很多种,大约有70多个文件,每一个音乐文件代表不同的“药效”,比如名字为Excite(兴奋)的就是让你听了兴奋;Al-cohol(酒精)就是听了有喝酒的感觉;Cocaine(可卡因)听了会有吸毒的快感;还有听了让你产生快感的,如QuickHappy等等。专家称这些音乐实际上利用了1839年一位德国心理学家发现的“双耳节拍”效应。当两只耳朵同时分别接收到频率稍有不同的相同音乐时,收听者会感觉声音是直接从大脑深处发出来的。但是实验表明,“双耳节拍”效应其实并不会产生和吸毒同样的作用,有些研究人员认为“音频毒品”之所以能够达到致幻效果,只是因为收听者主观上想要得到这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