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迎燕的意思

《迎燕》的意思是:在近已咫尺的阳春三月,在一户普通的老百姓家中。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不放下破旧的帘子把房屋遮蔽起来。

一场春雨后燕子的翅膀上沾着丝丝的雨滴,土地里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泥土香味,里面还混杂着雨滴砸落的花瓣。燕巢早已筑修好了,连小燕子都长大了。一人家一燕家两户家庭相伴着又度过了一个美丽的年华。

迎燕(迎燕古诗拼音版)

【出处】《迎燕》—宋·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迎燕(迎燕古诗拼音版)

扩展资料

1、《迎燕》创作背景

《迎燕》这首诗,是葛天民人生得意时对闲适的生活感慨,偶得佳句。

2、《迎燕》诗词赏析

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帘遮”,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两句,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古诗中燕子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它们双宿双飞,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3、作者介绍

葛天民是抗倭英雄,明万历年间,倭寇从通州港口侵入东台县境。葛天民挺身而出,发动并组织盐民、农民和城市居民数千人,在地方兵丁配合下,对入侵的倭寇进行了阻击。

城内外锣声四起,喊声震天,埋伏在路旁的兵民一起冲锋,持长竹篙跃出迎战。倭寇在惊慌中用倭刀乱砍,竹篙被越砍越尖,锋利如同梭标,用来刺杀,杀得倭寇狼狈逃走,死伤无数,从此不敢再来犯。

古诗迎燕

原诗:迎燕

宋:葛天民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赏析:

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时帘”,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

古诗中燕子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它们双宿双飞,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迎燕诗词迎燕

在宋朝的春天里,诗人葛天民以《迎燕》一诗,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百姓人家景象。诗中写道:

在三月阳春,寻常百姓的屋檐下,迎接新燕的归来,主人并未因旧帘破旧而遮挡,显示出对自然与生活的尊重和热爱。

春雨微润,燕子的翅膀沾着雨滴,泥土散发出混合着落花的芬芳,象征着生活的平凡与生机。燕巢已筑,雏燕已长,它们与主人一起,共同度过每一个美好的时光。

燕子的出现,常常被赋予吉祥的寓意,它们不择环境,只求归宿,这正体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不慕名利,与自然和谐共生。"寻常百姓家"的引用,赞美了燕子的质朴与高尚,也寓含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赞赏和认同。

"微雨"与"泥香"的细节描绘,展示了春天的细腻与温暖,而"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的诗句,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人与燕子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诗人隐逸生活的满足与幸福。

这首诗以"咫"字起笔,表达了对春天转瞬即逝的感慨,而结尾处的赞美,既是对燕子勤劳的肯定,也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安宁与快乐的映照。

扩展资料

迎燕【中文名称】迎燕鸟【拉丁学名】Hirundo neoxena【命名时间】Gould, 1843【英文名称】Welcome Swallow【科属分类】脊索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