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为老师原名

新春华鼎杯】无为佳作《君子兰姐姐》//125号精品展播

回答于2021-01-28

无为人才网(无为什么意思)

君子兰姐姐

文/无为

君子兰姐姐,原名张廷兰,家住黑龙江省大庆市。我和姐姐相识在网络。都说网络是虚拟的,可我要说的网络也有真爱。姐姐心地善良,心怀若谷,在单位兢兢业业,在家又是贤妻良母。

无为人才网(无为什么意思)

我写的小说《大山里的阳光女人》,第一章就是君子兰姐姐诵读的,姐姐读了这篇文章之后,知道我和弟妹住在偏远山区,家境贫寒。就托人四处打听,在哪个群里能找到我?怎么能加上我的微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姐姐加上了我的微信,我一看是文章里的主播老师,我兴高采烈,喜出望外,有主播老师加我,感觉自己很有成就感!

姐姐加上我微信之后,就问我家住哪里?表明要为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没有告诉她地址,因为我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不愿欠这份人情。姐姐明白了我的心意就不再问了。姐姐说:你写的小说吸引了我,你的小说真人真事,你们一家人心地善良感动了我,特别是你弟妹,那真是女中豪杰,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君子兰姐姐喜欢诵读,曾经参加过各种比赛并多次获过奖项,主播是她的业余爱好,她是大庆市朗诵艺术家研究会3+1月诵汇的会长,群里人才济济有几百人集聚,君子兰姐姐在这里每天带领大家诵读学习。从这里走出的主播老师也有好多。她经常这样说“群里每个人都是老师,身上都有不同的闪光点,值得鼓励学习”……

在她群里的人都感到了家的温暖和亲人的关爱。姐姐大爱无私的奉献精神远近闻名。姐姐满满的正能量在我的心目中扎根、开花、结果。

有一次我和姐姐聊天,得知姐姐是城里人,在我心目中有很多城里人是瞧不起农村人的。可姐姐说她喜欢农村,喜欢农村人朴实善良。姐姐说:等玉米下来时,我去你家,你就给我烀土豆、玉米,窝瓜我最爱吃了。我明知道姐姐工作很忙很忙,根本不会来的,姐姐做事低调,就是要跟我拉近距离,但我还是期盼,期盼何时能见到姐姐妩媚的容颜?

2020年的夏天,姐姐说她们单位发了各种款式的工作服,如果妹妹不嫌弃,姐姐就给你邮去。你在家或者到地里干活都能穿得上,款式新颖大方,很漂亮。我丈夫看到我的犹豫,就说,你让姐姐邮吧!咱们农村不也有土特产吗?丈夫的提醒我恍然大悟,开心极了,便把我家里的地址告诉了姐姐。

当打开姐姐给我寄来的包裹时,我惊讶的说不出话来,泪水潸然而下,面料精致不同的20几件工作服,看的我眼花缭乱。我原以为是姐姐穿过的,就算是姐姐穿过的,我也会非常喜欢的。在我们农村,谁家城里有亲属给的衣服基本上都是八成新的。我惊讶的是,姐姐给我邮来的衣服全都是没有开封的新衣服。姐姐是按照我和丈夫的体重尺码邮的,就像是量身定做的一样,大小非常合适。

当我们把衣服穿出去的时候很多人都羡慕,根本不相信是网上的朋友邮的。姐姐说,东西是给最需要的人,只要你能用得上就好,你们穿吧!不要留着,我们单位每个季度都发,以后我还会给你寄。从那以后,姐姐又给我寄了多次。

昨天校车司机给我打电话,告诉我第二天7:20在你家后道接快递。我和丈夫猜测谁给邮东西了?没人给我们邮东西啊?当我接到包裹时,一看是君子兰姐姐寄来的,很大的一个包裹,里面有两件马甲,两件长款大棉袄,一个台历,一个被罩。姐姐真是雪中送炭,我丈夫正愁放牛没有长款棉服呢。当时我丈夫就把衣服穿上放牛去了,放牛回来时跟我说,里面穿上姐姐邮来的马甲,外面穿上棉服,在这天寒地冻的季节里,再大的风雪也打不透。在这寒冷的冬季,姐姐暖暖的爱意,让我们夫妻感动不已,穿在身上,暖在心里。姐姐的情分让我倍加珍惜。后来在聊天当中得知其中有一件棉袄是姐姐管同事要的,我听后潸然泪下,姐姐从来没有管别人要过东西,可为了我们却舍下了脸。我何德何能让姐姐如此牵挂。

姐姐贤惠、优雅、慈爱,你的品格和你的网名合二为一。君子兰你不像牡丹,没有那么雍容华贵,也不像玫瑰那样娇艳欲滴。但你高雅的姿态,给人们一种刚正不阿,蓬勃向上的精神。隆冬之际,百花凋零,窗台上的君子兰傲然怒放,亭亭玉立,散发出淡淡的幽香,不骄不躁,也不张扬,百折不挠的精神,多少人被你倾倒?正所谓“花红叶绿报春风”坚韧无私,大爱无疆。

今天,我拿起拙笔,把姐姐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传递。

无为(原名:李忠琴)黑龙江省龙江人,1970年生,高中毕业,喜欢文学,喜欢唐诗宋词散文,作品发表过多家平台,现中国远方协会会员。

主播兰质蕙心,本名:朱秀兰,黑龙江大庆人,教师。愿从文学中吸收力量,从朗诵中享受快乐,从生活中感受美好。

二、无为而治是什么意思

【释义】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读音】wú wéiér zhì

【简拼】wwez

【例句】作为一种天下大治的社会状态,孔子认为,无为而治的社会必须具有三个特征,即人民足食足兵和社会诚信。

扩展资料

【成语典故】

1、由于舜品德高尚,尧派他来管理天下。

当时中原到处是洪水,以前尧派鲧去治理洪水,9年后失败了,舜就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果然不负众望,13年后平息了洪水。舜和尧一样,对老百姓很宽厚,多采用象征性的惩罚,犯了该割掉鼻子罪的人,让穿上赫色衣服来代替。

应该砍头的人只许穿没有领子的布衣。为了让老百姓懂得乐舞,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有人担心夔一个人不能担当重任,舜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出自《吕氏春秋》

2、孔子赞叹道:“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静坐着而已。”

——出自《论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无为而治

三、无为什么意思

无为(中国道教文化思想)

《道德经》的哲学理念,中国道家文化核心思想·谓之一人正而化天下正。无为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不做无效的工作。不该干的不能干,该干的必须干,不能反着来;不然就是违背了道啊。《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家之无为流派为五种,既有为派,以无为求有为派,以有为求无为派,无为派,自然无为派。

庄子是援用寓言的方式来描述道、真人等等概念,其中很多章节的目的是为了展现得道之人的崇高境界,从其本意来说是一点错都没有。但是,这就为大家展现了一种价值观:无欲无为之人最逍遥。那么在一般读者看来,无欲无为成了达到这种最高价值的手段。那么,对大家而言就会向无欲无为靠拢,去刻意地“无为”。而不为人注意的是,“刻意的无为”和“不要刻意的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状态,而后者才是道家的真正精神。

就如同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只是为了展示个大家一种现象,就是无为会导致无不为。但是,如果很多人带着有色眼睛去解读,当“无不为”成了我们的目标时,那么我们当然应该无为,但这种“应该无为”,则很明显是一种“刻意的无为”。其结果导致很大一批道家思想的拥趸走上了虚无主义的歧途。

1哲学本义:

无为作为中国道家文化核心思想有五层重要哲学意义:

第一层意义: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不争,即是无为。所以老子说:“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原来要百姓休养生息,让百姓填满肚子,强壮骨骼,专心做事,能够不争安乐啊。

第二层意义:无为就是能放的下,有所不为。只有有所不为才能聚集精力有所作为,这就是道家的执一、贞一、守一的思想。

第三层意义:无是甲骨象形字与大篆金文中的“乐舞”,为是研究学习。要人们学而知其乐。

无为境界是谦卑者修行的境界;是顺应万物,以顺其和。自然和谐的语言与行为表达,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是圣人教化世人守弱、不争、快乐,达到“无为”。

《道德经》的哲学理念: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无为,就是顺应自然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因而也是积极的作为。指出凡事要“顺天之时,得人之

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意”,不要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所以说:“天道无为,顺其自然趋势而为,无亲无疏,无彼无己也”。引自月牙山人《无知录》。

第四层意义:道家主张“顺其自然”,认为法律(法和法律有不同;法好比物理,而法律则是人为)是对人类的束缚,要全部舍弃;法家则主张要用法律去惩治人,认为人类本性顽劣,要用权威去治天下。

第五层意义:无为,道家的核心概念之一。道家自然分“创造自然的自然”和“被自然所创造的自然”,前者比后者更高,是后者的否定,因为它用“人为”否定了“自然”。但它也是同一个自然的“自否定”,因为“人为”、“创造”也是自然,而且更加是自然,所以它是自然的“本质”、也是真正的自然。道家的“自然”概念中的两个层次,即“无为”层次和“有为”层次。然只有自然无为的自然才是最自然的,因为只有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才是道家所提倡的道常无为法自然。

道家虽然学派上有所区别,但就其主旨来说是相通的:以“道”为本,自然无为。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老子曾在其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提出“道”是宇宙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这一观点被后来所有道家所有流派支持,成为道家最基础核心。在各派之间对“道”的理解有一定差异,但在中国哲学史上,通过“道”的概念对世界万物本源进行了第一次探讨,开辟了中国讨论形而上学传统。这是道家突出贡献之一。

“道”与万物的关系,就静态而言,“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最终保证,是最高的价值,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就动态而言,道是秩序的凝构及其动力,是“造化”或“造化力”,是使万物得以相生、相续、转化、发展的实现性原理。道家认为,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但其本源上相同,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因此,人们应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界规律,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个人与社会也是共生互存关系,修道不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以各种适宜的方式,图世界共同的利益。

“无为”被道家认为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其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不经过深思熟虑,无目的地行为。“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舜帝不是无为而治的吗?他做了什么?只是端正己身而无为地治理天下而已。)道家认识到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可能使行为本身产生偏差。“六亲不和有孝慈。”(当我们提倡孝顺、和睦的时候,家庭中的成员本身已经不坦诚、不和睦了,不然是不需要这些的。)表述类似观点的语句在道家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根据处理问题不同,“无为”的态度既可用于政治,也可以用于修身。道家各派在坚持“无为”本质的前提中,通常给予了“无为”更丰富的内涵。

道家视生命价值重于外物,主要是指功名利禄。老子强调统治者必须重身(此身该作“体”),不迷名、货。其后各个学派都提出轻(不迷)物重身的观点。而庄子,列子将“内圣”的观点发挥到一个新的高度。

2名词出处: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道,就是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办事,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一定要做得恰到好处;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一概不做。后来演变为道教的信仰,无为成为道教徒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杜光庭称:“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老子的“无为”学说,当代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们多把它当作一个消极的思想来理解,其实这是错误的。从《道德经》的全篇哲学理念的反映,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就是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因而也是积极的作为。其实现代词汇里的“消极”和“积极”,都是以讹传讹被人们约定俗成地误解了。消极,就是消除偏执和极端,是非常对头的行为;积极,就是强化偏执和极端,是非常错误的行为。既然已经以讹传讹,实在无可奈何。只望细心研究的人,读到此处,知道有人纠正即可。

老庄的精神内核是鄙夷积极胡为,提倡消极有为。老庄字字如金,绝不会费笔墨讲“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这个境界的道理的。老庄认为积极有为距离肆意胡为已经不远了,所以在几千年前,老庄就敏锐发现真正使社会不和谐的不是缺少爱,是左的东西太泛滥了,太多的人以积极为公的面目而逞私欲,于是老庄认为真正道德修为很高的人是以无为为有为的,因为已经完全摒弃了盲动妄动之心,消灭了投机主义和冒险主义的苗头,已经达到高度理性的境界。这样的人才是坐有万乘之尊的,这样国才是真正法治化的,这样的天下才是真正一团和气的。

老子的一句名言被西方哲学大师黑格尔奉为经典,白话文是:使一杯浑浊的水变清亮的所有办法里,安静不动这个方案最好。(主动不动,是看起来消极的一种积极的智慧)

《庄子》则将无为推衍到帝王圣人的治世中,认为“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矣”,不过帝王应该“以无为为常”,而臣下却是要“有为”的。“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另外,《庄子》又认为养神之道,贵在无为。《刻意》篇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纯粹

故宫无为康熙

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汉初几代王朝,采用“无为”治术,与民休息,对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曾经有过一定的作用。《淮南子》在《主术训》《诠言训》中分别称无为者为“道之宗”、“道之体”,《原道训》进而称“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认为“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不为者,因物之所为。

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即是无为。并且批评了“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的消极思想。

五斗米道在《老子想尔注》中,继承了《道德经》的“无为”思想,认为无为是“道性”,不为恶事,“有天下必无为,守朴素,合道意矣”,而“无为”的状态就如同婴儿,“婴儿无为,故合道。但不知自制,知稍生,故致老”,“专精无为,道德常不离之,更反为婴儿”。太平道的《太平经》则认为:“天地之性,万物各自有宜。当任其所长,所能为。所不能为者,而不可强也。”“无为”与“道”相连,上古所以“无为而治”,就因为“得道意,得天心意”。人如果能够“入无为之术,身可有也;去本来末,道之患也”。

魏晋以后,无为的思想成为道教社会观和道士全身修仙的基础。《云笈七箓》卷九十《七部语要》中有一则称:“执道德之要,固存亡之机,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定安危之始,明去就之理,是可全身、去危、离咎,终不起殆也。”因此,事主、事师以及全身都需要以无为作为指导,无为就是“道德”的纲要。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认为“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无此也”。批评“仲尼虽圣于世事,而非能沉静玄默,自守无为者也”,并称老子曾训诫孔子:“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同时,葛洪还认为求仙之法,也要“静寂无为,忘其形骸”。

南朝齐梁时陶弘景的《真诰》指出“喜怒损志,哀感损性,荣华惑德,阴阳竭精,皆学道之大忌,仙法之所疾”,而“仙之要道,生之本业”,就是“知而不为,为而不散”。《西升经》有“道以无为上,德以仁为主”之句。韦处玄注曰:“道无体,无为而无不为,故最为天地人物之上首。”他将“无为”置于天地、人物之最高处。《西升经》还称“人能虚空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无为养身,形骸全也”。徐道邈注曰:“清净无为,抱德养身,和气已复,故形骸保全也。”金元以后道教全真派的一些高。

道从天道与人道的区别来论述无为和有为。认为:“无为者,天道也;有为者,人道也。无为同天,有为同人。如人担物,两头俱在则停稳,脱却一头即偏也”。接着他又说,如果两头和担子俱脱,那就回到原来的状态了。有的则从有无的角度闸述:“无者,明恍惚之妙也;为者,明变通之理也。”《玄教大公案》中批评了将“无为”视作“土木偶人,推之不去,呼之不来,逼之不动,块然一物”的说法,赞颂“无为”是“贵乎一点灵明,圆混混,活泼泼,无心无而为,时止时行,以辅万物之自然”。在《道枢》卷十二《大丹篇》中,称“易成子尝遇至人,谓曰:无为之道莫过乎金丹,得道必由乎金符焉。”CI后世的内丹家更称内修之术是以“有为”作为根基的“无为”。

宋代张伯端的《悟真篇》有诗云:“始之有作无人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力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萧廷芝的《金丹大成集》中也有诗云:“得悟无为是有为,潜修妙理乐希夷。几回日月滩头立,直把丝纶钓黑龟。”内丹家们将丹成以后,炼神返虚的状态称作“无为”,将炼养过程称为“有为”。清代著名道士、内丹家刘一明批评某些内丹家将“子午运气、运转河车,心肾相交、任督相会,聚气脑后,气冲顶门,”等等一些具体操作方法视为“有为”,他认为:“如此类者,千有余条,虽道路不同,而执相则一,以是为有为之道,失之远矣。”陈帅佛还批评了将“守黄庭,思门,思鼻端,观明堂或守脐下”等等一些具体操作方法视为“无为”,并认为:“如此类者,千有余条,虽用心不一,而著空则同,以是为无为之道,错之多矣。”刘一明认为“有为”乃“非强作强为。

盖人自先天埋藏,性命不固,若不得栽接之法,返还之道,焉能延年益寿,完成大道哉。有为者,欲还其所已去,返其所本有,此系窃阴阳,夺造化,转生杀之道”;而“所谓无为者,非枯木寒灰之说。盖以真种不能到手,须假法以摄之,既已到手,则原本复回,急须牢固封藏,沐浴温养,防危虑险,以保全此原本,不至有得而复失之患”。当然,在修炼的顺序上,刘一明则认为要“先求其有为之道,后求其无为之道,更求其有无不立之道,则修真之事,方能大彻大悟”。

其他释义:

无为(wúwèi):不歧不逆不悔不枉,顺其自然,从心所欲,不逾矩。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与陈帅佛谈无为

任法融所谓无为并不是空待功成的无所作为——可叹世间又有几人知道无为也即无所不为。存之非求,我自不动,如此而已;人择非己,我自不顾,如此而已。若心已见,却放而任之,悔也;若机已临,却望而豫之,枉也。

陈帅佛若不行,自当无悔而不歧于己道,自当无枉而不逆于时势;若行之,自当无疑而不悔于己道,自当无退而不枉于时势。以心为略,以机为术,行之无疑无退不悔不枉,才是无为之本也。陈帅佛说道教以“道”为基本信仰,认为“道”是无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