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汽车?疯狂汽车下载

更新时间:2025-07-07  版本:v0707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疯狂汽车的一些知识点,和疯狂汽车下载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疯狂的CEO | 汽车产经

撰文|赵玲伟

疯狂汽车?疯狂汽车下载

编辑|杨光

出品|汽车产经

马斯克要收购麦当劳和可口可乐,大概和王一博业余时间学法语一样,作秀成分大于一切。

但前者距离开创“一个KOL的最高修养”只差临门一脚——买下那个全球最大的社交平台。 

毕竟,他在推特上随便发些什么都能让特斯拉的股价像被弹簧附体,甚至可以瞬间带火名不见经传的狗狗币。

疯狂汽车?疯狂汽车下载

口无遮拦的马斯克和他的门徒,都是一次次潮涨潮落的创业大军里万里挑一的“party queen”。而传统造车人也不愿再继续克制,正在努力融入这场未来派对。

看到激情开麦的各种甜头,整个汽车圈儿似乎陷入了一个“只有语出惊人才会造智能电动车”的怪圈。

NO.1

[ 个人英雄主义的游戏 ]

智能电动的概念对汽车行业重新梳理,几乎把所有品牌都拉平到同一个“无领导小组”里,Leader角色的表现欲和表达能力成了第一个搏出位的关键素质。

当能言善辩约等于智能汽车,一些CEO开始疯狂起来。

李斌“有信心和BBA打一架”,李想暴躁于“一群臭搞技术的根本不懂用户”,何小鹏面对一仓库的白酒,担心“5月份国内造不出汽车了”。

面对不太讲武德的车圈后生,传统车企“他急了”。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饭局上抛出“李斌、李想最擅长的都不是技术,一个是社会学出身擅长用户沟通,一个是擅长搞产品,何小鹏互联网出身擅长的是软件”的观点。

既然老板已经带头表达态度,悍将自然“杀疯了”。

魏牌CEO李瑞峰曾说,“发布会就要营造‘疯了’的感觉”。

李瑞峰很喜欢这样的设定,从他的言行来看他也属实在努力营业——

怼新造车,他说,“互联网用户人设的构建,掩盖了技术上的缺失。以玩儿命地对你好,掩盖我的尴尬。造车不是造名词。简单将落后技术换个包装,就可以割韭菜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怼纯电车,他说,“充电一小时,排队一整天。外出一日游,秒变充电游。”

怼豪华品牌,他说,“传统豪华品牌转型过缓、价值输出单一,始终延用旧的豪华标准,固步自封,通过啃老本来强行续命。”

此前,魏牌CMO乔心昱也曾在微博开麦:“新势力更像是把汽车当手机做,只做自己擅长的东西或者说最表面的东西(比如UI、软件),然后疯狂砸钱用所谓的‘新’让消费者一叶障目。当新势力把预算花在营销上时,我们确是花在了研发上”。

车圈冒出的“真性情”确实吸引到了关注,让素来隐身于大企业的高层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关于BBA的,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最近也在采访中说“我觉得花40多万买BBA的用户是比较悲惨的”。

战场的另一端,引战的是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大嘴”余承东,他在采访中坦诚,此前为新车品牌问界AITO定下的今年30万台销量目标根本做不到,第一年能做到10万、20万台都已经算是很奇迹了。但他很快又跟了一句,华为一定能帮助那些和他们紧密合作的车厂,先做成中国第一,再做成世界第一。

第二天,岚图CEO卢放在微博上内涵华为:

四平八稳的时间久了,突然“真性情”起来,不免要被外界捕风捉影地分析背后的目的。而如果余承东说了类似的大话,舆论大多止于“他又喝多了”。

不过,他们的功利心也确实过分昭彰了。如果把车企高层开通微博的时间来看,都与其品牌的标志性事件时间伴随。

也有玩的早的,比如:

@杨学良Victor现任吉利控股高级副总裁,总共发过21147条微博,拥有40万粉丝;

@谭本宏_长安汽车现任阿维塔董事长兼CEO,他最后一条微博停留在2014年12月。

再看新势力的一边:

新造车三剑客中,只有何小鹏仍开放着所有微博。他在2011年10月入驻平台,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在分享自己的创业心得,以及对产品和行业的思考。

他们长期对自己人设的经营,让其即使跨界创业,品牌建立也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一早挂上了创始人的姓名加成,成为一颗明星种子。

如今,“传统体系内的老人”也需要站到品牌的最前面,直面用户、吸引流量。不得不承认,这是传统车企出圈的一步,也是被逼无奈的选择。

NO.2

[ “疯狂”背后的困境 ]

与其说传统车企难以融入年轻人的语境,不如说它们受困于这个时代。

这次确实是马斯克先动的手。

当特斯拉不由分说地闯进来汽车市场,中国人传统的谦逊和内敛成为品牌营销的大敌。

马斯克以“第一性原理”重构着产品逻辑,同时,互联网创业潮中登顶的几位佼佼者冒着杀气进入当时温吞的汽车产业。在外,当代的消费者已经被各种新物种训练出了迅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在别人的主场上挑战规则制定者,传统车企难以施展拳脚。

从硬核的销量上看,魏牌(“WEY”)在2018年创造了13.9万辆的历史最好成绩后一路下滑。彼时,卢放刚刚加入东风汽车开始绘制“岚图“,那年也是新造车产品交付开始成为热议话题的时刻。

关于卢放开放微博,岚图内部人士告诉汽车产经,“得与时俱进”。

在外界看来,一些传统车企创立的新品牌在营销上表现的乏善可陈,私域流量撬不动,公域流量用力过猛,营销与产品没有做到无缝衔接,所以热度消退后过早走入了平淡。

可以说,传统车企CEO的疯狂,是对私域流量的企图。

于是,新旧势力的舆论地位出现了微妙的转变。后来者擅长撩拨流量,传统车企憋屈于“酒香、巷深、嘴笨”。

反卷回去,从CEO陷入“疯狂”开始。实际上,在这样的魔幻现实中,我们也看到了传统车企决心转型的意味。

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看出他们的出发点是想主动迎接变化。

尤其是岚图、阿维塔等,央企背景的它们迈出这一步需要更大的魄力。也因此可以看出,在各自集团的组织架构上,不管是东风也好,长安也好,都给卢放和谭本宏(阿维塔科技CEO)创造了更大空间。

而李瑞峰们,更像是艰难情况下的被迫自救,期望用魔法打败魔法,上演嘴炮江湖。

2.0阶段,蔚来就更卷了。

李斌把“用户型企业”的概念根植于汽车品牌,用户成了一切的基础。这趟车,传统车企争先恐后地要跟上。

从开发APP,到线下带着车主插花、做咖啡,流程都走了个遍,还是达不到蔚来粉丝超高的归属感。

NIO DAY车主演出《电动车主的自我修养》

蔚来和马斯克到今天已经被分析到了透明,既然他们都难以被复制,那传统车企不如多了解下自己,在自己的主场上肆意挥洒,“卷死”友商。

一边,它们坚持对造车敬畏,从长远来看这是传统车企必须守住的长板;一边,它们又要急忙理解实践智能化和用户思维的逻辑。

长城除了有柠檬平台、蜂巢能源等技术支柱,还第一个把全网征集名字的用户共创模式玩明白了;承担着东风自主品牌向上的岚图第一步也迈得很稳;与华为的合作让极狐收获了流量与智能化的视野……

就像冷静派刘宇说的,“像我们这些传统企业,是靠体系驱动的,个人的力量是去解决资源配置、生产力、组织体系建造的问题,所以个人形象不需要塑造。我就是一个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员,学(新势力)容易东施效颦”。

产品定位准不准、灵魂有没有握在手里、有没有转型的魄力、上下是否一致……解决这些问题远比在遵从在别人的规则去游戏更加重要。

NO.3

[写在最后 ]

传统车企很郁闷,深陷手握祖传技术却有劲儿没处使的尴尬,同时羡慕新势力全身都是嘴,但“臣妾”也是真是做不到。

话说回来,难道不打嘴炮真就做不好品牌?五菱宏光靠着MINI EV的精准定位火了一把,比亚迪很可能成为4月份唯一销量增长的传统车企……

疯狂的嘴炮时代已近荼蘼,传统车企看到了自己在炸场方面的不足,着急去补足固然具有现实意义,但他们却忘了,新势力的高光,在于比拼谁的长板更长。

实际上,没人真的期望长城、东风靠口嗨打赢这场虚空对线,比起围观热闹,更想看到它们用产品和销量的硬成绩给新势力一记滑铲。

飞行汽车是什么鬼

不知大家有没有察觉,最近路上越来越堵了。

随着咱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国内汽车的保有量不断增加,但道路容量毕竟有限,车多了自然就会堵。为此,政策一方面限制了车辆上牌、一方面限制了车牌通行,出台了包括摇号上牌、单双号通行、异地通行限制等等措施。

尽管如此,依旧跟不上飞速增长的用车需求。每当你上下班堵在路上,会不会跟笔者一样冒出些疯狂的念头“要是车能飞就好了”。的确,我们已经在很多科幻影视作品中,看到穿梭在楼宇之间的“飞行汽车”。

早在200多年前,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所著的科幻小说《世界主宰者》中就出现了飞车的影子。而文字之外,人们对让汽车飞起来的执念也从未停止。

如今我们离那个科幻未来还有多远呢?答案是:或许没有那么远了。

小鹏发布飞行汽车

今年9月26日,北京车展现场,由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和小鹏汽车共同投资、控股的航空科技公司小鹏汇天正式对外亮相,让人意外的是,它带来了旗下首款超低空飞行汽车『旅航者T1』。

大家想象中的飞行汽车,可能是跑着跑着就能将车轮收起来的陆空两栖车,不过旅行者T1属于另一种——垂直起降飞行。据悉,T1支持单个车位垂直起降停放,可保持5-25米超低空飞行,采用类似汽车的驾驶模式,配置有低空地图导航、自动驾驶等功能。

“这绝不是一个概念,”何小鹏表示,“它已经飞行了数千尺”。

该飞行汽车的外观以银色为主,造型似蜘蛛,整个飞行器由下方的座位和上方的8轴螺旋桨组成,座舱采用半封闭式结构,有大部分镂空的空间,电池主要位于顶部。目前尚未披露该车的续航及动力等信息,但何小鹏透露,其价格或与一辆豪华车相仿。

此外,小鹏汇天正在研发第二代超低空飞行汽车,预计2021年完成,第二代飞行汽车座位或增至两个(该飞行汽车目前仅有一个座位)。

何小鹏本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旗下飞行产品是飞行汽车,而不是飞行器。因为飞行器是以航空视角考虑问题,维护起来很复杂,而汽车是可规模生产销售、更加容易使用,进而能真正融入生活场景的产品。

再说这辆飞行汽车的研发者小鹏汇天,这家公司已创办7年,有15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是中国新型飞行器设计规章制定公司。创始人兼CEO为赵德力,联合创始人兼总设计师为王谭,目前,该公司产品已安全试飞近1万次。

值得一提的是,从造出飞行摩托,到被小鹏入股前,赵德力并未选择大规模商业化投产,而是频繁以民间发明者的身份,登上各种创业真人秀,以一种类似杂技演出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发明。这点值得玩味。

飞行汽车的起源比想象的要更早

说到飞行汽车,大家是不是以为这是最近才兴起的概念?其实不然,早在1917年,美国航空先驱GlennCurtiss就向世人展示了一款新型交通工具,取名叫Autoplane,这也被认为是飞行汽车的原型。

Autoplane有一对12.2米的铝制三层机机翼,汽车发动机驱动车尾的四叶片螺旋作为推进器,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Autoplane并没能真正的飞向天空,只是能做到短距离的飞行式跳跃。

在之后这段时间里,美国工业设计师HenryDreyfuss、航空工程师MoultonTaylor都各自在飞行汽车上做出了新的尝试。

真正影响现代飞行汽车设计的,应该要算另一位加拿大工程师PaulMoller,他在1991年推出了一款名为M400飞行汽车,成功实现了垂直起降,这为飞行汽车后续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且可行的方向。

在这之后,第一款成熟的飞行汽车产品,就是2009年Terrafugia公司研推出的Transition了,其首次飞行,在加满油情况下可飞行500公里,降落时即可将机翼折叠,驶上公路。

随后的十余年里,这个领域开始涌入航空、科技的弄潮儿,包括波音、空客、贝尔、巴西航空、中航工业等传统航空企业巨头,以及吉利、丰田、现代、奥迪、奔驰、通用等传统汽车企业,都纷纷加入了飞行汽车研发的行列。

其中我们最熟悉的吉利,在2017年,通过全资收购Terrafugia实现的飞行技术与产品的落地。在今年6月22日,Terrafugia首次公布了TF-2A纯电动垂直起降汽车原型机,并预告TF-2A全尺寸原型机即将问世。

TF-2A选择了便于通过适航审定的复合翼构型,最大商载200kg、最大航程100km、巡航速度180km/h、实用升限30km。今年5月,Terrafugia启动框架机地面调试和可靠性测试,并于6月8日在杭州基地成功进行实验首飞。该产品已经开始接受预定,计划于2023年正式上市。

据中信证券数据,截止2020年2月,全球飞行汽车数量超过160家,主要集中在美国及欧洲地区,目前产品大部分处于飞行测试阶段,少量实现预定及交付。

国际投行MorganStanley也预测,到2030年,飞行汽车行业将创造3000亿美元市场规模,最初会转化部分地面交通、飞机和公共交通的市场份额,伴随技术发展最终会开启多个全新的商业领域,2040年可发展至1.5万亿美元市场。

可以看到,飞行汽车发展至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更是成为科研界和投资界中的香饽饽,为什么大家都这么热衷于飞行汽车呢?

飞行汽车的意义

飞上蓝天一直就是人类的梦想,为此,我们发明了飞机。但是飞机作为一种大型、远距离的交通工具,对于我们的日常出行其实没有什么帮助,在如今汽车保有量远大于交通容量的时代,我们更加渴求一种新型的交通方式。

举几个简单的栗子,开车从北京首都机场到北京展览馆需要1个小时,但飞行只需不到10分钟;上海至杭州单程至少2个小时,但如果开飞行汽车只需要33分钟。飞行汽车的出现意味着,生活半径的进一步缩小,生活在城外、工作在城内的愿望或将得以实现。

除此之外,飞行汽车的实现,还意味着对交通空间的拓展,根据相关机构的预测,世界总人口到2050年将达到100亿,城镇化水平65%,但是城市只占地球面积的3%。在人口过载之后,对交通道路的需求也会过载,从立体角度去拓展它的利用维度也是势在必行(特斯拉开展隧道计划也有这个原因)。

因此,德国知名咨询公司RolandBerger在2018年11月发布的《城市空中交通——一种新型交通方式的兴起》研究报告中预测,到2025年,将有3000架飞行汽车投入使用,随后其数量将呈指数增长;预测到2050年,全球范围内将有近10万架飞行汽车用作空中出租车、机场班车和城际航班。

飞行汽车,已经由最初的个人异想天开,发展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热点。

小鹏与飞行汽车

咱们再回到最开始的话题,小鹏的飞行汽车。

前面我们说到飞行汽车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但是这个目标,过于宏大且高远,实现的周期过于漫长。那么这些只投钱却见不到回报的概念,对于从事这个行业的公司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从现阶段来看,无非就是技术与品牌。

我们不熟悉飞行汽车,但是我们熟悉概念车。概念车就像时尚秀上的时装,它并不是给你真正开上路的交通工具(或给你日常穿上街的衣服),而是反映了一家公司现有的技术实力和未来的设计理念。这一点,飞行汽车也是这样的。

你想真的开飞机上班?那恐怕还早着,但是飞行汽车展示了这个品牌的技术水平,提升了品牌的形象,不仅是从侧面吸引流量和用户的营销方式,而且能用新概念圈到更多投资人的热钱。

通俗的来说,这就是秀肌肉:你看,我小鹏汽车的研发能力毋庸置疑,已经可以跨行业造飞机了。

其二,在这个领域的研发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技术上的突破,反而将其用在目前更加实际的产品领域,包括车辆的结构设计、电池的轻量化与能量密度、更智能的自动驾驶等等。

基于这些原因,Uber也宣布将于2020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推出飞行汽车试乘服务,并计划在2023年将飞行汽车服务投入商用;波音与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投资创办的KittyHawk,其飞行汽车MeetCora预计将在2021年左右实现商用;保时捷和通用也曾先后传出将要进军飞行汽车的消息。

面对这一片广阔的蓝海,这些精明的头脑都打起了小算盘。

最后,飞行汽车能实现吗?

估计要列入有生之年系列了。

飞行汽车的发展目前还处于从研究探索,走向商业化应用的早期阶段。虽然以飞行汽车为载体的城市空中交通,将颠覆人们传统的出行方式,但要实现这一美好愿景,还面临着许多瓶颈和障碍。

第一是规则问题。其中涉及城市空域管理,包括航线的制定、行驶的规则、事故责任的划分、空中执法手段等。目前为止,全球还没有任何针对飞行汽车认证和空中交通管理的清晰、统一的标准及规章体系。

第二是市场问题。飞行汽车采用电动化分布式推进,实际运行噪声远比直升机小,但城市空中交通的运行频次较现有直升机要密集很多,对城市人类生活到底会产生多大影响,公众能否接受都尚未可知。此外,城市空中交通的基础设施、运营模式、经济成本,以及用户体验等也都未见雏形。

第三是技术问题。飞行汽车性能主要涉及车体结构、飞控驾驶和动力推进三大技术领域。由于动力推进技术有其自身特有的专业技术门槛和难度,而动力推进的瓶颈会导致飞行汽车的有效载荷低、航程短,是当前飞行汽车性能研发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和挑战。在此之上,还有对飞行车体结构和飞控驾驶两大领域的研究是否跟得上。

目前,飞行汽车的研发方向大多都是采用新能源动力。但如何研发出高容量、轻量化电池本身就是一道难关,而续航时间和续航里程的延长又将决定其能否普及。我们现在在电动车上遇到的问题,也将在飞行汽车上遇到。

从简单的角度上手

虽然距离飞行通勤还有不少的距离,但是我们不妨从简单的思路入手,譬如说物流行业,使用飞行器在较为固定的路线投递货物,这应该比把人送上天要更加容易;或是用于医疗、急救等特殊行业,不受交通管制,提升任务的效率。这些都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目标。

最后,有消息称,在东京奥运会上,丰田将用一辆飞行汽车点燃最后的火炬。你会期待吗?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疯狂的公交汽车游戏说明

如果你自认为在运营和物流方面有着超凡的技巧,那就来这款游戏验证一下吧!这款游戏看似简单,实则对反应速度有着高要求。一旦开始,你就会被其吸引,体验到极致的刺激。游戏的核心玩法是引导带有编号的公交车驶入正确的轨道。每个列车都有专属编号,但有时会被误置,你需要迅速判断并调整它们,要么点击让公交车停下,要么拖动它到正确的轨道上。操作看似简单,但随着关卡的提升,挑战性也随之增加。

每成功引导一辆车进入正确入口,你将获得一分。然而,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扣除一分。为了过关,你必须积累足够的积分,比如在初级阶段需要达到15分,高级阶段则提升至25分。需要注意的是,每一步都需要精确和谨慎,尽管游戏规则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易。如果你对你的反应能力和策略有所自信,那就来试试你的身手吧,迎接这场智慧与速度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