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交响曲之雨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交响曲之雨以及交响乐之雨好玩吗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名字
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名字:
第一交响曲(C大调 Op.21)
第二交响曲(D大调 Op.36)
第三交响曲(降E大调 Op.55“英雄”)
第四交响曲(降B大调 Op.60)
第五交响曲(c小调 Op.67“命运”)
第六交响曲(F大调 Op.68“田园”)
第七交响曲(A大调 Op.92)
第八交响曲(F大调 Op.93)
第九交响曲(d小调 Op.125“合唱”)
扩展资料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享年57岁。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家世背景
他的父亲约翰·范·贝多芬是科隆选帝侯宫廷的男高音歌手,兼钢琴与唱歌教师,因嗜酒影响全家生活。其母玛丽亚·玛格达琳娜只活了41岁。贝多芬是家中的第2个孩子(第一个早夭只活了6天),此后其母玛格达琳娜还相继诞下5个孩子,但只有两个男孩卡斯帕尔·安东·卡尔、尼古拉斯·约翰长大成人,他们在贝多芬的音乐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感情生活
贝多芬始终没有找到终生伴侣,终生未娶,但是其情感经历是相当丰富的。
1800年,贝多芬被16岁的贵族小姐琪丽爱泰迷住。由于出身的天壤之别,最终使他们劳燕分飞,使得当时深受耳疾扰的贝多芬差点为她自杀,并为她创作了《C小调月光奏鸣曲》。
1804年贝多芬与寡妇约瑟芬产生了感情,但二人最终因身份地位相差悬殊,失之交臂。
贝多芬的一生创作体裁广泛,数量众多。在器乐领域,包括9部交响曲、11首管弦乐曲和戏剧配乐、5首钢琴协奏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和其他形式的重奏曲、32首钢琴奏鸣曲以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变奏曲等;在声乐领域,涉及歌剧、清唱剧、弥撒、康塔塔、合唱幻想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声乐领域的代表作品包括歌剧《费德里奥》、《D大调弥撒》、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等。
贝多芬的交响曲有哪些
贝多芬的交响曲有:
1、C大调第一交响曲
Symphony No.1 in C major,Op.21
2、D大调第二交响曲
Symphony No.2 in D major,Op.36
3、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Symphony No.3 in E-flat Major,“Eroica”Op.55
4、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
Symphony No.4 in B flat major,Op.60
5、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Symphony No. 5 in C minor,Op. 67,Fate Symphony
6、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Symphony No. 6 in F major,Op. 68,Pastoral Symphony
7、A大调第七交响曲
Symphony No.7 in A major,Op.92
8、F大调第八交响曲
Symphony No.8 in F major,Op.93
扩展资料
创作特点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他极大地扩展了交响音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体裁,钢琴的表现幅度也大大增强。
内容的扩展导致表现手法的创新:他突破了传统的形式结构,动机型的主题运用和动力性的乐思发展,使音乐具有非凡的气势和力量;建立在功能体系上的变音体系,成为他的和声风格特征;灵活的离调转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对比和力度对比,对于刻画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对位法的运用,乐队音响的组合,钢琴音乐的写作都有鲜明的特点。
贝多芬的著名交响曲有哪些
1796年作品:第一交响曲(C大调 Op.21)
1802年作品:第二交响曲(D大调 Op.36)
1804年作品:第三交响曲(降E大调 Op.55“英雄”)
1806年作品:第四交响曲(降B大调 Op.60)
1808年作品:第五交响曲(c小调 Op.67“命运”);第六交响曲(F大调 Op.68“田园”)
1811年作品:第七交响曲(A大调 Op.92)
1812年作品:第八交响曲(F大调 Op.93)
1824年作品:第九交响曲(d小调 Op.125“合唱”);
扩展资料: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贝多芬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贝多芬从32岁起开始音乐创作,在近两年的彷徨与探索后,他终于创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音调跌宕起伏,时而沉静凝思,时而愤慨咆哮,令人情绪激愤。
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着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
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简述柏辽兹幻想交响曲艺术特征
《幻想交响曲》共句5个乐章,每个乐章都有作者自拟的标题。作品的结构以情节的发展为依据。第一乐章“梦幻与热情”,奏鸣曲式。长大的引子由木管乐器微弱的三连音型开始,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出了梦幻般的温柔、忧郁的曲调。随后,小提琴的跳弓引出了圆号演奏的主题,音乐热情迸发。笼罩着温暖色调的抒情主题再现,兴奋的情绪尽在其中。经过相当长的一段过渡,呈示部主部的“固定乐思”由小提琴激动、热情地奏出。炽热的爱情、羞涩的温柔、平和的诗意有机地构成了整个音乐形象的核心。乐队的全奏后,派生于“固定乐思”的副部主题短小而激动有加。展开部经历了三次起伏,低音弦乐器演奏的“固定乐思”咆哮着到达了高潮。乐队静止了3小节后,主题在弦乐伴奏下由木管乐器奏出,魅力无穷,肯定的因素也得到了强调。在双簧管的片刻宁静后,痛苦的感情重又露头,不安的躁动的“固定乐思”在各声部飞奔着,轰鸣着……再现部的主部主题以恬静冲破狂躁的音响,令人耳目一新。乐队全奏的光辉形成全乐章的高潮。尾声中,小提琴在静谧中奏出主题,音乐消失在极为轻柔的梦幻般的和弦之中。第二乐章“舞会”,三部曲式。弦乐的震音、竖琴华丽的琶音构成了引子,表现了舞会华丽和隆重的场景。第一部分的圆舞曲潇洒、柔美而细腻。中段“固定乐思”圆舞的律动隐喻着作品主人公与情人在舞会上的相遇。再现部分音乐欢快而热烈,配器绚丽而多彩。尾声中,木管乐器静静地奏着“固定乐思”,仿佛是对恋人的隐隐眷恋。旋风般的音乐重又将舞会退至高潮而结束。第三乐章“田野景色”,三部曲式。这是一幅充满诗意的风景画。引子是由木管乐器奏出的田园牧歌二重奏。第一部分仍然是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味的旋律。阴暗的气氛出现,中段的“固定乐思”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骚乱,极具戏剧性,是全乐章的高潮。再现部分音乐恢复了宁静安详。尾声中孤独的牧歌凄凄,定音鼓好似天际的滚滚雷声,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第四乐章“赴刑进行曲”,三部曲式。引子中步伐般的鼓声、切分音型的铜管乐描绘了刽子手的队列。主人公杀死了情人被判死刑而押赴刑场。第一部分悲剧性主题阴森恐怖,进行曲主题则威武凛凛。中段由第一部分两个主题的素材构成。再现部分乐队全奏主题,居于统治地位的附点音型将音乐推向情绪的高潮。尾声中乐队突然安静,只剩下木管独奏的“固定乐思”象征着主人公脑海中闪过的恋人形象。突然,全乐队“致命的一击”表现了死刑的执行。定音鼓震撼,大鼓隆隆,强大的全奏和弦乐结束了这一乐章。第五乐章“妖魔夜宴之梦”,自由曲式。短笛尖叫,小提琴高音的震音,铜管乐的颤音、滑奏,这是饕餮魔宴气氛的引子,令人不寒而栗。“固定乐思”变成了“丑恶的舞蹈”,仿佛情人加入了暴饮狂欢的行列。第一部分在丧钟的伴奏下,低音管乐奏出了死亡主题。中段魔鬼的轮舞后,两主题交织再现,乐曲在群魔乱舞的狂热喧嚣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