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要过重阳节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重阳节期间,中国各地会举办丰富多彩的节日主题活动和敬老爱老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努力营造尊敬老年人、关爱老年人的社会氛围。
在古代,蒙昧的古人对火总有莫名的恐惧,因而也常常敬畏和祭拜火神,并认为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阳节
二、辟邪翁是人们经常在重阳节用到的一种植物的别名它是
辟邪翁"是茱萸的别名。宋吴自牧《梦粱录九月》: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清阳九之厄。
茱萸雅号辟邪翁,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茱萸在唐宋咏重阳的诗词中经常提到它,这些写到茱萸的诗词主要有四种内容:一是佩带茱萸囊于臂肘;二是插茱萸于发冠;三是饮茱萸酒;四是以茱萸节、茱萸会代替称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谢新恩
作者:(唐)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
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
台榭登临处。
茱萸香堕,
紫菊气,
飘庭户,
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
愁恨年年长相似。
九日登高
作者:(唐)王昌龄
青山远近带皇州,
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
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
翡翠横钗舞作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
何曾得见此风流。
九日齐山登高
作者:(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日五首
作者:(唐)杜甫
旧日重阳日,传杯不放杯。
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
北阙心长恋,西江首独回。
茱萸赐朝士,难得一枝来。
九月九日
作者:(隋)崔善为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
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
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
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
过裴舍人故居
作者:(唐)刘长卿
惨惨天寒独掩扃,
纷纷黄叶满空庭。
孤坟何处依山木,
百口无家学水萍。
篱花犹及重阳发,
邻笛那堪落日听。
书幌无人长不卷,
秋来芳草自为萤。
酬皇甫郎中对新菊花见忆
作者:(唐)白居易
爱菊高人吟逸韵,
悲秋病客感衰怀。
黄花助兴方携酒,
红叶添愁正满阶。
居士荤腥今已断,
仙郎杯杓为谁排。
愧君相忆东篱下,
拟废重阳一日斋。
西江月
作者:(宋)苏轼
点点楼头细雨,
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
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
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
俯仰人间今古。
三、重阳节的习俗看出人们有哪些美好的愿望
从把重阳节称为敬老节来看,首要的就是敬老,人生都会老,对老人要尊敬,对长辈要孝顺。
民间经常有,《秋思》;《秋悲》之类的话,因为秋天过去,就是冬天,冬天一股朔杀之气,对于以前生活困苦的人来说,冬天缺衣少食,再加年难过,一到冬天,过年也就快了,所以千方百计想留住秋天,留住重阳。
有些习俗表现的是为老人祈福;中国古代把九这个数,作为阳气最旺的数,重九,就是九、九那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刻,反过来说,也是阳气从此慢慢地消退的意思。至于各地方的风俗,由于我国地大物博,文化深厚,各有稍为差别,毕竟大同小异。