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败军之将的一些知识点,和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败军之将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败军之将

中国历史上十次大败(十名败军之将)。

败军之将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败军之将

1成得臣一朝热血陷阵勇,却败楚师十年兵

成得臣,春秋楚人。著名勇将,辅佐楚成王几乎成就王霸之业。当初晋文公流亡到楚国,成王问:“公子日后归国,何以谢我?”晋文公想道,大德不言谢,于是说:“两军相遇时,当退避三舍。”成得臣听到后,对成王说:“晋公子如此无礼,不如杀之。”成王不听,说道:“晋公子是个有德之人,杀之得罪天下。而且他处世滴水不漏,棉里藏针,日后不可小视”。日后,晋文公与楚国争霸中原,晋文公果然帅军退避三舍,成得臣忘了当初楚成王对他告诫,以为晋军怯战,于是挥军穷追,果然中了埋伏。兵败回国,被楚王赐死。晋文公听说后,大笑,说道:“我可以睡上十年安稳觉了。”成得臣导致的楚军城濮之败,使楚国失去了与晋国抗衡的力量,十年内不得不向晋国臣服。直到后来问鼎中原的楚庄王,才恢复了原来的国力,在黄河一战击败晋军,取得了霸权。

2百里孟明视一时逞强图立功,三年磨剑才报仇

孟明视,秦国人,秦穆公宰相百里奚之子。少年之时就赋有盛名,当秦穆公听信国外谍报人员所言,决定千里偷袭郑国,孟明视挺胸而出,愿为将领。当然,这次牢师远袭被孟明视的父亲百里奚和另一个宰相蹇叔极力反对。不过由于秦穆公一意孤行,于是秦师在肴山被晋军伏击,五万大军全军覆没。孟明视后来被晋国释放,他立刻西逃,果然晋君反悔,叫阳处父轻骑追回。但是孟明视早了一步,秦国大将公孙枝接应他渡河,在船上,孟明视对岸边的阳处父说道:“三年后,当回来答谢。”三年后,秦军击败晋师,成为中原霸主。孟明视为己为国都报了仇。

2阳处父为帅不能约三军,黄河败绩留空名

败军之将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败军之将

阳处父,晋国人。城濮之战十年之后,就在楚庄王卷土重来的时候,晋国派出了十万大军由阳处父率领,抗击楚师。不想阳处父空有贤名,却无实际约束领兵能力,结果,由于手下将领轻敌、浮躁,阳处父约束无力、指挥不当导致晋军黄河败绩。十万大军,全部崩溃。晋国不得不向楚国请和,答应了楚庄王提出的苛刻要求。阳处父归国后,晋国国君考虑到阳处父的名声,只给他做了降职处理,于是他也就一辈子只能担任闲职了。

4赵括竖子无能继父志,纸上谈兵败长平

赵括,战国赵国人,名将赵奢之子。故事大家都应该知道了。他成为典型败家子形象,就在于他的长平之败。此战,赵国丧师四十万,从此赵国无力与秦国抗衡。赵秦抗衡的形势,变成了赵弱秦强。来自西鄙秦军席卷七国的序幕从此揭开。

5西楚霸王项羽空负勇名传千世,自刎乌江叹兵穷

项羽,名籍。楚人。西楚霸王。勇名千古流传,无奈他的对手是刘邦,终于应验了范增在鸿门宴后的一句话:“将死无葬身之地也。”项羽的垓下之败,是他咎由自取。弑义帝,逼走亚父范增,疏远贤人,导致陈平、韩信等人都纷纷转投刘邦。最后只留下三千江东子弟兵,垓下战败,子弟兵皆亡,项羽无面目以对江东父老,于是自刎乌江。

6袁绍本初本不是将才,七代侯门一代亡

袁绍,字本初,东汉末年人。祖上为汉朝名门,号称七代公侯。但是到了袁绍一代,本来可以一统中国的他,几次因为什么唧唧歪歪的小事误了大事。自己又是刻薄猜忌,手下又是群小弄权,于是官渡败绩,八十万军队一朝毁灭。

7曹操魏武奋兵代赤汉,赤壁一败定三分

曹操,字孟德,东汉人。他的赤壁之败,一大部分由于天时的原因。但也有他骄傲轻敌的原因。赤壁一败,曹操的60万精锐军队几乎全部丧失。曹魏势力无力南顾,三国的局面终于形成,曹操丧失了一统中国的好机会,直到80几年后,才由司马氏统一了中国。

8符坚投鞭断流呈豪言,风声鹤唳遗笑柄

符坚,东晋十六国时前秦皇帝。为了一统中国,他发动了东征,一共动员了130万大军,入侵东晋。而东晋当时只有区区10万人马,真正可以应敌的只有北府兵3万人。就是这三万人,却在肥水一战击败了前秦庞杂的百万大军。前秦帝国不久就灭亡了。正所谓,一战亡国。可悲。

9张士诚布衣天子非梦幻,只为为主不知人

张士诚,元末人。参加元末大起义,建立江南伪周国,一度与朱元璋抗衡。可惜,用人不当,终于败于朱元璋。导致张覆灭的一战,却是方国珍与朱元璋的波阳湖之战。方军应邀来救援张士诚的周国,但是被朱元璋伏击,40万水师覆灭与波阳湖中,从此,朱氏再无可抵挡者。

10李自成闯王自负无人敌,山海关前却失魂

李自成,明末人。灭亡了明王朝,流寇主义的忠实信徒。就在他登上北京紫禁城的宝座之后。他的军队发生了质变,好色贪利,大失天下之心。终于,自负的闯王在山海关前被吴三桂和清军大败,丧师20万,他也无力守住北京,于是逃窜到湖北九宫山被杀。

败军之将的解释

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成语出处:《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臣闻……败军之将,不敢语勇。”《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

成语例句:败军之将,荷蒙厚恩,无可以报,愿施犬马之劳,不须张弓只箭,径取成都。

繁体写法:败军之将

注音:ㄅㄞˋㄐㄩㄣㄓㄧㄐㄧㄤˋ

败军之将的近义词:手下败将

败军之将的反义词:常胜将军每战必胜的指挥官。

成语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失败之人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期,汉将韩信率军进攻赵王歇。赵王不听参谋李左车的计策,让韩信用背水列阵的战术大败赵军,并俘虏了李左车。韩信对他特别优待,向他讨教攻燕伐齐的策略。李左车说自己是败军之将不言勇。韩信更加谦虚终于得到他的辅助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general of a defeated army<general without an army>

败军之将成语典故

楚汉相争时期,汉将韩信率军进攻赵王歇。赵王不听参谋李左车的计策,让韩信用背水列阵的.战术大败赵军,并俘虏了李左车。韩信对他特别优待,向他讨教攻燕伐齐的策略。李左车说自己是败军之将不言勇。韩信更加谦虚终于得到他的辅助。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败军之将成语典故。

败军之将成语典故篇1

出处《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臣闻……败军之将,不敢语勇。”《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

成语典故汉初,被封为汉王的刘邦,采用了大将军韩信的计策,暗渡陈仓,攻取了秦国的故土关中地区(今陕西一带),奠定了向东出击,同西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的基础。随后,刘邦从关中逐渐向东进兵,在今河南、安徽一带,同项羽展开了长期相持的战斗。

同时刘邦派韩信带领一部分人马,渡过黄河,去付伐背汉亲楚的魏王豹。魏在今山西西南部,被韩信一鼓攻下,并俘获了魏豹。接着,韩信继续向东,进击赵王歇,因其手下大将陈余不听广武君李左车之言,在井陉(在今河北井陉县,与山西交界处)处俘获赵王,并陈余阵亡,李左车被生擒。韩信十分赞赏李左车的才干,很是优待他,并向他请教,但李左车却说道:“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意指,失败者还充什么英雄!韩信笑道:“先生不必客气,如果当初陈余听了先生之言,那么‘败军之将’就是我了。”“败军之将”此成语就出于此。

吴越之战,是春秋末期位于长江下游的两个诸侯国吴和越之间进行的'最后一次争霸战争。自公元前510年开始,持续至公元前475年,历时共35年,中经吴伐越的槜李之战、越伐吴的夫椒之战、笠泽之战和姑苏围困战,最终以吴的灭亡和越的胜利而告结束。

归纳起来,越王勾践采纳四条计策。首先,勾践亲自到吴国麻痹敌人;其次,回到越国后,又用美人计麻痹夫差;第三,还用欲擒故纵的方法拆掉了越吴之间的防御性建筑,让夫差进一步信任自己,等到越国强大了,又用反间计除掉了夫差的谋士伍子胥;第四,在进攻的前一年,越国送给吴国一批种子,夫差见种子颗粒饱满,就发放到吴国各地区种植,结果发现所有种子都不发芽,原因是种子已经被勾践用锅煮过了,吴国因此在那一年粮食歉收。勾践在此时进攻,一举灭掉吴国。

公元前514年,阖闾登上吴国王位,即任用逃亡到吴国的原楚国贵族伍员(伍子胥)和齐国的孙武,改革内政,“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扩充军队,加强战备,并制定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战略方针。其时,定都会稽(今浙江绍兴),据有今浙江北部地区的越国,领土狭小,人口稀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

败军之将成语典故篇2

大将韩信奉汉王刘邦之命去攻打赵王。

韩信要率兵通过太行山一道极窄的山口——井陉。赵王及手下大将陈余集结军队独守井陉。

赵王的'谋士李左车提出了锦囊妙计:“井陉路窄,不能容纳两车并行。汉军的给养一定在后面,我们应该抄小路去截断他们的给养。他们得不到给养,进退两难,不出十天,定然败走。”

韩信得知此消息后,很钦佩李左车。他马上下令部队进攻,但要求千万不能伤害李左车,谁能生擒李左车,重赏千金。

在韩信的精心策划下,这一战赵王被俘虏,李左车被生擒。韩信把李左车敬作上宾。“李将军才略过人,韩信十分钦佩。”李左车叹了一声回答:“唉,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韩信安慰他:“请不要客气,如果赵王接受您的建议,那么所谓败军之将一定是我,而不是您了。”

成语败军之将有两种意思:一是确实无能,二是抱怨无法施展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